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幕味儿
迷影 历史 档案 策展:中国电影资料馆每日影讯及北京文艺片放映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虹膜  ·  讽刺资本主义,还是他拍得好看 ·  6 天前  
虹膜  ·  希区柯克很感谢她的作品 ·  5 天前  
虹膜  ·  不是没有好电影,但票房就这点儿?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幕味儿

胸怀明月:许鞍华的政治意识

幕味儿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7-08 10:05

正文

文丨刘病否


7月5日的《纽约时报》,在评论《明月几时有》时,称“本片再次肯定了许鞍华导演是中国影坛瑰宝之一”。


许鞍华是位很敢碰政治和战争的导演,但向来以人文和写实的角度,或是在原本的写实题材里塞进社会议题。


看似是电影妥协艺术下的游离,但也恰好保持了她贯穿始终的人文气息,关注文人世界和社会运动及变革,有着很强的本土性。一如《明月几时有》结尾香江数十载一夜变换的剪影,许鞍华醉翁之意这才一泻千里。



不要轻信一位导演说他/她拍的不是政治而是人性,也无需根据他/她拍的内容判定其政治立场。


许鞍华常被认为是写实导演、政治导演,但身处香港地,小时候就从不同党派报纸读到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报道态度,许鞍华就知道是非无绝对,政治如非黑即白的权术游戏,尤其在香港这个政客如过客的地方。

 

《黄金时代》里萧红自认是个不懂政治的人,有别于当时其他左右摇摆的知识分子,但也一语道出政治风云下党同伐异的盲目性。



电影如果写实,难免接触政治,尤其对于多事多难的香港来说。身世的复杂性、多元文化的糅合,加上经济发展的成熟度,也让这个地方的民主和自由氛围更加浓厚。


许鞍华又是香港电影新浪潮一代,成长于殖民时期,接受西方化的教育模式,后又到国外学习文学。学成归来正值全球政治运动和思潮解放时期,而此时67年的香港发生反英暴动,84年中英签署联合声明……一系列政治动态影响着香港的沉浮,而这些也在许鞍华的电影中显山露水。


《投奔怒海》直接呈现越南南方难民的生存状态,固然生猛有力,但充满当时全世界呼吁的人道主义色彩;《千言万语》通篇是关于一群社会运动青年的故事,但也夹带爱情和对运动的思考在其中;《明月几时有》里的母亲为了分担女儿和游击队成员的工作而参与到革命并牺牲,母亲的无私无畏,促成了电影中最悲壮一笔。


《千言万语》


政治不足以成为拍电影的目的,许鞍华电影中呈现的家国变故,或是政治运动中的个人命运,都有着极大的人文关怀和真情实感。

 

许鞍华电影里,甚至可以看到香港社工职能简史。《客途秋恨》结尾呼吁建立廉政公署的反贪游行队伍,《千言万语》中黄秋生一行人的“水上新娘”社运,以及《天水围的夜与雾》中处理家庭纠纷的区议员,再到《得闲饮茶》中女同生育的现实困境和权益争取。

 

《女人四十》、《天水围的日与夜》和《桃姐》则更加本土,聚焦生于斯长于斯的香港人,日复一日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家庭琐事,人的生老病死和香港城市的岁月变化,苦难与幽默并存,细腻之处又见人情味。据说许鞍华拍《桃姐》时期,膝下无人的她也给自己在养老院留了个床铺。


《女人四十》


香港导演有很多关于两岸关系或回归的隐喻,同为新浪潮的徐克好政治隐喻是出了名的,黄飞鸿系列借古喻今,《断刀客》身份危机,或是《妖兽都市》的悲观恣意破罐破摔。许鞍华除了写实,更多的是慈悲和乡愁。


《男人四十》中张学友饰演的高中国文老师,年年教学生《赤壁赋》,心心念念要亲眼看三峡。



在半自传性的《客途秋恨》中,张曼玉从国外回到香港,这一代香港人对历史和家国情怀的概念模糊疏离,而祖父辈对回到内地的渴望,以及母亲的回乡见闻,成了乡情缺失以及异国归来的张曼玉对家庭关系的重新审视。

 

许鞍华很晚才知道母亲的日本人身份,影片中对母亲的不解也开始从与当下勾连的童年记忆里归因。而母亲的日本返乡之旅,悔恨又无奈地,要去面对和阔别几十年的家人朋友进行和解的难题。



影片中对于英国的情感是微妙的。从母亲回家四处跟人介绍女儿是英国硕士留学归来的自豪感来看,日本和香港一样,历史上都有被殖民的过程,而下一代又受到外国文化的熏陶,对欧美有着既仇恨又崇拜的微妙情绪。

 

另一方面,影片又把国际关系历史问题用人文冲淡了。晓恩在日本的见闻,和当地居民的趣味接触来往,以及和舅舅的沟通相处,都是抛开中国人与日本人的大前提来进行的,佐证人的情感超越国际关系,一反复杂政治局面下多元化地域的紧张关系,真情实感的力量要更加触动人心。

 

张曼玉饰演的晓恩在英国接受教育,最后又投身香港电视工业,实录拍摄香港的反英游行。这又非常像是香港电影新浪潮一代的自身投射:国外学成归来,反思殖民和社会问题,重视本土性对香港自信的建立。



影片中一家人的身份构成以小见大地将香港人的流离史都集中到了一起,三代人颠沛辗转英国、香港、日本、广州、澳门,祖父辈为了国,父辈为了家,而晓恩这一代终于开始为了香港。

 

其实港片涉及隐喻,最后的落点难免流露出自卑和迷失,许鞍华却有一种渴望寻根的乡愁,走进历史也走到港人自卑的深处,对香港本土充满信心和热爱,也关注并投入到香港社会的自由与完善中。

 

对社会观察的敏锐以及文学作品的偏好,让许鞍华在香港众类型片导演里走出了一条可持续道路。从北上的香港导演来看,和许鞍华同样有较多资源优待和票房号召的陈可辛,显然更被投资人喜欢,这也是二者一直以来商业片导演和文艺片导演的属性之别。


但许鞍华从70年代拍香港社会变化的《狮子山下》到现在的《明月几时有》,为香港社会精神面貌作注这件事好像一直没变。



97年的纪录片《去日苦多》中说到,香港就像个很成功的妓女,每个人来这里想要什么,她都可以给你,最重要的是要有机会给她生存。她出卖自己的尊严,人们走了,她只想过一个简单安稳的生活。

 

如果说许鞍华电影中有政治倾向,这种政治,无非是为了换取一个更好生存环境的香港地的过程。


视频推介 | 《奇爱博士讲电影》周六更新了。现今的欧美电影市场,票房冠军居然不是什么好莱坞大片,而是一种名叫“实况电影”的新电影类型!借着近期意大利辉煌艺术展,奇爱博士带你领略实况电影的无尽魅力!

推荐 | “文慧园路三号”公号有偿向各位电影达人约稿。详情见:求贤

购票 | 7月12日,朱石麟导演《清宫秘史》,阅读原文进入购票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