编者按:本题
SMART
非彼得·德鲁克的
SMART
原则,它意指无障碍,大智慧,个人周边顺畅如鱼得水。修己,一辈子的大命题,在社会中如何定位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将去哪里?
忙、命、真心
我们天天都忙着,有人忙得得心应手、不亦乐乎,各项工作井然有序、收放自如,事业发展蒸蒸日上、一马平川。但是,也有人忙得天昏地暗、江郎才尽,各项工作杂乱无章、身心疲惫,事业发展磕磕碰碰、扑朔迷离。
同样辛苦、同样努力,结果为何千差万别?源于有人用心在忙,有人用身在忙!用心在忙者,忙得乐在其中,业绩喜人;用身在忙者,忙得疲惫不堪,碌碌无为!可悲的是,大多数人都是用身在忙的大忙人。用身在忙,好比无头苍蝇,
终日劳而无功,忙有何用?当然,这里强调的心是无我心,是真心,而非自我心。
唯有出自真心,才是真有出息。
每个人的命不一样,有人天生的清闲命,有人天生的劳碌命?性格决定命运,这是我们自己所改变不了的吗?我是什么命?我知道吗?如果我知道,为什么还那么拼命?
如果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又那么执着地相信它?
你管哪个?
从管理的角度来讲,在各项具体活动的背后,大量问题需要我们去深入思考,这无论对我们的工作、事业还是生活,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十分紧迫。比如说:
管理的对象是谁?管理究竟为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管理?管理者是什么人?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有哪些?等等。如若这样,我们一定会改变自己的许多看法,我们也会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寻觅到更多的智慧,认识到更深的智慧,从而增进更为有效的智慧。
目前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管理者常常看不到自己。管理的对象究竟是谁?
管理就是管人理事。从管理的对象性出发,人们通常将管理分为“管人”与“理事”两部分,即为达成既定的目标,如何让别人将事情做成、做好、做出色。但是我们发现,对于同样的人和事,即使在同样的环境、同样的资源条件下,不同的管理者,结果往往各不相同。有的有效地达成了目的,有的则无果而终,有的甚至适得其反。这是因为所有的管理都无不打上了管理者本人的烙印。
松下幸之助的管理理念是贡献社会,以社会大众为企业发展考虑的前提,才是最基本的经营秘诀。他的这种贡献社会的企业信条,基于他对人、人生的认识。松下认为,人幼时需父母的抚养、社会的培育,所以应有所回报,企业也应如此。这就是松下经营理想最简明的逻辑。松下认为:“
一个小公司,其存在虽不能裨益社会,但最少不能危害社会,这是它被允许存在的最基本理由。如果公司成长了,拥有数百名或数千名员工,把不危害社会作为存在的唯一理由就不够了。它不但不能危害社会,还应该在某种方面受到社会的喜爱和欢迎,这才是基本的经营方针。公司大到有员工几万人,它的举手投足都可能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相应地,就应该对国家社会有很大的贡献,经营方针也当然应与此适应。
”松下还指出,贡献社会不仅应该是经营的理想,也应是理想的经营方法,是有灵魂的经营方法。原因很简单,企业的存在和发展都要依赖和仰仗社会。只自私自利,不作任何回报的公司,怎么能够在社会中存在和发展?在松下看来,
实业家的使命就是在克服贫穷,造福社会,为人民建立幸福的乐园。
这一点,许多管理学理论似乎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一开始就没有将管理者本人的管理纳入管理考察的范围。
但绝大多数管理类的书开门宗义地表明只关注组织,
不关注个人。
有哪一项管理活动不是以管理者为基础的?有哪一种管理活动不是由管理者所操作的?又有哪一种管理活动最终不是由每个特定的个人所落实的?所以说,管理无法完全脱离“个人”,管理无法回避“个人”,
谈组织管理应从个人管理开始。
函数
Y
=
F
(
x
)
内外部环境构成了函数的条件“()”,
各种资源就是函数中的自变量“
x
”,管理者则决定了函数关系“
F
”,管理结果就是函数中的应变量“
Y
”。显而易见,根本上决定“
Y
”的是“
F
”而非“
x
”,
“
x
”只是要素,要素必须通过
F
才能起作用。
所以说除前面提到的管理要关注“人”和“事”以外,还应该关注什么?它远比对“人”和“事”的关注更基础,因而也就更重要。它更具有“隐蔽性”,更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也就更有首先探讨的必要。它就是“自己”!
管理者唯有先把自己管好了,首先解决好“
F
”问题,才能接下去谈如何管“人”、理“事”,因为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从“我”这个本体出发的。
而这个“我”通常都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通常表现为“以己度人,以我观物”,振振有辞,全然不知只是“我在说话”。
世界只有一个,但每人心中的风景却各不相同。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就像是一面镜子。
同一物体,在不同的镜子面前所成的像各不相同。物只有一个,但像可以有无数个——“镜子效应”。一切镜像均为主体的虚像而非事物本体的真。因此,
我们要真正认识事物,就必须首先搞清楚自己的这面镜子,直至改变镜子,校正镜子。当然,要让镜子认识到自己是镜子,绝非易事。
若“我”都认识不透,都不知道“我”是谁,就免谈对其他人和其它事的认识,当然也就免谈对其他人或其它事的管理,只能说是“喝醉了酒”。
王阳明也才会有“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的感慨;苏格拉底才会大声呐喊“认识你自己吧”;尼采则说:“人可分为活着的和醒着的。”
管理的纷繁复杂、无从下手乃至莫明其妙往往始于此。所以说,管理对象应该不仅仅是“人”和“事”,对管理的考察首先应该从管理者这个函数关系“
F”
本身开始,“
F”
才是决定“
Y”
的根本。因此,谈管理,应首谈“个人”管理。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管理与学其它的许多知识不一样。比如说,学数学,是用
来解题的;学烹饪,是用来做菜的;学驾驶,是用来开车的;
⋯⋯
凡此种种,都是用来对付“我”以外的“那个”。而学管理,“校正镜子”即修理自己是首要!
管理学首先是一门关于自我修炼的学问。
三只眼睛
我们需要用三只眼睛看管理:第一只眼睛观己,第二只眼睛观人,
第三只眼睛观事。以前我们花太多的时间在观人和观事上面了,看看这个下属能力不行,想想那个下属态度不行;看看这件事情没办好,想想那件事情不放心。唯独很少对自己进行深入的反省和思考。
管理的基本逻辑是:只有首先管理好自己,然后才有可能管理好别人;只有管理好别人,才能让别人处理好各种事情;只有处理好各种事情,才能最终达成既定的目标。
而以上的所有,都需要动用相应的资源与工具,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与条件下的。
从射击的角度看,要射得准,首先必须瞄得准;而要瞄得准,首推把自己先定准。在一个交换的社会里,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首先都是存在于特定的组织系统中的;各种组织或个人都存在于市场中,各种组织或个人在为市场服务的同时,也被市场中的其它组织或个人所服务;任何特定的市场都是特定社会的产物;社会则必须以自然为存在背景。所以说,
组织人、市场人、社会人这种复合定位,才是我们应有的正确定位,也是我们一切工作有效的基本前提,这是一个“瞄准”与“聚焦”的过程。
“偏差”是如何产生的?是主观的“那个”
与客观的“那个”不吻合。如果主观的“那个”完全暗合于客观的“那个”,
“偏差”从何谈起?不暗合的根源在于主观的“那个(我)”
出了问题——心识乱起、虚妄分别。要使两者常相暗合,得从我心下手。
如何才能使得心不再虚妄而获那个“真”呢?首先必须去掉心中的“我”,努力达到“无我”境界,去“我”取“是”方现“真”!这时就需要智慧了。看别人、看事情,都是众生容易做到的,都属于众生两只眼睛管辖的范围。而观自己就是知易行难,需要第三只眼,需要大智慧。
聪明与智慧
从生命意义上讲,所有的生物体都很聪明,无论是地上的草还是天上的鸟,这是一种自然天成的个体理性。其实,一个人的天赋,即聪明,只是智慧的基础,其本质是自然理性,而智慧的本质是爱,一种利他的付出。聪明只是自然存在,而智慧则是社会存在。
只有在利他背景下当聪明与时间、空间和具体事件相合时才成为真正的智慧。
战国时代赵括的“纸上谈兵”就是一个例子。
智慧就是在适合的时间、适合的空间,用适合的方法做适合的事,智慧就是活在当下,智慧就是“我现在在这里用这个方法做这个”,智慧就是“与时俱进”。智慧决不是得过且过,得过且过是混混。
世界上聪明人不多,估计十中有一。智者则更罕见,估计百里无一,连公认的智者苏格拉底都自认为按照智慧的要求,自己是无知的。
世界的万事万物互为存在,本来就无分别,“我”跟“你”其实也是一体的,分别对待只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必要手段罢了。但久而久之,我们的思维就产生了异化,就误以为世界就是某些独立个体的加总。世界的本源是一体,
一体是“实”,分别是“权”。“一体”思维下的“分别”思维,最终走向“一体”思维,这才是正确有效的思维方式。不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是“我即是你,你即是我”。没有地面,我们就无法站立!没有座椅,我们何处安身?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体慧”。
真正地算得上智慧的人:致力事实,置身其中,就是让“我”的所作所为尽可能地与事实吻合,而不是建立在“我”本人的主观推断基础上。
现实生活中大量争吵的原因是什么?只是各人所站的立场不同而又不会一体思考而已。更多的原因,是在没把事情搞清楚前,有人早已武断地下结论了。主观臆断,缺乏理性!人是最容易犯这个错的,因为人人都有大脑,有了大脑一定会想,遗憾的是许多人只会胡思乱想而不会正确思考。正确思考很难,理性是正确思考的前提,脱离理性的思考往往比不能思考更可怕。
聪明和智慧是不一样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强调的是聪明。如当我们夸某孩子时,就会说“这孩子真聪明”,很少会说“这孩子真智慧”。其实,我们将“聪明”与“智慧”混为一谈了。先哲们一针见血地
指出:“小聪明,大智慧。”我们说聪明,总是形容一个小孩;而提到智慧,总是与老人相连。
所以聪明和智慧之间,最少存在着年龄的障碍。聪明的小孩长大了并不见得得到智慧,因为聪明是天生的,而智慧与幸福一样,是需要凭借个人努力去创造的。
比方说,一个孩子没有经过任何教育,就能把魔方拼成六面,或者看迷宫图就能走出迷宫,这就是天生聪慧。但天生聪慧的人要走上智慧之路,还需要漫长的修行。马拉松比赛,在起点,一群人黑压压地参与,但每过五公里,就少几个,到终点时,参与者少了四分之三不止,不是每个人都有坚持到底的毅力。现实中,“大智慧”鲜见,“小聪明”屡现。因而“大智慧”自然就成了少数派,“大智慧”的人在“小聪明”者眼里往往被视同“傻瓜”。难道说别人傻瓜的人,就是智者了?其实很多时候是“傻不傻,自傻”,长久成功者通常都有点“傻”。
商贩的“聪明”与老板的“傻”
许多卖菜卖鱼的,我们称他们为老板。那“商贩”与“老板”间的最大区别在哪里呢?
商贩具足聪明,但习惯于剥夺别人。尽管是多么微不足道的蝇头小利,也总是让商贩那么地乐不思蜀。商贩发财了吗?我们大多时候看到他依然在那个摊位上吆喝着,每天重复着“低价进,高价出”,
却又口口声声“便宜了,贱卖了”。因为,这种看似聪明的行为,其实到处都让人觉得此人“欠债太多”。
生活中也是这样,一点小亏也吃不起的,别人请客就笑咪咪、自己从不请别人的,只要能占点小便宜、晚上做梦都会笑出声来的,又有哪个发了?现实中,又有哪家企业和个人因为捐款而破产倒闭的?又有哪个人因为帮助别人而潦倒的?
老板懂得付出,即使身无分文,也懂得自己应该如何为别人去创造价值,也以能替别人付出为乐,老板懂得让自己“吃亏”,让别人占“便宜”。
老板的这种行为,在普通人眼里,看似愚蠢,其实这样的人处处在结善缘,处处在“投资”。
结果,几年下来,我们发现这个“傻瓜”却成了大老板。商贩却感慨万千:“人,真是有命啊!他哪一点比得上我聪明呢?打牌、搓麻将,他什么时候赢过我?每次跟他在一起,也总是我占便宜他吃亏,很多时候他吃亏了还全然不知、乐呵呵的,可他事业就是做得比我大,想不通,真想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