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成归国后,
她成了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
与梁思成受聘于东北大学,
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建筑系,
她还设计了该校,
“白山黑水”图案的校徽,
被借鉴沿用至今。
她极受学生喜爱,碰上她讲课,
学生们不管是不是自己选的课,
都会跑到建筑系里来,
甚至老师也不例外,聆听她的高论。
她体弱多病,
但对待学生总是竭尽心力,
时不时熬夜指导学生作图,
带学生外出实地考察。
1933年,林徽因:左五、梁思成:左一、胡适:右四
她忙着做自己。
她的侄女说:
林徽因没有女性朋友。
她的男性友人李健吾也说:
“绝顶聪明,又是一副赤热的心肠,
口快,性子直,好强,
几乎妇女全把她当作仇敌。”
她确实是全妇女的仇敌,
因为民国众多才子都爱她,
她的情史,她的绯闻,
一直是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
她和大诗人徐志摩相识于欧洲,
徐志摩对她一见倾心,疯狂地追求她,
她也确实被才子的翩翩柔情击中,
可在得知徐志摩已有妻子时,
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分手。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访问北京时,徐志摩、林徽因陪同翻译,三人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
学界泰斗金岳霖也爱上了她,
他爱了她一生,甚至为她终身不娶,
可她能平静地和徐志摩告别,
自然就不会和金岳霖热烈地相拥,
她清楚地知道,
自己想要同什么样的男人度过余生。
但在别人看来,
她就是一个四处招惹男人的花蝴蝶,
徐志摩的原配张幼仪恨她,
陆小曼妒忌她,她的学生林洙,
更一面之词散播了她和金岳霖的轶事。
即使她去世后,世人都还痛骂她,
是绿茶婊,用情不专,爱玩心计,
操控玩弄别人的感情。
冰心曾发表文章《太太的客厅》,
大家都说冰心在文中讽刺的太太指的是她,
可她看后没有说什么,
以她的文采本可以大书特书,
但她只是客客气气送了冰心,
一瓶又香又酸的陈醋作为回敬。
干脆清爽,这一性格像极了男子。
小女人之间争风吃醋,
勾心斗角,是常有的事,
可她有一种“志不在此”的傲气,
她的志,在于充实自己的生命。
她忙着进行文学创作。
从1931年开始,她先后在,
《诗刊》、《北斗》、《新月》等,
优秀刊物发表作品。
她的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
更是被人们熟知。
她更忙着拯救中国古建筑
。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她和梁思成便开始了,
长达八年的流亡生活。
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所有人关心的是生死存亡的问题,
而她却在炮火声中和梁思成一起,
冲向了或许会因战乱消失的中国古建筑,
她要留下它们的肖像,
为中国子孙后代们留下念想,
证明中国建筑曾经的辉煌。
1937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前往山西五台山
她和梁思成骑着毛驴、
坐着独轮车,到穷乡僻壤去寻找古建筑,
考察的日子异常艰苦,
可从小养尊处优的她,
却一声不吭地全忍受了下来。
从介休县到赵城县的三百余里,
铁路没有修好,汽车不能行使,
马车也无法通行,她就干脆步行前进。
爬山时,为了避免,
坚硬杂乱的树枝勾到头发,
她常常要包起头发,梁思成笑她:
真像个北方农家的媳妇。
她也回之一笑,为了中国古建筑,
形象又算得了什么。
路上的奔波还不是最辛苦的,
她曾描述道:
终日奔波,仅得馒头三枚,
晚间又为臭虫蚊虫所攻,
不能安枕尤为痛苦。
找到古建筑后,
清理工作更是叫人崩溃。
屋檐上吊挂着的黑色蝙蝠,
散发着常人难以忍受的恶臭,
那些黑暗的屋顶藻井上,
更积存了几千年的尘土,
臭虫是随处可见。
梁思成脚有残疾,
体力活自然落在她身上,
而共事者们都对她不吝夸赞:
她也是第一个登上祈年殿顶的中国女性。
怪不得徐志摩总对梁思成说:
“真羡慕你,总是踏了青,又仿了古,
还是贤伉俪结伴同行,
真不知是几辈子修的的福分。”
有一段时间,她和梁思成困守李庄,
要靠典当衣物度日,
她也常常为肺结核所苦,
但她从来不是一个整天,
生活在唧唧歪歪痛苦中的女人,
在给闺蜜费慰梅的信中,
她提到即将进行的肾脏手术,
轻描淡写地称为:
当时美国好几所学校和机构,
都邀请她全家去美国工作和治病,
但她和梁思成一致表示:
祖国正在受苦,
要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
要知道,
在国外时,有才华又漂亮的她,
永远是最时髦的,是人群中的焦点,
可就是这样的天之娇女,
因为选择留在苦难中的祖国,
缺吃少穿缺水,接受不到好的治疗,
日日咳血,甚至肺部出现一个空洞,
任何一次感冒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疾病更摧毁了她的所有美丽,
但她却无怨无悔,默默忍受。
美国学者费正清对他们夫妇,
作了极高的评价:
“二次大战中,我们又在中国的西部重逢,
他们都已成了半残的病人,
却仍在不顾一切地,
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致力于学术,
在我们的心目中,他们是不畏困难,
献身科学的崇高典范。”
梁思成夫妇与费正清夫妇
不仅忙着拯救中国古建筑,
她还忙着当一名优秀的母亲。
在四处奔波中,她为梁思成育下了:
女儿梁再冰和儿子梁从诫。
在西南居住时,她和梁思成,
为孩子亲手和泥、烧砖、垒房子,
房子没有电、自来水和厕所,
老鼠和蛇时常出没、
木床上臭虫成群结队。
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每天夜里,
她还都会为孩子们讲解英文作品,
培养他们时时、处处阅读的好习惯。
她从不给孩子讲小白兔、
大灰狼之类的故事,
而是用她自己对文学的理解
来代替稚气的童话,
像对成人一样陶冶孩子幼小的心灵。
她出身大户人家,可她也能,
“在菜籽油灯的微光下,
缝着孩子的布鞋,
买便宜的粗食回家煮”。
一次,她碰到日军轰炸:
“炸弹就落在距我们的临时住房,
大门16米的地方……
离得最近的炸弹炸了,它把我抛到空中,
手里还抱着小弟,再把我摔到地上……”
死亡和她擦肩而过,多么惊心动魄,
可她在给友人的信里,却快乐地写道:
“这儿的阳光总是异常明媚,
天空昼夜湛蓝,云朵自在惬意地飘动。”
她的坚强和乐观,
也给孩子们,
传达了对生活的坚定信心。
儿子梁从诫曾回忆说:
“有一次我同母亲谈起1944年,
日军攻占贵州独山并直逼重庆的危局,
我曾问母亲,
‘如果当时日本人真的打进四川,
你们打算怎么办?’
她若有所思地说:
中国人念书总还有一条后路嘛,
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
家国之命,悬于一线,
她竟誓死不为亡国奴,
如此铿锵之态,让人佩服。
她教给孩子的不仅是学识,
更教会了他们作为中国人的风骨!
正是这份赤诚的爱国心,
支撑着她从1930年到1945年,
15年间,走遍全中国15个省、
200多个县,实地勘察了,
2000余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
一路翻山越岭、风餐露宿,
哪怕病痛缠身亦不曾有过放弃,
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她和梁思成的考察,
才得到了世界和中国的认识,
从此加以保护。
比如像河北赵州大石桥、
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
后来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
她仍在病榻上坚持工作。
用了几年时间,
帮助梁思成反复修改,
最后完成了《中国建筑史》,
并亲笔撰写其中的辽、宋部分。
这部重要著作的初稿,
和用英文撰写的《图解中国建筑史》,
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抗战胜利后,
她还没有停下脚步,
又立即为百废待兴的祖国投入工作,
她为清华大学设计了教师住宅,
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
并接受聘任成为了,
清华大学建筑系的一级教授。
有一天,
她逛北京海王村旧古玩摊时,
被一只景泰蓝花瓶吸引了,
老摊主对她说:
“北京的景泰蓝热闹了几百年,
到这会儿算绝根儿了。”
她听了这话,不禁为这门,
传统工艺的命运担忧起来,
她与梁思成再三商量,
决定成立清华工艺美术教研组,
抢救濒于灭绝的景泰蓝工艺。
在她研究景泰蓝时,
她本就多病的身体其实十分虚弱,
她的肺布满空洞,肾也切除了一侧,
觉睡不好,饭也吃不下,
可她却每天不顾身体跑到工厂,
了解更多关于景泰蓝的事
。
林徽因设计的夔龙纹对罐
原本,古代景泰蓝只有荷花、
牡丹和勾子莲几种图案,比较单调,
而她找出历代装饰资料,学习研究,
设计绘制了一批新的图案。
飞天图案的景泰蓝瓶局部
在她的努力下,如今的景泰蓝,
已立于世界手工艺品之林。
景泰蓝甚至还成了尊贵的国礼,
代表着中国形象。
她成了中国景泰蓝的一代尊师,
也真正地将景泰蓝救了下来。
中国首位从事景泰蓝专业设计的,
工艺美术大师钱美华,便是师从她。
她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之一。
在设计国徽期间,
她忘记自己重病在身,
不能下床,她就坐在床上,
面前搁一块木板便开始工作了,
国徽设计中许多新的构思。
都是由她首先提出,并勾画成草图的,
国徽设计是她事业的巅峰。
如今,
当人们为景泰蓝的美丽着迷时,
当人们为中国国徽的威严自豪时,
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
有一位被病痛苦苦折磨的弱女子,
曾为它们呕心沥血。
而这位弱女子在短暂的生命里,
为中国所做的还远不止此!
1950年,北京开始拆古城墙,
她听到消息后心急如焚,
竟不惜用她剩余的全部灵性和智慧,
为捍卫古迹写下生命的绝响!
她四处奔波,痛哭着说:
“拆了以后永远再也没有城墙……”
可对方的回答只有一句:
“夕阳无限好。”
为了走向新时代,这些旧的东西,
都要被抛弃了,多么凄凉!
在身心的双重折磨下,她彻底病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