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哈尔滨日报
洞知大事,趣味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闻夜航  ·  刚刚,突发地震!网友:床在摇晃 ·  2 天前  
新闻夜航  ·  突发!5.8级地震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哈尔滨日报

【央媒看冰城】当“尔滨”遇见亚冬 看龙江冰雪如何焕发新生机

哈尔滨日报  · 公众号  · 黑龙江  · 2025-02-17 21:03

正文

2月14日,哈尔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落下帷幕,9天的时间,总台记者从赛场出发,走进城市的大街小巷,近距离感受和倾听。他们触摸到了怎样的尔滨?怎样的黑龙江?

总台央视记者 黄达: 报道亚冬会的这些日子,每天我们几乎都会坐上这趟驶向高山滑雪项目场地大锅盔山的缆车。透过缆车车窗,眼前尽是美景。蓝天与白雪相接,雪道两边是一片接着一片的林海。长达5公里、最大落差近千米的雪道群,让前来参赛的亚洲运动员们不断给出评价——亚布力无与伦比。

高达96%的森林覆盖率,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高达50000个,让这里被誉为“绿色博物馆”和“天然大氧吧”。而在50多年前,这里还是东北林场。

这列曾经运送木材的小火车,就记录着亚布力50年的变迁。50年来,不变的是在林间穿梭,但它搭载的却从昔日的木材,变为了来亚布力玩雪赏雪的游客。

随着1974年滑雪场开建,昔日的林场逐渐变成了今天的雪场,全年大约150天的滑雪期加上得天独厚的粒状雪,让这里成为大众旅游滑雪的肇兴之地,同时也成为滑雪旅游胜地。而近年来,随着冬奥会后冰雪热不断被激发,尤其是今年的亚冬会再添一把火,亚布力雪场持续升温。

除了滑雪,在亚布力泡温泉、赏冰雕、看驯鹿,甚至连熊猫,您也能在这里见到。今年春节期间,亚布力度假区接待游客17.39万人次,同比增长41.9%;春节假期后日均接待量更是达到了约2万人次。

从林场到雪场,从旅游到赛事,抓住冰雪的亚布力留住了林海山野,更增添了发展的底气。

总台央视记者 郑怡哲: 看完了亚布力的绝美雪景和热闹非凡的雪场,让我们回到哈尔滨的市区来看一看。那要说什么地方最能体现黑龙江哈尔滨两届亚冬会城市这一端的变化,那一定是这个双亚冬的纪念馆,其实我觉得从纪念品上就能看出这个城市的特点和发展脉络。

我们知道1996年哈尔滨承办第3届亚冬会的时候,吉祥物是大豆,周边的文创也都是围绕大豆去设计的。过去的20多年里,有一大半的时间,黑龙江的粮食产量都是全国第一的省份,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今年推出的东北的美食盲盒,我们可以看到更加丰富的美食,感觉这日子是越来越好了。

另外今年的文创中,还有“共和国长子系列”的盲盒,直升机、潜水艇、卫星,还有隐藏款的“铝镁侠”,虽然看起来萌萌的,但是这个系列的每一个文创产品都闪耀着黑龙江老工业基地的光辉,是对自身定位的核心基础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期。

总台央视记者 黄达: 亚冬会带来的热度不仅在文创上,更在文旅中。位于亚布力雪上赛区大锅盔山下的青山村,一房难求几乎是几天来这里的常态。当然如果没住上抬头就能看到亚冬赛场的农家乐,一顿地道的东北美食一定也会让您不虚此行。

酥脆的锅包肉酸甜可口,地地道道的铁锅炖香气扑鼻。青山村的村民各个都有拿手好菜。全村有300多户人家,一半以上都是从事和滑雪旅游产业相关的生意,农家乐更是遍布全村。不过,这里的村民更愿意称呼自己为“加号”选手。

比如我所在的这家农家乐,库房里不仅有食材,还有滑雪装备。从滑雪教练到索道管理,不少农民在冬季都有了一个“季节性”的身份,随滑雪热而来的是就业机会的增加,更是收入的增长。因滑雪而闻名,也依托滑雪,一个个新的发展机遇在这里兴起。

总台央视记者 郑怡哲: 说到发展机遇,不得不说,东北或者说黑龙江是一个个性非常鲜明的地区。黑土地的滋养、老工业基地的传承、向北开放的高地以及冬季漫长的冰雪之城。但是在采访过程中,我不断有一种感受,就是反差。

一方面我们看到室外冰天雪地,但是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热情洋溢的笑容。本来就已经冻得张不开嘴,却还非得在中央大街上买根马迭尔冰棍边走边吃。新能源电池续航有困难,但是针对低温电池的研究一直在火热进行中。

这种反差感觉就是特别地倔,但是仔细想,就是这种我命由我不由天、永不服输的精神,让哈尔滨在文旅上出了圈,在美食上出了圈,在科研上出了圈,在亚冬会上也出了圈,给自己在冰天雪地中冲出了发展的机遇。

总台央视记者 黄达: 几天来,我们从赛场到城市,从学校到企业,从城市建设到文旅发展,从人才培养到装备制造,从农业到科技再到外贸。

总台央视记者 郑怡哲: 行走亚冬会,我们看到的是黑龙江这个老工业基地因冰雪而焕发出新的生机,更看到了中国在冰雪之路上坚持开放、创新的步伐。

总台央视记者 黄达: 亚冬会已经结束,而“冷山”变“金山”的路还将持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