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少不了要和银行打交道。小藏今天想和大家讨论一个问题:
银行为什么要叫“银”行呢?为什么不是金行,或者币行,财行之类的呢?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的一点是,以“金”、“银”二字作为金融机构名称构成的只有使用汉字的国家,英语里“银行”叫“Bank”,和金或银都没有什么关系。
追根溯源,最早的“银行”应该叫“Banco”,本意是“长凳”——
公认的西方最早的银行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威尼斯和热那亚曾经是沟通欧亚的贸易要塞,流通各国货币。
当时意大利从事货币鉴别和兑换的场所条件简陋,办事处只有一条长凳,所以商人称它“Banco”(长凳)。
而英国的“Bank”,正是源于“Banco”,它的前身,可是不折不扣的“金行”。
我们把时间拉回17世纪,那个时候,应该尚未发行纸币,而民众可以把金块拿到铸币厂铸成金币并存放。
但那个时候,铸币厂是属于国王的。后来,国王查理一世跟苏格兰贵族打仗,结果就把铸币厂里平民黄金给用了……
这下子,谁还敢把金子存在铸币厂?
那么问题来了,金子不能堆在家里啊,那存在哪儿?
于是后来,人们就把金子存在了金匠处,然后金匠会开一张凭证,日后可以来取。
结果人们发现交易的时候,不用黄金,用黄金凭证就行了——这就是日后英国“银行券”的前身,也就是英镑的本源。
1694年,英格兰银行世界上第一家股份银行成立,是各国中央银行体制的鼻祖。“bank”的原意就是“存钱的柜子”。
说完了“Bank”的诞生,咱们再来说说我国的“银行”。
其实,我国古代的“银行”和现在的意思完全不一样,是指是熔铸银锭、打制器皿饰物的金银铺。
而
最早把英文BANK译成银行的是
《华英字典》的作者邝其照
,
按照汉字的意思,
“行”比“店”的规模大,而“银”是中国历来使用的贵金属货币
。邝其照把经营货币业务且规模较大的机构译作“银行”,可谓是神来之笔!
说到这里,小藏曾听说有些朋友认为,银行这个词是
日本人先用,然后再传到中国的
。
然而
事实并非如此!日本人原先将BANK译作“金馆”,1870年日本财相在拟议筹设新的金融机构时看到邝其照的《华英字典》中的翻译,认为比他们原译的“金馆”更恰当,于是在明治5年发表的《国立银行条例》中沿用了。
1845年,英国殖民地银行ORIENTAL BANK在上海设立分行,这是来华的第一家外国银行。
但该行在1865年印制的第一种外商银行纸币上却没有“银行”二字,只印了“银票”。
而最早在纸币上印有“银行”一词的,可能是英商银行中的“上海利彰银行”。
同一时期的法兰西银行,也在1866年时,在上海发行过印有“上海法兰西银行”中文字样的伍两面额纸币,或许这才真正算最早印有“银行”一词的正式纸币。
至于在我国本土纸币中最早印上“银行”一词的,是我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第一版钞票上,其票面年份为光绪24年。
献礼祖国七十华诞,
传承不朽中国精神。
以工艺美术形式,
见证新中国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