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生信技能树
生物信息学学习资料分析,常见数据格式及公共数据库资料分享。常见分析软件及流程,基因检测及癌症相关动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生活研究所  ·  不想近视越来越深,配眼镜一定别踩这些坑(含线 ... ·  2 天前  
丁香医生  ·  胃不舒服就吃药?聊聊胃药的误区 ·  昨天  
丁香医生  ·  咳嗽迟迟不好怎么办?试试线上问医生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生信技能树

真不想做医生了吗?如何转行?

生信技能树  · 公众号  ·  · 2024-06-05 08:10

正文

哪一个瞬间让你想放弃努力了十多年的医疗行业呢?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了一个在职魔都三甲医院外科医生开立了他自己的公众号在琢磨转行的事情,他已经完整经历了5年本科+3年专业型硕士+2年规培+3年学术型博士(需要你们仔细数一数)。

医生这个职业的特殊性

聊一聊为什么想转行吧,首先给不在圈内的朋友科普一下医院,特别是各个外科科室,一个有些神奇而离谱的制度: 24小时值班!

从今天早上8点钟开始到第二天早上8点钟,整整24小时之内你们科室的值班 call机 (1个简陋的只有接打电话功能的小手机)都在你的手上。


你会接到来自急诊、自己病房(包括特需或者其他楼)、会诊等各种电话(包括夜里2-3点钟),需要你及时去回应并处理各种和你们科室相关的问题。

关键是这一天你原本需要处理的查房、开医嘱、补病史、签字谈话、门诊、手术都并不能停下来,分身乏术的时候你多半只能请同事暂时帮帮忙拿一下call机,而你的同事会在下次他值班的时候也找你帮忙。


当然作为正式的本院职工,大部分时间里,可能会有一个实习同学或者研究生一起和你值班。如果遇到给力的研究生,确实能显著减少工作量,至于实习同学嘛,只能让他们帮忙做一些最简单的活。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 在这个24小时结束之后,你并不是就回去休息了,而是完完全全正常地开展第二天白天的工作(没有补休) ,也就意味着通常你会在医院持续待30-34小时,中间看运气大概平均能睡4-6小时(各个科室差距很大)。 TVB有个医疗剧叫 《On Call 36小时》 ,标题就一目了然,据小伙伴说还蛮好看。


非常恐怖的是这样子的24小时值班每6天就有一个,这意味着每周至少会有一个,如果这周一值班,那这周日也是你值班。

可以说虽然一个值班看似只有24小时,但是基本上如果是稍微忙一些的值班,可以算是毁掉了你3天, 因为你需要额外花自己的时间去补觉,有时候总感觉还没完全恢复过来,已经到下一个值班了。

同时因为完全不区分节假日,碰到周末碰到节日都是照值不误,雷打不动的6天一个值班,普通打工人碰到长假时不时可以出去旅个游,而我们往往是无奈回答: “我在值班”。


简单的计算一下,因为周期很固定,拿上个月来举例(2024.3),我一共值了2个周末班,3个工作日班,结合平时早上8点上班(一般7点45到医院),非手术日非门诊日大概6点前可以下班,
平均每周的工作时间大约在72小时。

朋友们,之前网上沸沸扬扬的996,一周工作时间也只有72小时呀!

更别说偶尔遇到人手短缺(1个月变成6-7个值班)、急诊手术(一晚上没睡,第二天继续正常上班)、手术日工作到晚上十点等情况,实际工作时间其实是更多, 夜里2-3点被叫起来处理事情的痛苦也很难向行业外的人解释。


记忆犹新的一次值班是当天就很忙,且只有我一个人,晚上只睡了3个小时左右,而第二天白天正好是手术日,从早上9点一直站到了晚上11点半,手术结束后甚至处理了下病房的事情才下班,最后到家已经半夜1点多, 在医院待了 整整40个小时!


而第二天早上6点45就需要起床继续去上班!

惨痛的回忆让人不敢想当时是怎么活下来的,只记得劝过自己,真想不开的时候要记得可以裸辞,不要走什么极端的路子……

没想到碎碎念一下子就说了这么多,看来这也是我自己长期的怨念了,结合很多其他事情逐渐演化成一种
职业倦怠

这也成为我转行最大的动力,毕竟每天至少安心睡个好觉是我正视自己内心需求后最低的追求了。

从哪里开始转行呢?
自从有了转行的念头之后,第一步当然是看看有一些什么可行的路径。

医生转行的可能性比较广泛,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技能和职业规划来选择不同的路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转行选择:

  1. 学术研究 :补充海外或国内博后经历, 之后可以在大学或研究机构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成为教授或研究员。
  2. 私立医院工作 :转到私立医院工作,可能会有不同于公立医院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机会。
  3. 国际医疗 :出国行医需要通过目标国家的语言考试和医疗执照考试,但可以提供全新的职业环境和国际工作经验。
  4. 医疗相关行业 :可以在保险、咨询、行业研究、战略规划等领域找到与医学专业相关的岗位,如医疗顾问、卫生经济分析师等。
  5. 医药和器械公司 :在临床研发或医学部门工作,如临床研究协调员(CRC)、临床研究监查员(CRA)、医学科学联络官(MSL)等。
  6. 医疗管理 :进入医院或卫生系统的管理层,从事医院管理、卫生政策制定等工作。
  7. 医疗教育和培训 :成为医学院校的教师或培训师,参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
  8. 医疗法律和伦理 :从事医疗法律咨询、医疗事故鉴定、医疗伦理研究等工作。
  9. 医疗媒体和传播 :在医疗媒体工作,如医学编辑、医学记者、健康科普作者等。
  10. 医疗创业 :利用医疗专业知识创业,如开办诊所、健康管理公司、医疗咨询公司等。
  11. 公共卫生 :在公共卫生领域工作,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机构等。
  12. 医疗信息技术 :在医疗信息化领域工作,如电子病历系统、远程医疗、医疗大数据分析等。
  13. 非政府组织(NGO)和非营利组织(NPO) :参与健康相关的社会工作和公益活动。

转行时,医生可以利用自己的医学背景和专业技能,在新的领域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可能需要额外的培训和教育来适应新的职业要求。

( Clinical Research Physician ,临床研究医生)为主要代表,也包括MA(Medical Advisor,医学顾问)和MSL(Medical Science Liaison,医学联络官)以及PV( Pharmacovigilance,药物警戒 )。
总结一下以上转行方向,其实就是各有各的难处(苦脸)。

先从学术路线开始说起吧, 博后作为一个岗位其实还是蛮好找的 (毕竟还是相对属于廉价劳动力)。
而国内临床医学本科有一个优势就是可以在一些地方被认为是“等同于MD”,当然一个PhD和相应的学术论文发表可能更具竞争力。
博后职位如果作为转行期间一个过渡的阶段还是挺合适的。
相对来说,欧洲的博后普遍比美国的相对“不卷”一些,国内的博后也有一些出站后留院留校的机会(考核还是挺难的 )。
不过可能还是更适合以后想走学术路线的人。
只不过后续的纯学术路线现在已经是竞争非常激烈。获取教职的难度结合现在普遍的“非升即走”,青年教师们的压力估计同样爆棚。
在简单套瓷过几个北美华人导师,并且得到了少部分人回复,且和1-2位小老板稍微语音沟通之后。
个人觉得这条路可能只能作为医学生/医生转行过渡期的选择 ,如果没有非常明确对学术的热爱,1-2年左右访问学者或者进修形式的过渡也许可能是可行的。


第二条路就是私立医院,严格来说, 不少私立医院并没有完全解决想摆脱24h值班的问题
特别是对于外科科室,年轻医生没有成长到独当一面的话,往往很少考虑直接转行私立医院。
如果是带着 “业绩任务” 的职位,可能也不会考虑普通小医生。
而一些相对高风险的手术,也需要麻醉、ICU、多学科会诊甚至急会诊等机制的保障。
但是对于有一些基本以门诊为主的科室来说,私立医院还是有不少优点的,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时间,不错的收入,无需科研压力。
好处是依旧从事医生行业 ,虽然岗位稳定性上肯定会下降,但是也有不少其他优点弥补。
可能推荐作为临床工作稳定成熟的外科医生(高年资主治或副高)或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内科医生(门诊为主)转行的选项。
私立医院其实也有各种类型,但是总体池子不算是很大,因为相对缺乏非常完善的培训机制,也倾向于招收有经验(三甲医院工作)的医生。

第三条路是出国行医,幸运的是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信息资源是很丰富的。 一般你能想象到的任何途径,都有前人走过 ,光从网上就能收集到不少有用的资料。
出国继续当医生(往往无法从事原来的科室)也属于一种“转行”,因为各个地区国家医疗体系的差距其实是非常大的。
总体上包括:美国( USMLE )、英国(PLAB)、澳洲(AMC)、香港( LMCHK )、加拿大(MCCQE)等等
总结起来其实就是语言+执照考试的双重考验,一般都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准备,对于已经工作的医生相对不太友好。
也非常依赖自身的英语水平,考试具体的难度可以说等于 语言+题目的双重难度
不同国家考试的题目和内容其实区别还是比较大的,好在网上都有相应的介绍,以及十分推荐直接去相应官网查询资料, 而对各类“宣传得很好”的中介请保持一定理性。
不过感觉任何困难都无法完全阻挡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不管是哪条路径都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取决于每个人的决心与努力。




第四条路就可能相应比较杂,主要是各种需要部分医疗行业专业背景的职业。
这些岗位主要是复合型,有偏向金融行业的私募、行研,也有保险、咨询、新媒体、互联网中大厂、科研公司等。

需要强调的是, 目前大环境下,工作岗位相对稀少,要求也在显著提高
相应公司岗位实习/工作经验,强力的院校或医院背景,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已经成为了必要条件。

实际体验下来,也许只有保险公司HR还在持续不断地联系想转行的医生,做类似于医学审核的工作。
还有就是部分“科研公司”( 需仔细分辨和判断具体工作内容 )坚持不断地发消息邀请转行的医学硕博做“科研项目”。

良莠不齐基本上是找这类工作时的体会(苦涩)

内推、猎头、同学、校友、老乡等等,都可以作为初步了解行业的途径,具体的选择可能就是冷暖自知了。
除此之外,出于自身性格和能力的判断, 我基本忽略了所有以销售属性为主要任务的岗位 ,所以部分行业没有进一步了解。
这点上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偏好和选择 ,我个人觉得对自己不擅长和不喜欢的事情还是要有自知之明的(苦笑)。


第五条,也是最后一条,也是我个人目前觉得纯医生转行泛用性最好,可行性最大的路径就是医药公司的对口岗位。
细聊起来这一部分可以讲很多内容,今天只聊一聊目前大环境下,一段时间内(不少于半年)找工作的实际体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