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原名《文史参考》,“真相、趣味、良知”,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书讯 | ... ·  3 天前  
中国新闻社  ·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木垒! ·  3 天前  
中国新闻社  ·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木垒!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人文历史

Q&A | 中国上年纪的男性为什么爱穿白背心?

国家人文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6-06 13:23

正文


2012年四川宜宾街头乘凉的老人们

经公众号“大象公会"(微信ID:idxgh2013)授权转载,有删节。

勤劳勇敢的中国男人,引领内衣外穿的新潮流。


随着夏日到来,中国各地的街头再次出现了老人们身着白背心乘凉散步的身影。


白背心是中国中老年男性的必备配饰,势力遍及全国,每位大爷、老汉、叔爷、阿公的衣柜里,都有好几件泛黄的背心。


在不同的地方,它还有不同的叫法:跨栏背心、二股筋背心。除了出现在夏季街头,它的身影还常常隐没在各级官员的衬衣里。


不过,今天的白背心只能占领中老年市场,已不复当年光景。十几年前,街头的背心要比今天多得多。它一度是中国大陆男性居民的典型夏装,甚至男女老幼皆着背心。


电视剧《我爱我家》中出现的背心


这种白背心到底是怎样一种服装?它为何会在中国中老年男性中如此普及?


什么是白背心


在世界服装史上,许多无袖衣饰也都称为背心。例如传统中国套在长衫外的马甲和现代西装里穿在衬衣之外的毛纺背心。但与白背心不同的是,它们一般被作为外套、外搭,且大多是开襟。


与白背心最为类似的是近代华北农民夏季单穿的汗褟。但这种汗褡是由粗布或麻布缝制而成,且也是开襟造型。


电影《小兵张嘎》中的汗褡


今天的白背心,是一种套头的棉纺针织品。


对中国中老年男性来说,它是一种百搭夏装:天气稍凉时,可以穿在外套或衬衣内,而在天气炎热或辛苦劳动时,则可单独作为上衣。很多时候,它还被用作家居服或睡衣。


不过在计划经济时代各类商品统计中,白背心清楚明白属于针织品中的“内衣类”,一般与汗衫并称为“汗衫背心”。


汗衫背心票


这种作为内衣的背心是怎么来的?它到底是怎样一种东西?


尽管今天已几乎是老人的专利,但白背心在服装史上的登场却晚至1920年代,比牛仔裤、西装都要新。


它的出现,源自19世纪后期的欧美内衣革新。


19世纪中期,由于维多利亚时代对女性纤腰的病态审美,束身胸衣大为风行。但人们逐渐意识到束身衣压迫内脏对健康造成的危害,于是结合最新的针织工业,开始发展健康、舒适的现代内衣。


最早的一种现代内衣名为“联合装”(union suit),是一种连体式长袖内衣,类似于把正面开扣的棉毛衣裤缝合在一起。虽然最初是为女性设计的,但从 19 世纪末开始,逐渐因其出众的舒适性受到男性欢迎。



“联合装”在今天看来极为诡异,却是几乎所有现代男式内衣的雏形。服装制造商很快在其基础上研发出各式各样的新产品,其中很多针对着穿不住“联合装”的炎热夏季。


在1910年代各厂商的夏季内衣广告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



这样的:



以及这样的:



不过,人们很快意识到,连体式男性内衣实在是个愚蠢的主意——因为穿着它上厕所实在太不方便了。



“联合装”专门设计有一个可开合的“屁兜”,以方面如厕。因其设计最初是女式内衣,在裙子下打开“屁兜”并无不便,但对穿裤子的男性,操作难度就要大为提升。


1915 年,加拿大人迈尔斯·斯坦菲尔德将其新设计的一种上下分离式长袖内衣注册了专利,很快受到市场欢迎。这种设计就是今天仍在中国流行的棉毛衣或秋衣。


内衣上下件的分离随即也在夏装内衣上得到反映。从连体内衣里分离出的短袖上衣发展为汗衫及后来的 T 恤,而分出的无袖上衣被逐渐被发展为今天人们熟知的白背心。


1920年代内衣广告,其中已有分离式的背心


1940年代的美国内衣裤广告


白背心占领中国


那么,白背心又是如何在中国普及开的?


早在1910年代,现代针织衫便已作为进口高档消费品输入中国。1920年代,上海已有不少针织内衣厂,当时便已生产出“罗纹背心”,但主要用于出口南洋。


针织背心能在中国内陆立住脚跟,要多亏国民政府的倡议。


1934年2月,蒋介石在江西南昌发表演讲,发起“新生活运动”。其主旨,即是通过改造国民的衣食住行来实现改革社会,继而实现民族复兴。


蒋介石发表演讲


各地随即推动服装改革,其中对夏季装扮的改造,主要针对着在户外打赤膊的现象。1935年南昌市公安局的告示就是其中典型:


凡在户外行走及坐立商店门柜者,无论天气如何炎热,至少须穿着背心,绝对禁止赤膊,否则一经觉察,即送至市政委员会,罚充苦工役,仍以所得工资购买背心,以备服用。


新生活运动期间反对打赤膊的报纸漫画


针织背心被国民政府视为夏季合法着装的底限,就这样迎来在中国的第一轮大普及。在武汉、南昌等地,一些织袜厂开始仿制汗衫、背心。其流行范围以炎热的长江流域为主,到1935年,上海有82家针织内衣厂,占全国56%。


民国时期穿背心的青年


从技术特性来看,将针织背心作为基础夏季着装不无道理。


与普通机织棉布相比,针织品的纤维并非由纵向的经纱和横向的纬纱交织而成的,而是由同一个方向的纱线组成线圈相互圈套而成。


左:平纹机织物;右:纬平针织物


由于线圈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空隙,针织品的透气性远强于普通棉布缝制而成的衣物,适于炎热的夏季。同时,织物也具有更强的弹性和舒适性。


然而,国民政府的“新生活运动”仅坚持了三年便开始后力不继。至1949年末,全国主要针织内衣生产设备还不到千台。白背心在民国时期还远未能普及全国,夏天打赤膊更是至今未能消灭。


真正让白背心占领全国的,还是1949年后的计划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迅速建成高度集中的棉纺织业管理体制。1954年起,全国针织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开始发行布票,实行棉布定量供应。


上海针织内衣厂公私合营凭证


计划经济体制下,毛巾、袜子、汗衫背心等产品的生产销售由商业部管理。


于是,全国针织厂的内衣产品被固定为汗衫背心、棉毛衣裤与卫生衣裤三种。1958年起,商业部纺织品商品目录共11个品类,这3种针织内衣便占据其中之三,且从1955年到1984年,始终被列为计划商品。


也就是说,在物质匮乏时代里,汗衫背心是全国人民几乎唯一可选用的舒适凉爽的夏季成衣。


当年的背心还可印花作为奖品,类似于今日的印花T恤


比起有袖的汗衫,背心又有着三大优势:


其一,无袖的背心不存在腋下磨损,较难损坏,更适于一件衣衫穿好几年的劳动人民。其二,由于成衣尺寸固定,且混纺技术出现前的棉织物存在程度不一的缩水率,汗衫较易不合身,而背心造型天生容错率高。其三,背心比汗衫更省布料。


正因为这些优势,在那个时代的文献与照片里,背心始终多于汗衫。三十年时间足以将无奈的选择变为一代人的习惯,由此便不难理解,为何白背心会在老人间如此普及。


身着球衫与背心的北京儿童


与背心的中国传播史极为类似的,还有棉毛衣(秋衣)


在1915年被发明后,西方国家的棉毛衣逐渐因室内取暖的普及,而在20世纪下半叶消失。今天欧美人早已不穿棉毛衣。


而在中国,由于棉毛衣长期被列为计划商品、统一分配,它反而在同一时间段被强化为全国普遍的消费习惯,有望续命至22世纪。


棉毛裤(秋裤)


怎样正确穿着白背心


不过,比起至今还照穿不误的棉毛衣,白背心的黄金时代无疑已经结束。


尽管针织背心曾在60到80年代作为全中国最流行的夏季男装,但今天几乎已经没有年轻人会单穿白背心上街。一些势利眼的饭馆酒店还将它划入“衣衫不整、谢绝入内”的范围里。


如果这位男青年生在今天,绝不可能穿这件背心合影


对白背心的歧视并不仅仅存在于中国。八十年代炎热的美国南方也曾流行过外穿白背心,但时至今日,除了穿运动背心的肌肉猛男,单穿白背心一般被视为”white trash”(白垃圾)和家暴爱好者的经典造型。


搜索“wife beater”自动推荐商品


白背心沦落至此,原因并不难理解。


1980年代前,全国普遍的夏装成衣几乎只有白背心。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市场上出现了各色的夏装成衣,不合身的白背心很快丧失了除价格和习惯之外的所有竞争力。


电扇与空调的普及使得度夏不再艰苦。亚麻等新材料和混纺等技术的运用,使得衬衣、网球衫(polo 衫)等传统夏装的透气性和舒适性大为提高。今天的白背心,只有在其最初的内衣用途上,才能在主流着装文化里占据一席。


动画片《脆莓公园》里身着白背心的流浪汉


在夏天穿衬衣时,为免布料较薄的夏装衬衣透点走光或被汗水打湿后变得完全透明,很多人会在衬衣里加穿一件。若考虑圆领汗衫易露出领口,V 领汗衫略显轻浮,则不妨选择最经典的白背心。


2015年8月31日,法国总理曼纽尔·瓦尔斯的衬衫整个湿透贴在身上


奥巴马2012年7月14日演讲时遭遇暴雨,但内有白背心护体


不过,白背心东山再起也不是不可能。


在今天职场着装文化里地位崇高的衬衣,直至19世纪后期还是必须穿在外套里的。与背心同时作为内衣的短袖汗衫,在20世纪60年代的嬉皮士运动里被贴上闲适自由的符号,进化成今天单穿一件也无可指摘的T恤。


更可况,中国中年男性历来有引领潮流的传统,如令外国友人啧啧称道的“北京比基尼”。



好 文 推 荐


如果穿越回1937年,小人物的你该如何安排人生?

我们假设你今晚昏昏睡去,第二天一早突然发现自己穿越到了80年前的1937年。你具有这80年来的所有信息和见识,你的人生路会变怎样呢?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考中状元、迎娶公主,登上人生巅峰?醒醒吧,我要告诉你一点真相

从唐代武德元年孙伏伽成为唐代第一科状元开始,到清末1904年最后一次殿试刘春霖成为末代状元为止,根据现存史料统计,一共出现过591名状元。但绝大多数状元都籍籍无名。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Q&A | 为什么青岛啤酒那么有名?

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在一次省港两地交流会上说了一句话“外国人认识中国通常有两种途径,一个是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另一个途径就是通过青岛啤酒。”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点击图片,查看所有往期杂志


国家人文历史

微信ID:gjrwls

长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