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探讨了AI时代下产品的演变和发展趋势,包括产品的智能化、可持续性和人性化等方面。作者还谈到了AI与创作者的关系,AI助手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的潜力,以及AI技术如何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此外,文章还涉及AI与哲学思想的共通之处,未来五年内知识密度可能突出的产品或能力,以及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并行发展等话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AI时代的产品演变和发展趋势
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从简单的功能型产品到智能型产品,再到可持续性和人性化产品的转变,反映了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好的产品应该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关键观点2: AI与创作者的关系
AI技术已经成为许多创作者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创作者更高效地创作作品,提高创作的质量和效率。然而,创作者需要保持对技术的掌控力,避免被技术所吞噬。
关键观点3: AI助手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的潜力
AI助手可以帮助人们处理各种任务,提高工作效率。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AI助手将越来越普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观点4: AI技术如何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
AI技术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从智能家居到智能交通,再到智能医疗等领域,AI技术的应用正在不断扩展。它将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和安全。
关键观点5: AI与哲学思想的共通之处
哲学思考是对思维方式的探索,而AI技术则是实现这些思维方式的有效工具。在产品设计中,融入哲学思想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价值,使产品更加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
关键观点6: 未来五年内知识密度可能突出的产品或能力
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五年内将出现许多具有高度知识密度的产品或能力。这些产品或能力将涵盖各个领域,从医疗、教育到娱乐等,它们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关键观点7: 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并行发展
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是相互促进、并行发展的关系。它们的结合将产生许多新的应用领域和产品,如生物医药、智能医疗等。这些新产品将极大地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观点8: 智能工具的利弊
智能工具如AI助手和CAD等工具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然而,对于不懂得如何利用这些工具的人来说,它们可能会增加麻烦。因此,我们需要善于利用这些工具,让它们为我们服务,而不是成为我们的负担。
正文
爱范儿:
「明日产品」源于我们对于时代的观察,从纸莎草纸、竹简到造纸术,从马车到汽车,从电阻屏的 PDA 到多点触控的的 iPhone,从有线耳机到真无线耳机,每个时代总有一些产品:一旦使用,你就再也无法回去了。它们成为时代的尺度。所以,各位是如何理解「明日产品」的?
明日产品创造了新功能、新情绪和新资产,在原有的价值上叠加新的价值,又可以产生新的产品、新的商业形态。
就像 AirPods 一样,原来无线耳机真的可以「无线」。对有些用户重要程度像手机一样,一天八小时离不开的产品。产品很难用绝对的好坏来评价,销量也不是唯一的标准。但在我看来,好的产品应该是定义时知道我要卖给谁,目标用户用起来时有超出预期的感受他就是一款好的产品。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使命,101% 完成使命的产品就是好产品,而明日产品是能引领使用习惯的产品。
觉得首先是「future-proof」,在未来这个东西不会过时。它可以让你在更大的时间维度上思考问题。
我理解的「明日产品」,就是那种让我希望「Yesterday 不再 once more」的产品,比如看过 DVD,就再也想再看 VCD,看过高清蓝光碟,再看 DVD 就会觉得满屏都是马赛克。「明日产品」也会是那些让我感叹「如果早点用上,我的人生至少可以多出 10 年」的产品,比如千兆宽带、也比如 SSD 固态硬盘;「明日产品」也是那些让我恨不得「晚出生 10 年」的产品,比如未来将更为普及的无人驾驶技术、更为实用可靠的人工智能等等。
明日产品可以看作是对未来需求的预演或原型开发。相比于成熟的设计表现,我更看重对现实的敏锐观察和对未来可能性的深刻洞察。一是技术思考的深度,通过对核心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独辟蹊径的解决方案,揭示潜在需求和可能性。同时,产品需要具备前瞻性愿景,能够大胆预见未来生活的可能模式,并为人类与技术的协作提供新的路径。社会责任感同样不可忽视,产品应体现出对可持续性与文化价值的深思熟虑。然后,对用户或潜在用户的深入观察和理解是关键,它应从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让创新不仅停留在个人概念层面,而是带来切实的改变。最后,产品应展现出塑型未来的勇气和决心,敢于挑战现有框架,成为未来世界构建的重要基石。
伟大的产品往往诞生于对时代性问题的深刻洞察,和着手解决这样的问题。我认为当下世界正处于一个充满矛盾的阶段:我们被无穷无尽的媒体内容、海量的知识和信息包围,但绝大多数人却愈发感到不确定、无力,甚至畏惧行动。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沟通的困难,以及日渐丧失的信任感,似乎是因为过去十几年的科技发展似乎把我们已经撵碎成原子,等待重组发生化学反应。
在我看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明日产品」应聚焦于一个「更高分辨率」的世界里,提升人与人、人与环境以及人与其他生物之间的沟通分辨率(Communication Resolution)。
这种产品可以是软件,也可以是具备人格化特征的智能体系统,或者全新的人机交互硬件,甚至是一种合成生物体(想象一下未来的工程生物学与生物性脑机接口的结合)。「它」可以集成到我们自己的人际交流当中,可以集成在我们想让它出现的任何地方(像一张随插随用的微型闪存卡),它马上可以帮助我们更迅速地理解自己的思想,他人的思想与意向,还有环绕我们的新闻,趋势和潮流。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产品将具备一种「温度感知」能力,能够察觉我们「冷漠如机器」的瞬间,及时提醒和启发我们更温暖、更真诚地与他人互动,从而收获最宝贵的东西——爱与信任。
此外,这是一个每个人都具备表达需求的时代,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这样的产品也应拓宽人类表达自我深度与广度,满足人类「被听见」与「被认可」的本能需求。想象一下,我们是否可以找到全球 8000 个与自己最相关的人,并与他们进行深度沟通?在一个越来越智能机器化的时代,这样的产品会引导一个有关于「人」的文艺复兴。
产品是人类创造出的之所以使人为「人」的创造物,这种创造物反过来又能强烈地改造和增强人作为人的属性。
每个时代都有这样对明日可能性的产品,正如电灯、蒸汽机、计算机、Cursor 这样的产品为代表的明日产品,借助 AI 技术改变、激发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创造和学习的新的可能,而通过提升用户体验来解决传统 NAS 只在专业玩家人群中自嗨的情况,使得人们的数字资产管得更简单,这是我认为明日产品应该具备的特征。
爱范儿:
产品演化的规律是什么?为什么像手机一直在缝合新功能?但有些曾经很有用的产品会迅速被淘汰?
回顾百年来商品的演化,功能价值的商品一直在整合,而情绪价值的商品一直在分化。简单来说就是,工具越来越集成,情绪消费越来越多。
人们一般对于工具是没有感情的,总希望越方便越好、越便宜越好,所以性价比与高频,一定是功能类产品最大的杀器。
超高频的功能类产品吃下各类低频的功能,让它们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几乎是竞争的必然结果。手机吃掉了几乎所有的随身小工具:记事本、手电筒、收音机、录音机、MP3、闹钟、手表、摄像机、相机。
在功能类产品不断整合的同时,情绪属性的产品在不断分化。比如鞋子,30 年前,我上大学的时候,所有人都在穿一种叫「旅游鞋」的东西。这一双鞋可以用于所有的场景:逛街、上体育课、旅行、约会,甚至参加舞会。
后来这个品类好像消失了。然后,鞋好像一棵大树,分出了无数枝桠:运动鞋可以分出球鞋、跑步鞋、徒步鞋、登山鞋、溯溪鞋……球鞋又分出足球鞋、篮球鞋、网球鞋、羽毛球鞋……鞋不但有情绪价值、功能价值,还有了资产价值,因为炒鞋的完整链条出现了。
爱范儿:
拼命玩三郎是一位产品收藏家,在你的收藏中,哪些产品一直很具备生命力?在你看来,好产品都有哪些共性,是什么因素让它们能够历久弥新?
任天堂的红白机、Game Boy,Wii、索尼的PS1、PS2、PSP,上面有大量的经典游戏作品,比如《超级马力欧兄弟》《俄罗斯方块》《Wii Sports》《最终幻想 7》《古堡迷踪》《乐克乐克》等,如今看来可玩性依然很高,甚至可以上升到艺术品的级别。
好产品,总是代表着人们需求的方向、代表着人类审美的标准、反应人类对真善美价值观的追求,在 10 年、20 年、30 年后大概仍不褪色,我甚至相信,100 年以后也不褪色,成为永恒的经典,反映着当时的人们对明日的追求。
爱范儿:
我们常说好的产品能洞察人性,但人性有善恶之分,有些产品利用了人类的弱点(贪嗔痴、焦虑、炫耀欲、社交认同等)而获得巨大成功,这是不是好产品?
取决于你如何定义好和不好。是商业标准,还是道德标准;是使用时长,还是营收能力?可能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不要把「好」一概而论,可能是讨论一个产品「好不好」的更准确的出发点。
我记得星爷电影好像是《食神》?说折凳是最好的武器,隐藏在家中随手可得,七武器之首?大概是这么个片段。善恶更多是看人的本心吧,不是看产品。我童年时家长觉得游戏是洪水猛兽(包括前两年主流媒体也是这个方向),但是今年黑神话火了又是另外一番场景。同样是爱游戏,有人沉沦其中耽误了学习生活,但有人登上世界冠军,有人成了优秀的制作人。你说呢?
产品是人创造的,产品本身是有善恶的,这与创造它的人的出发点有关。好的产品当然会洞察人心,利用人心,但是利用人性的目的是不同的。
利用人性贪慕、虚荣、恐惧的一面当然可以创造出高粘度高收入的产品,特别是在青少年领域,某些产品就是孩子的罂粟,家长的敌人,使孩子的生活和性格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中(我说的不是游戏)。
同样,利用贪慕、虚荣、恐惧等人性或者游戏化原则也可以创造出叫好又叫座的好产品,使人克服面对问题的巨大的阻力,提升人的能力和自我认可。我相信每个与孩子斗智斗勇的家长,对此都有深刻的认知。
爱范儿:
乔布斯有一个产品观:做产品必须从用户能获得什么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技术倒推,拿着一个新技术然后试着找出可以去哪里推销它。但「新技术就是更好的」倾向一直盛行,这是为什么?
因为大家在差异化很小的时候试图寻找「差异化」,就会被新技术驱动。你看任天堂的产品就不会这样,它「好玩」、「有趣」就是最大的差异化,而其他主机只能寻求更快的 CPU、更快的显卡等。
这是两种路线,我认为都是可行的。新技术当然要找到好的应用场景,比如大家都在找的 AI 落地,AR 落地。但用户为了解决问题,不一定非要使用高科技,低科技同样是能解决问题的。
用户要的不是「高科技」而是「高科技带来的体验」。所以无论是技术找场景,还是为了解决场景问题去选型合适的技术,都离不开优秀的用户体验思维。而好的技术,能在特定场景下给出更好的用户体验,从这一点讲,「新技术就是更好的」是对的,但需要好的产品思维来把控。
爱范儿:
当下消费电子行业,还有哪些不正确的倾向会让好产品被埋没?
在微博上分享过一些相关的意见被蛐蛐的很厉害。消费电子「电商化」、「参数化」时代,大家更愿意关注更多的功能,更显性的「产品卖点」。
我一直是觉得体验比参数重要多得多。我成长于九零两千年代,受索尼、博朗产品影响很大。很多时候我觉得那种「物」本身被「把玩」被「使用」的感觉很爽。音频播放器我从爱华索尼松下,用到数字时代的 iRiver、iPod ,如今在用Ak,你说音频产品是玄学,但是精致的产品拿在手里那种多巴胺得到满足的感觉是很爽的。
就像 iriver 有款米奇头的 mp3 产品,你说他音质多强吗?并没有,但是它却能引领某种风尚,也是一种优秀的产品。
爱范儿:
俞挺老师是建筑界的进步论者,在诸多建筑作品中奉行「魔幻现实主义的日常奇迹」的理念,什么样的产品可以称为「日常奇迹」?
你认为时下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产品。我第一次使用无人机是 2009 年,当时我发现我突然有了一种掌控的快感。以前建筑摄影师是需要爬楼的,但无人机出现之后,你不会因为爬不了楼而遗憾。还有很多深刻改变你生活方式的,这个是大奇迹。
爱范儿:
现在市场上很多产品为了响应 ESG 行动做了很多所谓「漂绿」的行为,非但不能带来额外用户体验的提升,还需要用户承担更高的成本。环保究竟能否构成一种卖点?优秀的可持续产品,应该是怎样的?
帮助每个用户降本增效,赋能每个人使其能够为过去所不能为,许多过去耗费更多资源才能达成的事通过智能在一瞬间完成,这些才是最大的 ESG。ESG 需要回到根本,企业的市场、社会价值本身就是对 ESG 的践行。
爱范儿:
展览也是一种产品,费俊老师您作为一位顶尖的策展人,在传达一个东西的时候,人跟你表达的东西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它的先锋性应该体现在哪?
设计本质上是经过包装和加工的思想,创意的源头常常不在设计领域。我们看到许多优秀的当代设计师,他们的创意和灵感往往源自当代艺术,而非当代设计本身。
之所以今天我们还要进行看似无用之用的创造,是因为没有「无用之用」,何谈「有用之用」?「无用之用」的功能被这个社会大大低估了,它对创新的价值不容忽视。
爱范儿:
我们来聊聊 AI,今年基于 LLM 的软件和硬件产品都更多了,朋克周你观察到哪些新的变化或趋势?
AI 产品开始从单纯的「聊天」转向更实用的场景了。不再只是和 AI 闲聊,而是真正开始解决实际问题。我观察到今年 AI 产品有几个明显的变化:
首先是 AI 产品开始「接地气」了。比如写作助手不光是帮你写,还会帮你构思、提建议;AI 绘画不只是生成好看的图片,还能帮你编辑修改,甚至字体也可以生成的很准确了,这样直接就可以用了。
第二是垂直场景的 AI 应用在爆发。从教育、医疗到法律、金融,各行各业都在尝试用AI解决自己的具体问题。比如Duolingo 的 AI 语言助教,不只是简单的单词翻译,而是能跟用户进行实时对话练习,纠正发音,还会根据每个人的学习情况智能调整课程难度和复习计划。
第三是从「功能优先」到「体验优先」。最显著的趋势是多模态交互的兴起。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字对话,而是开始整合视觉、语音等多种交互方式。比如实时语音控制天体演示,这种「言出法随」的体验特别符合人类的认知习惯。
但硬件方面感觉还在探索阶段。虽然 AI 眼镜、AI 音箱这些产品不断涌现,但还没看到能真正改变用户使用习惯的「杀手级」产品。
最有意思的是,AI 产品开始重视「长期陪伴感」了。不再追求一时的新鲜感,而是想办法让用户离不开它。比如有的 AI 助手会记住用户的习惯和偏好,越用越懂你。
爱范儿:
今年很多手机厂商都推出了系统级 AI 和 Agent,这是否代表了 AI 时代的智能硬件趋势?理想中是 AGI 时代智能终端应该是怎样的?
从技术的成熟,到真正有所谓的超级应用或 Killer App,还是需要几年时间的探索。硬件+大模型,一定是未来的趋势。类似 AI Native 硬件的最终形态,终端不会革自己的命,大模型会成为交互界面本身,随着大家对大模型的应用和方式的探索,从 GUI 到 VUI,经过大模型充分的应用和交互探索之后,会演变成 LLM-UI。
随着硬件的突破,随着模型 Densing Law,能力密度不断增长,端侧 AI 的硬件,将无处不在。每个人,每件物品,都会有自己的 personal model,就像计算机从大型机变成消费市场的个人电脑 PC。
爱范儿:
最近我们看到生成式 AI 技术已经在游戏领域广泛应用,刘梦霏博士有哪些你印象深刻的产品或者案例?在您看来,AI 与创作者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有不少游戏在创意阶段已经开始使用 AI 来做展开工作,实际上 AI 是降低了游戏的创作成本,让它变得普惠,更容易让普通人进入到游戏开发的世界的。AI 生成的视频和内容虽然不适合直接用在游戏里,但在宣传、粉丝社群建设方面都有非常有益的潜能。但行业也确实出现了一些 AI 引发的人才结构的变化,很多游戏公司开始更多保留中高级的创作、开发与管理人才,行业本身也在经历转型的阵痛,倒也不能一味鼓吹 AI 化。我觉得游戏行业还需要一些探索空间。
我理想中的 AI 应该成为更好的创作辅助,也能合理优化开发流程,但我想我们还是要处理好技术与人的关系,毕竟没有人的世界毫无意义。
爱范儿:
赵赛坡你认为 AI 助手可能会是未来的入口之争,你觉得什么样的产品,能在这一轮竞争中取得先机,会是硬件,还是软件?
AI 助手一定是软件,未来软件依然会吃掉世界,只是所有的软件都会 AI 化。通过各类 AI 代理,AI 助手不仅可以帮助用户处理数字世界的各类需求,还会进一步将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联系起来。
爱范儿:
范阳你在推特上提到,个人电脑尚未被完成发明。这个论断如何理解?
从这个概念诞生之日起,个人计算机会是一场持续一百年以上的技术革命。如果我们感觉到今天最强的个人计算机(比如 iPhone) 还没有让我们成为一个更智慧,更有能力,更自由以及更幸福的人,这场革命才刚刚开始,一二十年以后我们也一定会发现今天握在我们手上的一个黑色玻璃盒子是多么的有限和不合理。
爱范儿:
作为 AI 工具的深度用户,你还有哪些痛点没被满足?
最难受的是「记忆失忆」问题。就像你找了个特别聪明的助手,但他每天都失忆,今天才教会他你的工作习惯,明天又得重新教一遍。这种无法建立持续信任关系的体验,特别影响效率。
第二个是「工具割裂」。写作要用一个工具、画图要用另一个、翻译又要换一个,工具之间还不能协同。就好比你手下有很多能力都很强的助手,但他们互相不认识,你得不停地在中间传话。工具之间的割裂导致用户需要频繁切换心智模式,这违背了人类认知的经济性原则。我们需要更自然、更连贯的工作流。
第三个是「深度定制难」。现在的 AI 工具都很聪明,但就是不够了解「你」。比如我写技术文章习惯用某种风格,但每次都要重新教AI,它就是学不会我的个人特点。
第四是「场景适配」。AI 还不能很好地理解使用场景的细微差别,难以像人类那样灵活地调整表达方式和互动策略。
爱范儿:
之前我们所经历的 AI 更多是内隐式的,比如各类 app 的推荐算法,但 GPT 让 AI 走向前台,塑造了一种以对话为界面的服务,大道至简,以对话为界面是不是人机交互的未来?
我相信未来的人机交互是对话式的(conversantional),最好的对话就像我们与知己或爱人待在一起,你不需要说很多,彼此也会心有灵犀,所以目前的聊天界面(chat) 和语音通话(voice & audio) 可能都是过渡阶段,想想科幻电影《降临》当中外星人七肢桶和人类沟通的两种语言系统,可能就是未来的人机交互。
对话式交互是符合人类的行为基因的,我们自古以来就使用对话的方式来互动。但在创造领域,对话只是一种模式,而且是一种非精确的模式,因为对于普通人本身能把观点表达清晰就是很困难的,同时还需要精确地接收信息,这更是不可能的。
因此,对话交互是创造性工作的一种模式,真正精细化意图呈现和目标实现,还需要多种模态的结合,图形界面的操纵,多模态的输入输出工具在未来一定还会继续蓬勃发展。
基于 LLM 的 AI 产品, 是不是以 Chat 为主界面?这个问题可以抽象一下:人与大模型交互时,应该以何种交互提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