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1日起,
2024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
正式拉开帷幕,本年度的主题为
「世界树:在世界里缠绕生长」
(World Tree:Growing in Twining),各个学院将在八大展区进行各自的分展主题呈现。近日,相关主视觉、分展主题、展览信息、展区排布及预约方式也已正式发布。
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
2024年度毕业作品展主题为
「树的间隙」
(A Pause in the Light)
。
6月1日至20日,电影学院包括本科生、硕博研究生在内的所有毕业创作将集中在
象山校区三号楼
进行展览与放映,其中部分放映场次,
导演及主创也会在映后环节到场与观众交流,分享幕后故事。
本届的所有毕业作品详情、展览时间及排片表将在
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公众号
陆续更新,敬请关注。
本次毕业展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请遵循场馆预约规则入场观展,具体
预约方法
详见本文文末。
树状结构是当我们将某种文明或学科的知识体系视觉化时所采用的一种经典图式。然而当我们进行这样的比喻时,当我们顺着它的根系、主干、到蔓延开的枝叉向上看时,那就像是一张密集的、不断生长的、渴望遮天蔽日的网。自然,我们都希望用语言和知识能够完整地解释这个世界,能够参透世界的所有的奥妙,说出它所有的秘密。但事实也正像这棵树一样——总有间隙。那间隙正是我们的符号体系未加填补的空白,是在我们层层能指链条所不能及之处,是自然之光得以洒下的地方。
在神话式的前语言阶段,物的存在本来是一种没有缝隙的充盈,是无可名状的太初之混沌,可随着语言的进入和知识的构建,秩序化、差异性也随之出现了,并通过语言本身刻写在人的无意识中。面对世界的真实与复杂,语言以命名的方式将物区别开来,形成一堆自身无意义的能指的互相指称的链条,它的意义因其自身根本上的缺失而不断流变。
“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庄子·齐物论》
语言必然不能完满地表达物的全部精神,所以语言一旦被使用,它所表达的就必然不完整,必然有亏损,必然是有偏见的。所以,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我们知识的枝杈所及之处,也是我们满怀成见、深受蒙蔽之处。
在这个技术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语言更是将我们与世界之真实、与生命作为感知之本源扯得越来越远。但另一方面,语言所不能及之处,也是就知识树上那枝杈的间隙,那空白与未知的地带,还闪耀着这个世界未被命名的混沌。如果说是文字语言形成了枝杈,那么电影语言需要走向的就是那个“间隙”——我们明明应该能够感知、却因为语言无法表达而认为自己从不拥有的混沌。阳光,世界最原始的光线穿过这个空白之处,树的间隙,在这里,我们得以重新打开自己的感知,以生命的视角重新看见世界。
杨树
2024电影学院毕业展主策展人
今年,电影学院进一步聚焦“影片”创作,将首次举办
【
学院奖评选活动】
,
并设立“最佳影片”、“评委会大奖”、“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美术”、“最佳剪辑”、“最佳视效”、“最佳音效”,“最佳摄影艺术”与“最佳美术概念设计”
(*美术系与摄影系评选奖项)
,共计10个奖项,以奖励优秀的毕业作品创作。
「学院奖」颁奖礼
将于6月中下旬举行,获奖名单也将同步揭晓。
【展览日期】
6月1日–6月20日
【展览时间与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3号楼
美术系 | 摄影系|录音艺术专业
每日9:30-16:30
【展映时间与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3号楼113小剧场
导演系 | 制作系|硕博研究生
每周一至周五13:00-17:00
每周六、周日13:00-21:00
【具体映后场次详见后续更新排片表】
在阅读《山海经》时,我们常常会被其中关于天梯的描述所吸引。这些天梯共有两种形态:一是山,二是树。
《山海经》中提到的建木、三桑、寻木、扶桑以及西方荒野之若木等,都是高大的树木,它们的高度可达数十丈、数千丈乃至数千里。这些树木不仅形象雄伟,而且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了解这些天梯的形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人民对于宇宙、自然和神灵的认知。这些天梯不仅是连接人间与天界的通道,更是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之间的桥梁。
泰伦斯·马利克(Terrence Terry Malick)在《生命之树》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主义手法,将树寓意为生命的成长和变化,而且其根与干、枝与叶的茁壮成长构成了繁复的家庭关系。导演创造的这棵电影之树宛如天梯连接了人与心灵的通途。
这里,我们正在种植能够安放自身的树,并努力使之成为可以构筑天梯的大椿、大樗。
显然这棵树尚且幼小,甚至还处于萌芽状态,它无时不刻都有可能遭遇扼杀,风暴随时可以将其连根拔除。
偏安一隅的种子没有抗争力,它唯有不停地通过自我筛选,自我淘汰去获取强大的意志以留存生命的权利。它需要汲取纯净的养料,不停地吸收阳光雨露,使得枝干丰盈,真皮坚韧。它努力地向下扩展根须,形成密织的地下“天梯”,在常人无法触达的土层深渊,突破壁垒森严,舔舐无穷的荒凉与孤独后,才能沐浴宝藏的滋养,赢得向上的力量。这就是惊人的创造,是人运用内心的不屈扭力,在思想和艺术的表达上呈现出罕至的深度。
电影是人与“天界”,人与“心灵”的桥梁。
我们内心所种植的就是这棵电影的世界树——哪怕光影只在瞬间闪烁,亦要获得“灵魂”在繁叶间隙的永恒停留。
Department of Film and Television Production
“制作”不是一个机械的词汇。
在一切技术、标准、流程的背后,是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是高度自律、勤奋求实的学习精神,是为实现理想不断进取的一颗颗炙热之心。然而,时代在发展,技术在变革,知识在更新,目标在变换。不变的是什么?是未来的视野、坚强的意志、高效的学习,更是应变的能力和身体力行。
《繁花》中有句台词:能说服一个人的从来不是道理,而是南墙;能点醒一个人的从来不是说教,而是磨难。从现在开始,你们要抹除学科的界限,积极去跨界;要丢掉害怕失败的面子,大胆去创新;要隐藏美院的光环,不耻去下问。只有这样,你们才能明白在大学学到了什么,并把它变得有用起来;也只有这样,你们才能明白还没学到什么,并在社会这所大学中继续求索,前行。
4亿年前,一条勇敢的小鱼爬上了陆地,和在水中数十米的能见度不同,它看到了远处的高山和天上的明月,生命便开始了由感官反射到悠然沉思的进化。无论外面的世界是什么,你们都要勇敢地投入其中。届时,感官界限会得到巨大的延伸,思考方式也势必会受到影响和提升。但无论怎样都要记得,从技术到方法,从方法到思维,从思维到观念,这是“提技进道”的路径;从利惹名牵到修身正心,从知者行之始到行者知之成,是你们“格物致知”的历程。知识是船,理想是帆,今天带着这些唠叨和叮咛起航,期望有一天,你们装载着满仓的收获,再回来,靠岸。
杨树
电影学院制作系主任
Department of
Production Design
“阳光恰好,万物并秀”。别无二致,每每槐仲相交的夏季时节,杭城消暑的热门去处必是国美探展。今年的毕业季以“树”为主题,踅摸广宇的瞬息定格体现着更为包容、多元、紧密的视觉构建形态。“树冠葱郁,缘于老枝” 。电影艺术是无数艺术家以神经元所构筑的影像之树,不断在时代外物催化中的认知与嬗变。造物形态的演变正是依托人与物的感知与转化,方才缔造出了千姿万态的形貌。
人与树,共生于方寸之间,却得感互念而立于乾坤。即可裂隙交织,混生攀附;亦可孤高斥友,向隅寒立。彼此之间虽有间隙,却依然根源通脉,于地下息息共济,于地上消光断影。镜头回转与仰俯之间,借助光影完成正负形的交叠转换。无论个体认知与价值观的互异,还是关于时代技术与社会信息的叠泄,大家都在感知与壮想之间探寻可以共情的载体及媒介,犹如太极图中互生、依存的宇宙法则。对于影像世界中的造型探求及情感外化,成为戏美专业探知镜头画面物形组合的魅力所在。
电影学院美术系不仅关注树状结构的生存哲理,更聚焦于光影对物形脉体的端绪解构,借用镜头画面下的叙事性与图示感来完成一场针对故史状物、现世微物的多元交织与思辨。本届毕业展共有20组单元作品,在教学的发生地集中展示了本科与硕士研究生的毕业成果。同学们以自身酷好的故事类型进行视觉创作,依托叙事空间下的点、线、面、体及光影、色彩构成法则,营造出倾于内心感知的视域版图。这些作品既有明显的风格界隙,也有相互依存的文根艺理。循着作品场景、道具、角色维系而成的世界观体系,在肖似与迥异的符号之间感知每位作业的深层表述。
“风拂面,星满天”。
树梢叶尖逐光生花,枝繁叶茂必是遮天蔽日之势。
每位毕业生以个体独特的情绪编码抒写着林间语境。
借助于明光,依恃于根冠,祈盼芊芊学子结阵携行、波浪惊沸,以绵延后浪冲淘出壮阔的潮汐森林,将童年与青春、过往与未来共置于理想之林而择境蔓生。
姬鹏
电影学院美术系主任
Department of Photography
在艺术的宇宙中,我们的思想、形式、结构都是开放和不断重新建构的。生长于斯的世界之树,不仅是生态的象征,更是混沌中的理性枝脉。树的枝杈展示了有序与混乱的相互交织,在这些枝杈之间,存在着许多无法用言语精确描绘的意象和感受。图像,尤其是摄影,成为了填充这些芜杂负形而无法言传之美的理想媒介,摄影的“自动性”赋予了图像这一独特性。
每一次快门按下,都是将现实世界的一部分固定在图像中,使之跨越时间的界限。正如有说摄影是对时间凝固的魔法,一眼千年。它虽是一瞬间的事,但实际却像一个时间剧场,里面凝结着丰富的情感和历史内涵。这不仅让我们不厌其烦地联想到杉本博司那曝光时间和电影放映时间等长的“剧院”系列,虽然实影落幕,但意识却化作时间纵轴上不断延伸的叠影。
在当代社会中,摄影的记录性很自然地成为了我们感知和理解世界的重要理由,它扮演为“我”与社会互动的媒介,显现了摄影的种种社会性使用。然而这并不等同于是现场见证的宣称,这种给到我们多少带着对客观筛选的视觉阅读,是我们“感知”与“真实”辩证的世界图景,这辩证的势能就像风悬置婆娑在世界之树的繁盛枝叶间摇曳着。同学们在这投身社会之际,去积极秉持艺术与专业的精神,仰观俯察,将你的摄影与你自己一起成为触摸现实、感知社会的媒介。
此次毕业展的作品,涵盖了从溯源传统的古典方法到时尚、观念性的实验,呈现了同学们在摄影作为方法的多样尝试和思考。他们通过不同的表达形式,探索了艺术、技术和意识的勾连。虽说不免稚嫩青涩,但能大胆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独特的平衡点。无论是在Developer中的还是在CMOS中的显影,抑或是在LED中传输的动态,这些作品不仅是他们这几年专业学习的成果,更是他们在指导老师循循帮助下对人生转折时刻的重要回应。
影落而风悬,剧院的荧幕持续闪烁着……
邵文欢
电影学院摄影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