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收获
《收获》作为重要的中文期刊,一直受到各界的关注和褒奖,引领文学发展潮流,刊载小说和散文,是了解中国当代文学最好的窗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文汇学人  ·  思想史进路的《资本论》英文新译本 ·  2 天前  
为你读诗  ·  小寒:寒冷终将过去,请你积极过冬 ·  昨天  
收获  ·  史铁生:相逢何必曾相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收获

分享 |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2024年冬季书单

收获  · 公众号  · 文学  · 2024-12-31 18:44

正文


 ©Gustaf Fjaestad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2024年冬季书单与大家见面啦。本季书单包含15本华语原创好书和6本国外翻译类好书,并特别推荐近期出版的1部女性文学好书,希望朋友们喜欢。


时间拨回一个冬日的早晨,书评团成员和张莉老师开启了冬季书单会的讨论。我们团队历来重视文学新人的出场。在这次会上,大家对几本新人作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同学们纷纷翻阅传看,畅所欲言地分享自己真实的看法。有的同学在书页上勾画,有的同学通过电脑检索相关信息,有的同学则在笔记本里写下自己即时的阅读感受与各类关键词。在反复权衡之下,大家一起投票推出入选书目。最终,女性文学好书榜团队希望将最能代表这个时代的女性写作推荐给读者朋友们。


 张莉老师和书评团成员在2024年冬季书单会上 


那个靠窗的会议室见证了我们团队成员一起度过的春夏秋冬。当然,还有窗外的那棵树——还记得夏天的时候,枝叶繁茂,在阳光下透出纤细的经脉。转眼来到冬天。走在那棵光秃的树下,抬头看见枝杈间挂着的鸟窝,鸟雀在其中跳跃,生机勃勃。远处有年轻的面庞在奔跑、追逐,响亮地笑起来。这让人联想到萧红的《手》里的情境:“我们在跑,在跳,和群鸟似的在噪杂。带着糖质的空气迷漫着我们,从树梢上面吹下来的风,混和着嫩芽的香味。被冬天枷锁了的灵魂和被束掩的棉花一样舒展开来。”


在这个寒冷的季节,这些认真写下的推荐语是阅读的邀请,期待与读者朋友们一起感受灵魂“舒展开来”的读书时刻。




 持微火者·2024年女性文学好书榜

冬季书单




○华语原创好书



01


《太和》

尹学芸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4年8月版


“我甚至能听见玉米长个儿的窸窣声,谷子抽穗的吱嘎声,像耗子磨牙一样。你磨牙它也磨牙,庄稼地里一片声响。回身望去,大洼的轮廓渐次分明,潘家寨就像个烟荷包被丢在了洼底儿,被庄稼和树木掩映了。如果不刻意去找,根本就看不见,就像从没有过这样一个地方一样。


推荐人

万小川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太和》是作家尹学芸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太和”一词源自陆游的《蓬户》:“白头万事都经遍,莫为悲伤损太和。”在小说中,“太和”既是主人公潘美荣的故乡,也是这位百岁老人的处世哲学和生活智慧。小说以潘美荣为叙述者,描摹了她卧病在床时的心理活动与幻觉,通过记忆与当下交织往复的叙事时间,回溯了她的一生。当她在梦境与现实之间游走时,人生的烦恼和挫折变得轻盈,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与纠葛也逐步得到化解。

 

潘美荣的儿子老三是知识分子,热衷于母亲的往事和家乡的历史。他查阅了当地的县志,将书面记载与母亲的生命轨迹相勾连。通过引入“县志”这一正统性的历史话语,小说中人物的人生有了锚点,既展现了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和奋斗,也凸显了独属于民间的历史感受力和生命力。小说塑造了一批形象鲜明的女性人物,在她们身上,两种性别话语相互交织——乡土社会中的隐忍和革命实践中的反抗。在文本中,两种话语是相持不下的:潘美荣、陈二花、刘园等女性在社会的变革中卸下了部分桎梏,但也缺乏独立自主的魄力。其笔下女性的动人之处不在于战斗性,而在于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体现了作者朴素的女性意识。




02


《儿女风云录》

王安忆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4年10月版


窗幔显然旧了,稍一动便扬起飞屑,在日光里打旋,日光是苍白的,像那种薄雾天的太阳。留声机的唱盘转起来——为平息邻居的怨艾,换下音响,这老古董,韶华时代的遗物重见天日,舞曲从唱针底下流淌出来。”


推荐人

胡诗杨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新作《儿女风云录》既是以女性视角书写男性生存的民间稗史,也是面向上海这座城市所绘制的精微日常画卷。小说以老法师瑟与女舞伴阿陆头的人生浮沉为主线,书写了时代风云中弄堂儿女之间的情爱纠葛。虽然故事围绕男主人公老法师展开,但正是一个个女性形象构成了小说的血肉,如汽车间里颟顸而有韧性的阿陆头、护士学校中走出的清冷寂寞的柯柯、邮政所里有情而神秘的伞、漂洋过海的特立独行的姑母......她们性格各异,历历在目。


在风云的另一面,王安忆以舞蹈为切入口描摹老法师与时代之间时远时近的关系。从年少时学芭蕾舞,到进入文工团排演舞剧,再到改革开放后教拉丁舞谋生,老法师跳着看似主流的舞步,却难逃沦为局外人的命运。王安忆观照着一个艺术从业者在俗常庶务中所度过的式微人生,也对于主人公生命中的不断失去、迟钝的痛与爱给予了同情。当历史风云退潮之后,有什么是能留下痕迹的?或许是老法师身上那帮闲的情致,或许是上海弄堂里充满烟火气息的日常生活。




03


《要爱具体的人》

乔叶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4年11月版


“她还会忙碌多久呢?她能挣多少钱呢?她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她的孩子又是什么样的呢?我忽然想。看着她笑容绽放的脸,听着她八面玲珑的声音,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只觉得尘世的辛酸和温暖汹涌而来。


推荐人

万婧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茅盾文学奖得主乔叶的最新散文集《要爱具体的人》,以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记录日常生活中的微小瞬间,无论是楼下桂花的芬芳、菜市场的热闹,还是旅途中和陌生人的偶然相遇,乔叶的文字总能捕捉到隐藏在生活细节中的真情与美好。

 

《要爱具体的人》是对平凡生活的凝视,也是一种生活价值观的体现。它提示我们,在这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要珍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联结。乔叶善于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书写质朴且温暖的人情味。比如,菜市场摊主“掏野菜”这句方言令她心生欢喜,以作家的敏锐和对生活的热爱,她品出了这个字眼蕴含的趣味——一个“掏”字,像是在地里掏宝贝,野菜就是春天的宝贝。这让人意识到,即使是最寻常的经历,以有情的眼光打量,也能焕发新鲜的意义。

 

这本散文集透着温厚而通透的中年心态,这使乔叶的笔触有治愈的能量,既珍视每一份爱与相遇,也接纳人生的遗憾和不完满。同时,乔叶对故土的眷恋,赋予她的写作一种“根性”之美。她把自己比作一粒深埋的种子,向上生长,向下扎根,随时间推移,根脉愈加深壮。这种扎根生活的态度,正是她文字生命力的来源。




04


《茫然尘世的珍宝》

黎戈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4年9月版


“我们走在桥上,皮皮突然说:‘今晚的月亮真美!’我抬头一看,天上云峰暗涌,中间有个圆洞,银盘似的月亮就在里面游走,忽隐忽现,把洞口照成了贝母色。确实很美。我说:‘你有没有听过一首歌?’然后我就唱起来:‘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天上的贝母云照着,桥下,从城区回家的车流呼啸而过,我们也一路唱着歌回家了。


推荐人

刘阳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茫然尘世的珍宝》是黎戈最新出版的随笔集,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以时间为序记录了作者的家庭生活、阅读体验与出游感悟。黎戈具有将琐屑的日常书写得淡而有味的笔力,于温润雅致的叙述中向读者展现了茫然尘世中具体而微小的幸福,也坦然记录了生活对女性日复一日的隐性磨损。

 

如这本散文集扉页上所写,黎戈是如此“郑重对待”生活给予的完整的一切,在这个由母亲、自我、女儿组成的家庭中,浓缩了一个小小的母系氏族社会中三代人的生活。一起去看海,在海的角落相视一笑;在母女共享的空间内,各自读书、写作,静谧地相处;一起坐在晚班公交车上,在昏黄路灯的映照下相互倚靠着回家。书中有许多这样无声的时刻,平静如水,却因情谊的涌动而变得波光潋滟。不过,生活并非一平如镜,女儿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疲惫与芜累、母亲随年事愈高而愈与社会疏隔、自我在多重身份下的匆促……生活的困境如此真实地存在着,磨蚀着穿行其中的人们。但生活本就斑驳,在与之相处的过程中,珍宝正在这日子的颗粒之间,留待人捕捉。




05


《正常接触》

王占黑  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24年9月版


“如果我们所有人都戴上氧气面罩,随机漂浮在一片无穷无尽的宇宙赫兹里,我们将以什么样的形态交流?我想我还是会和从前一样,尽可能躲避掉一切互相觉着的对话方式。举个例子,挂在我肩头的那只氧气面罩,我拒绝它是透明的。”


推荐人

程舒颖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创作方向2024级博士研究生


 推荐语 

《正常接触》收录了青年作家王占黑2020-2023年间创作的6篇小说。这些小说都镌刻着“时间的印记”,内容或者背景都与那段特殊时期的隔离和封闭有关,因此,“正常接触”在这样的语境下就变成了一个充满愿望性的词语。外卖员、隔壁楼的邻居、分到一区的病友、收费喂猫的人、失业的人……作家具有将鲜活的当下生活恰切地转化成文学语言、情节和情感的本领,忠实地记录下人与人现实的接触被反常地切断时,心灵的连接和互相抵达是如何成为可能,甚至更加珍贵与坚韧;平凡生活中的真情又是在普通人之间如何相互传递并得到维护。

 

这本书中经常出现动物的形象,是因为当人们的现实连接被阻隔,或者心意无法相通时,家中真实的乃至意象中被困住的动物们不仅代表着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也代表了人们对于脱掉面具、摆脱孤独的渴望。

 

在时间拨回正常,人们得以恢复接触的今天,其实仍然有人感到孤独,恰似身处孤岛,“正常接触”仍然是美好的愿望。这本作品要写出的,就是不论人的生活如何被外力所改变,仍要做出“接触”的动作,去努力地心灵交流,以及保卫自身及附近的日常。




06


《山中日渐长》

李晓晨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4年10月版


“几个人陆陆续续把头扭过来面朝前方坐稳,先是苏珊,然后是博士,最后是顾清宁,黄狗身边一片灰尘,但她从那灰沉沉里看出了一丝丝清亮。从今天开始,她又长大了一岁。一切好像照旧,但又分明与往日不同。”


推荐人

雷路阳

北京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山中日渐长》是李晓晨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南湖街》《寻找倪小好》《去岛屿》等10篇小说。作品聚焦大都市中青年的生活样态和精神风貌,捕捉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富有深意却常被忽视的瞬间。李晓晨的文字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她写日常生活的碎片,写女性之间的情谊,写对于人心与人性的洞见,带领读者走进一个个充满情感的世界,使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视角和感悟。一个又一个在生活中每天都发生的故事被李晓晨用艺术化的手段结合在了一起,慢慢长出了新的枝桠。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人们身处繁华的城市中心,却常常感到内心的孤寂。李晓晨刻画了都市人孤独时刻内心深处的起伏变化。她让读者感受到,在赤脚踏进都市的时候,人们可能会感到无比孤单;然而,这些孤独的时刻会促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思考人生的意义,进而找寻让自己发光的路径。通过这种方式,她将个人经验与普遍情感相结合,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彩且引人深思的生活画卷。




07


《猎物》

孟小书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4年11月版


“我这一生中,总是在回避思考。但每当我坐在工作室,面对那些废弃的、尚未完成的作品时,我就会反问自己,我的生命价值究竟是什么?这些乱作一团的思绪,一直在折磨着我,让我的生活缺少了很多东西。我所过的每一天看似游惰安逸,实际上都暗藏玄机,每天都在焦虑和忧心中醒来。无论是我的思想还是身体,都是被禁锢住的,我害怕就这样死去。我想抛开一切,活成那个镜像中的自己。


推荐人

刘溁德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青年作家孟小书在她最新的小说集《猎物》中,以Leila这一女性人物为线索,串接起三篇中短篇作品。从《狩猎》到《白色长颈鹿》再到《终极范特西》,Leila在网络时代中的生活状态由不同视角的讲述拼凑起来,指向亲密关系、家庭代际,也同陌生人之间的情感表达相关。

 

这三篇作品都没有沿着特定时序展开,关于Leila的情节都在不断地闪回、重现。而阅读的过程,也是依次收集起她情感碎片的过程:和K的非洲狩猎之旅是从看似光鲜的都市生活迈出的一次冒险,也从悲剧的结尾中揭示开了Leila内心的隐疾;老贺和竹桑因女儿的意外在异国重聚,追忆家庭过往的种种不合,也从Leila的身上获得寻找自我的决心;最后一篇另起一笔,平行时空里的Leila和K与开篇的故事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命运,却仍无可避免地走向悲剧。

 

跳跃、变化而又坚实、完整,孟小书让她的《猎物》兼容起看似矛盾的文学质地。但Leila的故事正是在从本土到异域,从现实到虚拟的飞行中,散发出契合当下青年精神处境的气息。三个故事围绕着形式各异的“狩猎”,其实写出的是当下语境中人面向自我的救赎。《猎物》的魅力恰恰有赖于此,而作者对青年一代情感世界的开掘也由此抵达了别样的角落。




08


《过渡劳动: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骑手》

孙萍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年7月版


“在这个研究中,我努力地让自己舍去一些宏观、漂亮的‘外衣’,去关注个体劳动者鲜活、热烈的劳动和生命体验。我努力不去把他们框在一个成形的理论框架中,不去‘削足适履’,希望鲜活的经验材料能够引导我慢慢看到一幅模糊却令人欣喜的劳动生态图谱。


推荐人

易彦妮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作为一部关注外卖骑手劳动生态的社会学专著,《过渡劳动: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骑手》有着独到的在场感。意识到当下经济社会快速变迁下外卖骑手群体对劳作的“过渡性”认知,作者孙萍持续七年深入城镇展开田野调查,观察携带各自生命过往的外卖骑手们如何在平台、技术、算法与亲身实践经验的互相校正中逐渐生成自我的主体性。

 

在自我与技术算法的深度连接中,穿行在街巷的外卖骑手们是否面临困在系统里的原子化个体处境?警惕于对这一劳动群体的固化想象,孙萍从制度层面探讨了外卖骑手与数字平台、中介机构、站点之间环环相扣的组织方式,另一方面,她敏锐地关注到外卖骑手在时时流动、更新、充满不确定性的日常工作中经历的情感波纹。比如,骑手在情感劳动中的性别分野,穿行在不同地理空间的时空阶层感,还有与一起奔波的骑手们逐渐缔结的互助情谊。透过骑手们的讲述,那些愉悦、无措或愤怒的情感经验与现代科技如此相关,生动地展示了个人如何在“悬置”的生活状态中探寻平衡的可能。


在重新反思工作意义的当下,本书提供了理解数字时代劳动生态的多重路径。它的波长将延伸至更广阔的生活世界,提示我们深入思考今天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与数字技术之间的亲密纠缠。




09


《有生之年》

孙郁郁  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24年9月版


“姜信想接过那只旅行包,但艳菁牢牢地攥着,她的悲愤像雷电那样狂暴而剧烈,两人之间数年的夫妻岁月正如一辆在原野上躲避着雷电的列车,跌跌撞撞地开远了,由一只庞然大物变成不能目见的一个小黑点儿。


推荐人

田丽媛

华东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2024级博士研究生


 推荐语 

《有生之年》是孙郁郁的中篇小说集,通过《顾影的决心》《罗倩的退路》《艳菁的孕事》《莎丽的离别》四个故事,细腻刻画了中年女性的生存境遇以及自我救赎的力量。四位女性的人生路径和职业选择各异,但面临着相似的困顿和颠簸:步入人生下半场,生活庸常琐碎却不尽如人意,事业、身体、情感、婚姻和家庭等多重维度都面临挑战,需要她们填补的窟窿不断涌现,挣扎、放弃与失去随时上演。

 

孙郁郁描摹出普通女性的真实画像。在小说中,有人怅惘于罗曼史的消散,有人忍受着亲情的搓磨,有人周旋于职场和家庭之间救火,有人为健康的生命饱受生育之苦,有人为化解难题拼命钻营。当她们被命运置于险境,没有高倍柔美的童话滤镜,也没有英雄从天降临,看似柔弱的她们只能孤身上阵,重新组织起崩溃和破碎的自己,去奋力弥合生活的裂缝。书中,尽管她们并非始终临危不乱,但总能在锤击和重压下蕴生出坚韧的力量,自我支持、自我疗愈,最终成为绝处逢生的人。




10


《凡是我所爱的人》

巫昂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4年9月版


它太活泼,太明亮

像一只装了五十五只小龙虾的网兜

还活着已热得通红

你举着它们在灯泡下看

看,中间有一只正在死去

死去的才会留下壳子”


推荐人

张馨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21级本科生


 推荐语 

本诗集精选了巫昂自1997年到2022年的诗歌,记录了一位现代女诗人身上层次丰富的四分之一个世纪。

 

巫昂在一扇扇的书页窗口中探索女性一生的无数可能面向,从女性生活的隐秘细微之处、家庭与社会议题中的性别政治,到对人类生命旅程的哲学省思,寥寥数行浓缩着深沉细腻的思想含量。过去与未来、有限与无限、代际经验的传承与创新、母女间的互噬和互育、性别角色与个人理想的张力拉扯、诗性追求和残酷生活间的矛盾与融通、精神之爱与人类本能之间的纠葛斗争……


爱、人性、命运、死亡等概念在巫昂笔下呈现出复杂绚丽的具体形象。她擅长使用日常生活意象和口语化语言充分调动读者的感官,利用诗歌语言的多义性传达出鲜明切肤的生活实义,语言的迷雾并非隐藏,而是凸显出一个丰富的诗人主体灵魂——因丰富而痛苦,因痛苦而欢愉。




11


《脂粉帝国:网络言情小说与女性话语政治》

薛静  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24年8月版


就在这万般破灭的一片废墟中,女性开始重新思考个体、爱情与婚姻的意义,试图重建不基于男性、爱情或婚姻的个人价值。而网络言情小说,则成为进行这一思想实验的空间。


推荐人

霍安琪

清华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3级博士研究生


 推荐语 

熟悉网文的读者会知道,网络文学写作向来有男性向与女性向之分。不同的性别接受视野召唤了不同的性别叙事,而不同的性别叙事又同时塑造了普罗大众的性别观。于是,当男性在他们的幻想世界里开疆拓土、草根逆袭、妻妾成群的时候,女性则在言情小说所构造的爱欲之海中重塑自身。薛静的《脂粉帝国:网络言情小说与女性话语政治》正是一部聚焦于女性向网络言情小说的研究著作,它所遵循的是文化研究的范式,同时深具女性精神和历史眼光。作者对于文本的选取很有代表性,从匪我思存的“京城四少”系列到《步步惊心》,从《后宫·甄嬛传》到《他来了,请闭眼》……现象级网文的爆火背后究竟掩藏着怎样的文化逻辑和市场逻辑?这是尚未得到充分认识的问题。而薛静所做的,就是通过对网文叙事分析来解码我们时代女性读者的文化心理。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就网文谈网文,而是注重对历史情境的梳理,沟通文本内外,并不断地与纯文学传统进行对话,尤其是其中关于性别、欲望、消费关系的论述颇有启发性。




12


《消失的故事》

雍措  著

作家出版社

 2024年11月版


“脚印树还在生长,我用手再次去触摸它生长的枝,正在开放的花朵时,我已经变成一棵正在长自己的脚印树,深深地把自己长进了春天的夜里。


推荐人

苗琛宇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消失的故事》是藏族作家雍措最近出版的散文集。雍措以故土为原型,在散文中构建了一个魔幻、富有灵性的文学“凹村”。在凹村,人、动物、植物、自然平等而自在地共处,人与乡土深刻联结。“我”以女性的目光捕捉凹村的生活细节、风物人情,叙说自己成长的美好与疼痛,平和而有情。凹村似乎平静而永恒,但不时莫名“消失”的人与物,却使散文弥漫着悲伤。“消失的故事”,是作者自我记忆的书写,亦是她在时代变动中守护故土的方式。


雍措的语言是诗意的,“光把他陷了下去”“草带歪了一群羊”“坠落在黄昏里的大鸟”“响在身体里的垮塌声”,无不本真而美好,又透出淡淡的悲伤与愁绪,使人性与神性共存。

 

雍措写凹村却不止于凹村,她立于乡土思考生命与存在,在魔幻与真实中叩问人生的意义,在缓慢与静止中给予读者平和的力量,抵达更为开阔的境地。那些“消失”,又何尝不是一种新的生长。




13


《人间盐粒》

王爱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4年10月版


“颠覆、摧毁,如那柄腐朽的柴刀,这个古老的神话体系早已锈迹斑斑。山神菩萨已隐退,他窄小的胃口无法消化人间过多的柴禾。而此时的我,早已忘掉了儿时看过的那个神话故事。风雨途中,没有等来祖父,为我们搭建一座归家的彩虹桥。”


推荐人

吴烨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21级本科生


 推荐语 

在王爱的散文集中,湘西世界已然不是希腊神庙的构筑地。一如作者笔下随大火化为灰烬的老屋,时代所遗落的、人性被玷污的种种已成事实,桃花源已逝,先祖难追忆,牧歌变哀歌。但在其中,生命主体的浮沉却不该如尘埃被轻易抹除痕迹,因而,集成一本《人间盐粒》,留下故事,待读者品味个中滋味。

 

世间苦酸已足耐体味,笔触流淌出的情愫则更为文章添几分复杂感受——那是欲以归去来,而难以安放理想自我的无奈。以景语寄情语,作者将对清新、明丽的向往含蕴于自然风光的书写中,读来轻松、流畅,可在涉及世事的讲述中,笔触则在深浅间犹疑、徘徊,许是不忍再往深处描摹以至带出太多阴暗部分,彻底对心中的纯美幻景祛魅。


也许,我们当与作者共同思考这样一个难题:当世外桃源也不复洁净,如何在精神世界搭建出安全屋,找到坚实可靠的心灵庇护所?如此一来,我们或许才可进一步找寻到在现实生活中扎根、和于此争斗的勇气同信心。




14


《遣游人》

吴纯  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24年9月版


抄写员就如盲人,无法窥见象的全貌,而抄写就是对我们发出的邀请,邀请我们重蹈一遍创作的过程,敲下一个个不属于自己的字,借此摸索着未完成的故事。”


推荐人

杨凯麟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作家写下的故事是能被旁人偷走的吗?青年作家吴纯的首部长篇小说《遣游人》为这个问题设置了一个巧妙的情境,一位不会打字的作家发现自己寄给六位抄写员的其中一份手稿丢失,抄写员“我”接受作家的委托,寻找丢失手稿。小说在对窃稿人G的追逐中搭建起文本的骨架,“我”在与五位抄写员接触的过程中缝合拼接所有的线索,一个复调叙事的故事魔方就此转动。患有失写症的老人,代替了男友身份的女人,有着羽毛般声音的女孩……在深入抄写员故事的同时不断牵扯出新的线索。“支线衍生出支线的情节,我就快迷失在无限循环的故事楼梯里。”只要G不出现,故事自身就可以无限地编织和延伸下去。因此元叙述潜藏在整个小说文本之中,寻找G的过程就是小说建构的过程。

 

吴纯似乎想在这场叙事试验中搭建语言与认知的联系,语言能够塑造记忆,重塑现实,建构梦境。失写症患者眼中的世界也如意义分离的字一样是断裂的,通灵人如青蛙般呓语,听见了流浪人的梦话。而当“我”试图进入他人的语言之时,现实世界便扭曲缠绕,如同一场混沌的梦。小说也试图在文本嵌套中模拟梦的构形。抄写员的故事碎片与作家的小说文稿片段相互拼贴,在巧妙的组合中释放出破坏潜能,织就了小说充满幻梦和狂想的美学氛围,带着读者进入迷醉的世界。




15


《看不见的中东 : 深入日常生活的中东之旅》

姚璐  著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4年11月版


“我收好相机,坐在一旁呆呆地看着。紫色、蓝色、绿色、红色的灯光如同悠然自得的热带鱼,跟随音乐节奏四处游走。平日里不苟言笑的女子纷纷走上红毯,手拉着手,跟随音乐扭动脖子、腰和屁股。


推荐人

周梦熊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四年间,作者姚璐五度前往中东,以“沙发客”的方式住进31位陌生人的家,深入当地女性的日常生活,以切身的经历与体验写就《看不见的中东》。

 

经由一个个细微生动的故事,姚璐写下中东女性所受的约束,如严格的着装规定、默认承担的家务劳动、来自亲朋好友与社会的规约。同时,姚璐也记录下人们的“秘密生活”:水烟馆里同坐的男女、钢琴展览上公开演奏的“音乐游击战”、婚礼“女性派对”上脱下黑袍的华丽女人……这是灰色中东的亮色时刻,也是未曾被知晓的另一种生活。更为可贵的是,姚璐尝试触碰不同女性的生命轨迹,描刻出丰富而多元的中东图景,在地的观察,也指向更为深刻的思考。

 

在书中,姚璐将自我后撤,以旁观者的视角记录下“新闻之外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他们的生活”。她怀揣着勇气、善良与“了解之同情”,将战争之外的中东带至我们身边,让未曾可见的得以被看见。




○国外翻译类好书○



01


《战争,战争,战争》

【法】蕾拉·斯利玛尼  著

袁筱一  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4年10月版


“平生第一次,玛蒂尔德呼吸到了大西洋岸带着盐味的海风。阳光逐渐暗了下去,变成一片醇厚的玫瑰色。她困了,正打算把脑袋靠在丈夫的肩头时,丈夫就告诉她到了。”


推荐人

谭镜汝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战争,战争,战争》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二战后急剧变动的法属摩洛哥。那是一个政治身份危机四伏、种族矛盾不断激化的时代。小说以少女玛蒂尔德的奇异旅程为开端:她孤身一人飞往摩洛哥,去追寻在战争中相识的异族丈夫。两人的结合充满了肤色、语言、信仰、文化差异的挑战;小说即在种种矛盾与挑战中展开故事,讲述二人在彼此的坚持与包容中,搭建一个混血家庭的艰辛历程。

 

作者蕾拉·斯利玛尼以家族三代女性真实的生命经历为底本,创作出了这部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小说。她笔下的女性,无论是禁锢于罩袍下的老妇人,还是普遍遭受性压抑的穆斯林少女,亦或是困于家庭劳动中的女性,都被赋予了强烈的生命力和抗争精神。她们的生活虽然充满了艰辛与不公,但她们从未屈服,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命运。


在蕾拉笔下,战争并不仅是炮火与鲜血的冲突,更是一场隐秘的暴力。她执迷于描绘女性在家庭与国家之间的挣扎与抗争,将女性的个体命运与国家内部的革命交相书写。正如其所说的:“我愿将女性的个体命运与国家争取独立的斗争相提并论。” 蕾拉·斯利玛尼以其独特的文学意识,让我们看到了在动荡的世界中,女性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她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洪流中个体生命的渺小与伟大;最重要一处在于,她让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思考,该如何保持自我的独立与尊严。




02


《乳房故事集》

【印度】玛哈丝维塔·黛维  著

王凯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4年8月版


“在约舒妲的记忆中,她的子宫每时每刻都孕育着小生命,每天早晨,妊娠反应都折磨得她天旋地转,康戈里的身体犹如一名深处黑暗、依靠一盏油灯照明的地质学家,无时无刻不在她的身体里钻研打孔。她根本没时间考虑自己是否能够担负得起母亲的重任。母亲的角色自始至终是她的生活方式,她拥挤不堪的世界也因此变得生机勃勃。”


推荐人

万小川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乳房故事集》是印度孟加拉语作家玛哈斯维塔·黛维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三篇小说。书名中的“乳房”作为核心意象,具有生物学与社会学的双重内涵,是印度社会对于女性的侮辱与损害的集中象征。这一身体器官从健康到“布满脓疮”的过程,形象地揭示了女性所遭受的残害和苦难。弥漫于社会上下的结构性压迫伴随着脓疮的爆裂而喷涌,“犹如一个火山口”,同时爆发的还有绝望中的女人的愤怒。

 

在导言中,后殖民主义学者斯皮瓦克指出:“双方表示激烈争斗的词汇皆为英语……是若干世纪以来人们在极大的政治与社会压力之下与英语被迫相遇的结果。”纵览印度的近现代史,反殖民斗争的血与泪浸润了土地的每个角落,殖民者所带来的社会冲突延续至今。在此背景下,作者并未孤立地审视女性所面临的困境,而是将女性的命运置于种族、阶级、宗教等问题中——无论是与神话中的黑公主同名但与之命运相反的革命者多普迪,还是身为婆罗门但仍被压迫致死的乳母约舒妲,亦或被摄影师拍摄与凝视、被公权力强暴的无产女劳工甘格尔,她们身上都纠缠着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但这并不意味着性别问题被淡化或遮蔽,这些问题反而以一种更具社会性和普遍性的形式显露出来,呈现出深刻的现实力量。




03


《母亲的选择:看不见的移民保姆与女性工作》

【美】伊丽莎白·卡明斯·穆尼奥斯  著

邵逸  译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24年10月版


“有些关于母亲价值的真相深藏在她自己心中,在那里,社会的话语和行动,以及文化的价值导向与只有她自己领悟的真相相遇。在这个世界与女性的相遇之地,自我意识产生。”


推荐人

张明月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3级博士研究生


 推荐语 

《母亲的选择:看不见的移民保姆与女性工作》是美国学者伊丽莎白·卡明斯·穆尼奥斯关于身处美国的西班牙语裔女性保姆的一本非虚构作品。

 

在不断加剧的全球不平等、地区不稳定的背景下,大量的拉丁美洲女性因物质和希望的双重贫乏受“移民”这一有关未来的叙事驱动,加入处于政策和法律的灰色地带的移民保姆行列。这些女性在工作中不仅因和雇主之间的权力格局导致双方情感缔结上的困难,也在自己的小家庭和雇主家庭之间遭遇血缘、情感和养育上的错位,更受制于将家庭排除于公共领域及将育儿天然地归为女性个人责任的社会固有认知,被传统意义上的“劳动经济”所忽视。同时,美国职业女性对于保姆的雇佣实则是将育儿责任和家政劳动转嫁,这种借靠式的行为显现出美国女性主义的形式化。然而,在自由市场的个人主义原则面前,职业女性们亦面临在场与养家、“好母亲”的道德要求和事业成功的自我实现标准之间的矛盾。

 

当不同年龄、种族、职业、阶级的女性的支线故事汇聚,母职货币化作为一种价值导向,这不仅映照出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的等级关系,也指向公共服务系统、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女性困境的有意盲视,以及女性主义理论和实践在母职及育儿问题上的单薄。




04


《九条路:印度村庄一年》

【英】莱克茜·斯塔德伦  著

舍其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年9月版


“在大路边,只能匆匆瞥见这些女人。要想找到她们,你得沿着小路,沿着从柏油路面蜿蜒开去的土沟,进入森森绿意。间间土屋坐落在林间,背对着外来者,那晒干的墙壁和倾斜的屋顶,让任何不受欢迎的目光都不得其门而入。女人们坐在院子里切菜,在一盆盆颜色越来越深的香料上挥汗如雨,扫地,缝制纱丽,把大米里的石子和糠皮筛出来。她们蹲在水塘边,脚趾紧紧抠进凉爽的淤泥里,给孩子洗澡,洗衣服,洗刷锅碗瓢盆里的残汤剩饭。她们溅起的水花和烧饭燃起的噼啪作响的火苗,都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推荐人

郑祖龙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方向2022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九条路:印度村庄一年》是英国人类学家斯塔德伦历时数年完成的著作,她深入印度东部的偏远岛屿,在一座穆斯林村庄中展开了长期田野调查。作品依据季节更替划分为四个单元,从斋月、女子学校集会、宗教节日到日种种的突发事件,斯塔德伦叙说村庄中九个女人与她们家庭生活的变迁,也呈现出她们彼此扶助又碰撞的鲜活日常。

 

作者精确地描摹着村庄的地形、天气、种种声音与食物的味道,书写着日常劳作的细节,也关注其中的情感线索,如家庭中的一次次纷争、“流言”的散布轨迹、“精尼”附身带来的动荡、女人们的不满与夜晚冥想……值得注意的是,充盈着细节的论述似乎使书中的观点并不鲜明,而是隐含在对事件充满情感性的叙述中。也正是在发掘、深入女人们埋藏在日常事件下的繁复情感的过程中,女人们的各自选择与轨迹各异的“九条路”愈加鲜明,作品由此形塑了繁复褶曲的情感地形,向生机盎然的女性世界敞开。




05


《我就是创造与毁灭女神》

【美】桑德拉·希斯内罗丝  著

海桑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4年10月版


“在人生的比赛中,

我是自己的旁观者。

我是威尼斯人,正在华丽地腐朽。

我的壮丽无与伦比,如蓬帕杜夫人死前绽放的玫瑰。

不是衰老。

是修正,与成熟,

请进?我正当最佳的酿酒年份。”


推荐人

吴韩林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我就是创造与毁灭女神》是美国西语裔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创作的一部诗集,由诗人海桑所译。诗集共分为“没有羞耻的女人”“没有帽子的天空”“歌声和哭声”和“未经审查的希斯内罗丝”四辑。希斯内罗丝的诗歌创作根植于以墨西哥裔为主的西语裔文化传统,聚焦性别、种族以及社会阶级问题,表现出诗人强烈的主体精神与人文关怀。

 

希斯内罗丝对于自己的身份认同与创作定位有着明晰的认知,她时而化身“毁灭女神”,回到墨西哥的历史文化深处,向固有的种族偏见与性别歧视唱出反调;时而又变换“创造女神”,挖掘文学与诗歌的内向精神,建构温情与诗意的日常生活。在希斯内罗丝的诗中,年龄的拘束与性别的界限渐趋消弭,诗人既可以在男孩酒吧翩然起舞,也能在五十岁发现人生正值辉煌。而作为表意媒介的诗歌,在希斯内罗丝热情奔放的语言之中,显露出穿越时空的恒常意义。




06


《莉莉亚娜不可战胜的夏天》

【墨西哥】克里斯蒂娜·里韦拉·加尔萨  著

姚云青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年11月版


“感官活动发生的距离,这些感官用自身的行为开创的距离,是唯一与记忆相符的东西。其余的都是残迹。碎片。有人说:她被爱过。有人说:这不公正。更多的人则沉默不语。

剩下的就是这片空旷的空间。从五千米的高度俯瞰,一座死火山的山峰。”


推荐人

刘阳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莉莉亚娜不可战胜的夏天》是克里斯蒂娜·里韦拉·加尔萨的新作。作品以30年后的第一人称的视角逆向追溯妹妹被男友谋杀的真相,经由“我”从信件、口述、便条、案卷的拼凑,重拾了一段支离破碎的往事,在不断追寻回忆的过程中,莉莉亚娜的人物画像被填补完整,一个穿着黑色夹克,背着背包的神采飞扬的女孩向读者走来。

 

生命的陨落令人痛惜,莉莉亚娜,一个模范学生,温和、善良、友爱,向往自由,无拘无束。从她的经历中抽丝剥茧,作家的叙述具有更广泛的指向意义。《莉莉亚娜不可战胜的夏天》不仅是对莉莉亚娜个人生命的记录,在这座纪念馆中,也承载了墨西哥女性群体的受害史,书中以大量笔墨记录了真实的暴力与虐待,放置的不仅是同情与共感,更是一种直截了当的愤怒与为正义而战斗的热忱。冬日风暴的凌虐终将过去,并肩而战,那些疲惫不堪却紧紧团结在一起的女性们终将在呐喊与奔走之间发现“不可战胜的夏天”。




○特别推荐○



《页边和听写》

【意】埃莱娜·费兰特  著

陈英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4年8月版


“如今我想,如果女性创作的文学作品想要获得认可,想要写出自己的真相,这需要每一位女性都出一份力。在很长时间内,我们要暂停区分写出平庸作品和写出传世之作的作家。我们要共同对抗糟糕的语言,它在历史上一直没有接纳女性的真相。我们要彼此交融,把我们的天分融合在一起,不让任何一行文字消失在风中,我们一定能做到。”


推荐人

张凌岚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4级博士研究生


 推荐语 

《页边和听写》是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的一部演讲散文集,共收录4篇由他人代为朗读的演讲《痛苦和笔》《蓝宝石》《历史与我》以及《但丁的肋骨》。费兰特在这几篇演讲稿中,以自身的阅读和写作为引,围绕“界限与越轨”、“必要的另一个人”、“如何真实的讲述”等主题对其写作历程完成了真诚的回望,这些文稿不止涉及她对《我的天才女友》《暗处的女儿》等小说创作姿态的表达,亦展现了费兰特结合自身创作思考后,对《神曲》《飨宴》、伍尔夫的小说等经典文本的精妙剖析。

 

正如费兰特所言:“无论能力多少,我们创作小说不是为了让假的看起来像真的,而是为了通过虚构,以绝对的忠诚说出最难以言说的真相。”,写作本质上是不断在“真实”和“现实”的缝隙间寻求自立,其间巨大的彷徨和迷茫足够吞噬写作者本身。女性写作更是如此。费兰特在漫长的写作岁月中,不断探寻那些不安越轨的念头、自相矛盾的情感,以及“女性的言说”到底如何落于纸上,她尝试以超越“页边”的写作无限靠近女性特有的灵敏与本真,最后贯穿历史和自身,形成一种真正的、自然的“女性声音”,沉着痛快地讲述真实的生活。





■ ■ ■




书评团

程舒颖

胡诗杨

霍安琪

雷路阳

刘溁德

刘阳

苗琛宇

谭镜汝

田丽媛

万婧

万小川

吴韩林

吴烨

杨凯麟

易彦妮

张明月

张凌岚

张馨月

周梦熊

郑祖龙




(从左至右 按姓氏拼音排列)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第五届最受研究生欢迎十佳教师,“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主办人。著有《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小说风景》《持微火者》等。主编《散文中的北京》《我们在不同的温度沸腾》《明月梅花:2023年中国女性小说选》《流水今日:2023年中国女性散文选》《醒来已是正午:2023年短篇小说20家》《茉莉为远客:2023年当代散文20家》等。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女性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第十届当当影响力作家。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