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消费有时和真实需求无关,仅仅是需要一个理由。所以,商家们都爱死了过节,圣诞节、春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儿童节……11月份实在没有节日,马云就造一个“双11”出来,然后它成了全球最大的购物节。
3. 多半消费者都有从众心理,想买“热门产品”,多数情况下你也不例外。所以,商家会告诉你具体销售数据,说明“大多数跟你类似的人都买了”;会把最想卖的产品放在货架中间,因为你下意识地认为只有热销品才会被摆在那里;或者干脆把“热销”、“推荐”直接印在外包装上。
4. 你的决策会被权威影响,甚至如果专家表达出一点点不确定和犹豫,反而会让你觉得更可信。比如:“我只在这家餐厅试吃了一次,不敢完全确定,但以目前的体验看,我会给这家餐厅打90分”。
5. 你更喜欢听好消息,更关心本次消费能获得什么,而不是有什么损失。所以商家会利用你的这种心理,使用收益在前、成本在后的表述顺序:“看一年的节目,只要240元”,而不是说“240元,就能看一年节目”。人在接收信息时的体验,能改变对信息的整体印象,这样的表述会让你觉得超值。
6. 聪明的商家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机会成本”,让你觉得这次消费很必需。如果自己的产品很便宜,他们会告诉你省下的这笔钱,你还可以干很多事情。如果产品或服务很贵,他们就会把机会成本说得很没有吸引力。比如:钻石公司戴比尔斯有一则广告,图片上印着精美硕大的钻石耳环,下面的广告词是:要不,明年再翻修厨房吧。
7. 你在做决策时,会不自觉地对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度重视,这也是人脑的特点。在你之前抢先出价,以及商品旁大大的被划掉的原价,都会把你“锚定”在商家想要的价格区域里,而中了他们的圈套。
8. 报价越精确,你就更容易相信这是详细计算过的底价,而在杀价的时候越谨慎。比如,商家经常说“折后1999元”,而不是“这双鞋最低2000块”。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