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年志Youthology
青年志自2008年开始专注研究青年文化,我们联结青年领袖,洞察文化趋势,启发商业创新,我们相信未来是年轻的。和青年同行,与趋势共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白话区块链  ·  突发:Bybit平台15亿美金资产被盗,7大 ... ·  昨天  
白话区块链  ·  Meme退潮、大额解锁,祸不单行的Solan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青年志Youthology

Anna:“遗憾的是,我没有办法把“完整”的自己带回家” ︳蘑菇人物志

青年志Youthology  · 公众号  ·  · 2019-02-03 11:00

正文

“大家都说,青年志是个有趣灵魂的集合地,蘑菇仓君相信每一个个体都是不同的,每个看似一样的身份和选择下其实都有着不一样的故事。比起聚光灯下的人物,我想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年轻人故事,以一张图片+一首歌+一句个人介绍+一段故事,给大家介绍介绍我的朋友们。”

今日蘑菇仓君

毛毛君 —— 好奇心驱动者,愿扎堆在故事里构建自己对这世界的继续认识。谢谢你的故事哦~



本期人物

“「玮玮」是那个和他们一起共度18年的人,而现在「玮玮」只是我的一个部分,我尝试去和妈妈爸爸介绍Anna,但是他们很难想象,也没法真的理解。”

Anna:精算专业留学生,辩手,风险管理咨询师,还是她父母心中的「玮玮」


# 该不该把野蛮生长的自己全部介绍给家人? #

Anna 小玮,这是她的微信名,套用着所有在外企金融机构上班人惯用的称呼形式,英文名+本名,但微信头像并没有显得那么职业范儿,是在迪士尼拍的,她躲在米奇后面笑的特别开心。


父母和小时候一起长大的朋友叫她“玮玮”,留学以后认识的人都称呼她大姐,工作以后的同事都叫她Anna。 在每一个称呼里面都藏着接触过的人主观认识的她 ,但也都是片面的部分的她。“就像父母眼中的我,可能还是那个印象中爱扎马尾辫的孩子,也许我离开家上学以后的生活并没有给“玮玮”造成很多改变。 他们可能无法了解,在「玮玮」之外,还有澳洲那帮学弟妹身边可以照顾他们的「大姐」,还是上海写字楼里,埋在一个个Excel表格中的「Anna」”。


没有办法把「完整的自己」带回家,可能是她现在最大的焦虑。“踏进家门的那一刻,就只有「玮玮回家了」”。


就算科技再发达,父母也无法一起经历你的所有。 是「Anna」的时候,需要奋力地挤地铁,忙得连时间都忘记。这些都发生在父母不熟悉的空间里,他们无法看见,无法感受。但——真的需要去解释给他们听吗? 过年回家的时候,「Anna」有必要也闯入父母熟悉的空间,指手划脚吗?对于她来说,那会是父母的负担,算了吧。


名字和称谓是自我定义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们承载着某一个阶段和面向的信息。 对于她而言,经历越来越多,去过的地方越来越多,自己变得越发立体。但同时,不同的面向也留在了不同的地方,和留给了不同的人。 “这些信息是没有办法统一打包传输的,哪怕是给最亲的人”。

“「玮玮」是那个和他们一起共度18年的人,而现在「玮玮」只是我的一个部分,我尝试去和妈妈爸爸介绍Anna,但是他们很难想象,也没法真的理解。” 她很坦然地承认,自己也没有十足的耐心向他们解释说明,但这 背后的原因是「详细反而牵挂」而不是「懒于解释」。


“和他们说,你每天需要见缝插针似的挤地铁上班,甚至因为个子矮而总结出了一套不被知道的技巧。 到时候,我脸上只能是苦笑,父母只能是心疼,这对于改变现状都无济于事” 。“妈妈无法想象我需要处理多少事,她每次的回复只能是「照顾好自己」,偶尔很累的时候,真的觉得这五个字单薄,可除此之外他们又能说些什么呢?越不解释,越不明白,越不理解,越难以解释, 与其让他们在离我们很远的地方干着急,还不如选择沉默,自己长大吧 。”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朋友圈里我就报喜不报忧了。” 我同样在她的朋友圈中,多多少少的窥见了她生活路途留下的痕迹。

留学的日子已经是过去式了,但是在她朋友圈里还是「现在式」。 “我离开的时候,还是学校辩论队的教练,自然有很多学弟妹的微信,每每他们考试了、放假了、选课了,这些都还在我的朋友圈里直播着”。透过之前关注的生活公众号,她仍然可以知道这周澳洲超市的打折商品是什么。

“记忆中那段日子是非常魔幻的,就像是生活突然开了个口给我透了透气。”并不想解除关注这些信息,她说,无意中刷到这些信息,还是会怀念一下曾经的日子。 这些信息像是暂时出现在手机里的任意门,点开阅读的霎那,仿佛自己还在学校,正走在去图书馆学习的路上,脑袋里想着下一场辩论的辩题要如何准备。

然后,现实中却是另外的样子。


周六晚上11:48了,Anna还在工作群里回答着客户轰炸来的多条56秒以上的语音问题,她耐心地回答着,直到客户在群里回复:“谢谢你们啊,周末我们公司的人都没有在群里回复,你们还在,打扰了啊。”

二十多的年纪,她看似不是今天能玩会造,典型的年轻人,不是在这个承认“晚熟”的包容环境中,还在用尽浑身解数探索自己的可能性,用跃跃欲试的态度尝试着,折腾着的人。对她而言,自己想要的生活其实很清晰,低头看脚下的路,平稳而安全地朝着理想生活模式一步步靠近。最后,她和我说, 这一切都来自“懂事的孩子”标签带给她的可选择路径。那些报喜不报忧的行为,渴望让自己的喜欢和选择得到家人的认可,努力让父母觉得自己可以处理一切,放心的说:“照顾好自己。”


“其实我早已不是孩子了,但每次看见父母,踏入家门,哪怕只是在回家的路上,听见他们叫一声「玮玮」,我便自然的答应了。” 她停了一秒,说:“那时,我也只能是「玮玮」。


我问她,如果她是家里面的一个物件儿的话,会选择什么? 她说:“被子吧,保温御寒,温暖如我”。


注:文中图片均来自本人


# 该不该把野蛮生长的自己全部介绍给家人? #

在下文互动留言区说说你的想法吧





每周 2个年轻人的故事,你也会是其中的一个。


如果你按耐不住等我们来找你, 那点击「 阅读原文 写下自己的基本信息吧,下一篇也许就是你!



系列专稿

VOL.24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