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的缘故,我们只能用网上研讨的方式进行我们的交流了。
2020年的春天真的不寻常,它让我对于教育有了很多新的思考。前几天写《上海教育》的专栏,我写的题目就是《疫情中的教育思考》。这样一场疫情,让我们对于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对于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形态,对于我们国民的素质素养,对于知识分子在公共事务中的作用都有了更深的思考。自我隔离之初,我似乎还觉得正好可以用这样一段时间梳理思想,开始我的新书的写作,但是最终我发现我没有办法静心写作,每天都在被很多事情、很多言论感动着或者愤怒着。似乎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更能够体会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所以,我在这一个月中几乎写了近两万字的随感,发出我的声音。我的声音,多半是不讨人喜欢的,但是我的目的却只有一个,就是希望我们这个社会更尊重常识,更尊重理性,更愿意维护人性的尊严。这里面也有关于教育的,一篇是《给“十八线主播”的建议》,一篇是《童年的寂寞》,还有一篇则是即将在《上海教育》上发表的《疫情中的教育思考》。
至于语文方面的思考,现在只有一个想法,如何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这样一个颟顸狂躁的民族重新找回曾经的优雅美好,这大概是我们这些语文人应尽的责任。当我看到日本援华物资上的语言真的被感动到了,不管出自谁手,都在告诉我们,在任何灾难面前,汉语都可以表现得如此优雅,如此从容,汉语,应该是人们在灾难面前保持自己尊严的最好方式。不用歇斯底里,不用色厉内荏,优雅从容,一样能够深深打动人心。而我们要教给孩子们就应该是这样的汉语,而不是那种粗鄙的、野蛮的、充满了戾气的语言。同样,阅读也是保持人性尊严的很好途径,阅读的意义首先不在经世济用,而在于改变人的品质,我始终坚信,好的教育就是改变人的气质的教育,人好了,社会才会好。方舱医院中那个读书的青年,就是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人性的美好,什么是人的尊严。我希望的是我们大家一起为这样的汉语、这样的汉语语用环境、这样的教育环境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