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出于内部沟通(员工敬业度的提高,凝聚力建设的改善,企业品牌的推广等等)的需要,还是出于外部沟通(产品推广,客户吸纳)的迫切,微信个人帐号的拥有者是个人,是一个人格独立,人格自由,原则上不受任何约束的个人。
因此,即便出于内部沟通的初衷,也不能百分百的确保公众号粉丝群体全部是你的员工,而这些员工又是你公众号的忠诚卫道士。
因为,当推送的内容被转发,被群发之后,互联网的传播效应是指数级的(当然,人为的屏蔽,操纵等不可抗力不在讨论范围,属于意外事件)。
事物与事物之间总是息息相关。企业和外部客户做外部沟通,和内部员工做内部沟通,而员工和客户之间又在做互动沟通,形成一个闭环。
从心理学上来说,人有被认同,被赋予使命感的需要,人也有说服他人成全他人的虚荣。
如果在一个公众号里,闭环的所有链接点都顺畅无阻,那么也是一个完美的事情,这个时候,员工被想象成内部客户,或产品大使,公司有义务管理好此类客户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战斗力,由他们向终端市场(真正的外部客户)推广产品,承担运营或销售的职责。员工的buy-in point是实现生活实现梦想的基地, 对价是劳动力。
这么说来,员工的战斗力动机可能是:良好的薪资福利,近朱者赤的荣耀感,销售成功的成就感。
这么一番美好地假想之下,一个企业仅设立一个公众号貌似可行,但笔者认为这种情况更适合面向利基市场的中小规模的企业,市场份额居首且竞争对手少,组织架构非常简单。
而在一个公众号之外,也可尝试建立若干个相关利益者的社群。在每个社群里,培养和辅助意见领袖,群策群力,互动互助,建立信任,自产内容(行业知识,市场状况,企业内部团队建设,员工客户互动等等),形成裂变式的传播效应,也便于危机公关的落实。
说起社群,不得不提到朋友圈和微商。
曾经听很多朋友聊起朋友圈的微商,大多义愤填膺或不屑一顾。有一些人甚至极端地提到,谁要是在我朋友圈内反复打广告,那我就选择不看他/她的朋友圈,烦死啦。
这引起我一个思考,朋友圈作为一个捷径,其信任成本和营销成本按照美好的愿望来说应该是最低的,怎么反倒成为一种障碍呢?
或许这又和人性有关。
朋友圈的众人之所以相互链接,那是因为“朋友”带来的信任和先入为主的光环效应。既然是朋友,那么生活里或多或少地对你的人品,性格,处事方式有所了解,生活里即便鲜少有机会见面的朋友,通过朋友圈可以了解他/她的见地,思考,品性等等,更多地被带上了个人行为的烙印。因此,你已经在朋友圈的好友中被画像,被定义成“某类人”,被赋予了诚信指数。
而一旦个人行为和商业行为相结合,从人性上来说是不大能直接地让人接受的,甚至会怀疑对方的动机,因为和好友心中的画像形象是违背的。
这就好比,一个不爱读书的人突然鼓吹读书的重要性,继而抛出大量代售书籍,一个不爱化妆的人突然大肆介绍某品牌美妆产品一样的突兀。
这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有关,无商不奸的思维已经根深蒂固。
如果一个人他/她的生活价值观,生活品味,日常的印象和他/她出售的产品吻合度比较高,那么或许可以间接地被人接受。
一句话,人本身就是营销,就是口碑。
在此引用一句我觉得不错的微商营销口号:
请不要屏蔽我,有那么一刻,您正好需要,我正好专业。
本文来源于投稿
作者:小希_陈陈(微信号:July_Hilary)
如需转载,请务必联系原作者及鸟哥笔记公众号。
☟ 点击 阅读原文 收藏2w+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