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宣布首次重复利用“龙”飞船完成了对国际空间站的补给任务,并且再一次成功回收。这艘“龙”飞船在2014年9月给国际空间站运送过补给品,并被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在太平洋上首次成功回收。今年6月3号,翻新后的“龙”飞船被“猎鹰”9号火箭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再次发射升空,对国际空间站进行补给。
▲7月3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龙”飞船完成对国际空间站的补给,返回地球。(NASA)
兰顺正(时评人)
这次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首次重复使用同一艘“龙”飞船,而此前执行这类任务的“龙”飞船都会装满各种废弃物然后在返回大气层时被烧毁,这对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构成了极大的浪费。此次成功回收再成功利用,也成为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继可部分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后又一个里程碑。
此次成功回收对于整个人类航天意义重大。首先,这预示了今后人类航天活动的成本会大大降低。众所周知,高昂的发射成本一直是各国探索太空的“拦路虎”。为了降低发射成本,各国设想了很多方法,其中比较有前途的就包括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如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系列火箭已成功实现将有效载荷送入轨道以后,火箭第一级垂直降落到地面和海上平台并再次重复发射。
▲7月6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猎鹰-9”火箭两周内第三次发射升空。
但是成功回收再利用的毕竟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的货运飞船都是“单程票”,完成一次补给任务后就会被扔进大气层“火葬”。此次的“龙”飞船的再次发射并回收成功,很大程度上验证了可重复使用技术的可行性,仅凭其经济性的优势,该技术也会成为未来航天舞台的主角之一。
其次,此次回收还使中美在太空领域出现了走近的趋势。回收的“龙”飞船中载有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空间环境下在PCR反应中DNA错配规律研究的科学载荷”。
众所周知,美国国会曾在2011年出台“沃尔夫法案”,禁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及与NASA有合同关系的美国航天企业与中国航天领域进行任何接触和合作,该法案一度是中美太空合作的“壁垒”。
而此次是中国空间科学项目首次登入国际空间站并成功回到地面,同时也是中美两国30年来在空间领域的首次合作,标志着中美空间科学合作取得了“零”突破。此次合作本身虽然只是双方在商业航天中的一小步,却有可能从此拉开中美在整个太空领域合作的大幕。
另外,此事件也显示出中国在航天界地位的提高。过去的中国一直被其他航天大国拒之门外,现在随着中国航天能力的增强,风水开始轮流转,相信在将来会有更多的国家会愿意与中国合作,甚至蹭中国航天的“WIFI”。
打开参考消息客户端看更多外媒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