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为辛温(热)之品,归肺脾胃经,具有开腠理、温肺脾、散寒回阳、化饮降逆之功,用治痰饮甚为合拍。
仲景治痰饮的方中多用“姜”,本文仅就其治痰饮用“姜”的规律,作一肤浅的探讨。
一、散寒行水降逆用生姜,温肺温中祛寒化饮用干姜。
生姜与干姜的主要区别在于:“生姜走而不守,干姜守而不走。”生姜辛散之力强,散寒邪、行水饮、降逆止呕为其优点;干姜辛热之性强,温肺温中、祛寒化饮、回阳是其特长。
仲景根据生姜和干姜的不同性能特点,用治痰饮具有严格的选择,可谓独具匠心。
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治痰饮用生姜者有:
桂枝生姜枳实汤、射干麻黄汤、吴茱萸汤等。
用干姜者有: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半夏干姜散、干姜人参半夏丸等。
其用意在于
桂枝生姜枳实汤是用以治疗寒饮内停,气道上冲者。取生姜温散寒饮、辛开降逆的作用,以增强桂枝平降寒饮冲逆之气的功用。
射干麻黄汤
是用以治疗内有停饮,外感寒邪所致的寒饮咳喘证。取生姜散寒邪、行水饮、发表之功,配合细辛散寒行水;助麻黄、射干发汗解表,宣肺开痰。
然而同样是治疗外寒引动内饮之寒饮咳喘的小青龙汤
,用的却是干姜而不是生姜。
这是因为:
其一,小青龙证表证明显,方中用麻桂峻汗解表宣肺,无需再取生姜散寒解表。
其二,小青龙汤证还有水停胃中,中阳被寒饮所阻的干呕、胸痞证、取干姜温中化饮。
正如柯韵伯所说:“以干姜易生姜者,生姜之气味不如干姜之猛烈,其大温足以逐心下之水……且发表既有麻、细之直锐,更不借生姜之横散。”寥寥数语,指出用干姜而不用生姜的真谛。
苓甘五味姜辛汤
用以治疗中焦阳虚,寒饮犯肺所致的咳喘证。本方不用生姜而用干姜,并作为主药,以其辛热之性,宣其阴霾之气,既温运脾阳化湿,又温肺祛寒化饮,乃是遵“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选药组方。
更有治疗胃有寒饮,兼挟肝气上逆,产生干呕、头痛、吐涎沫的吴茱萸汤
,方中重用生姜安胃气下行,协助吴茱萸散寒降逆以止呕。
同样,以治疗呕吐为主证的半夏干姜散,
却为何不用生姜而改用干姜?因半夏干姜散证是胃寒饮停,胃寒重,与吴茱萸汤证的胃有寒饮兼挟肝气上逆,格邪在头在胸为同中有异。
吴茱萸汤
是肝胃同治;半夏干姜散则是专治在胃,故用“守而不走”的干姜温胃,合半夏化饮降逆,以达温胃止呕的目的。
干姜人参半夏丸
是治胃气虚寒,兼有停饮,浊阴上逆所致的妊娠呕吐不止,亦取干姜坐镇中州,温中祛寒,使中阳得振,寒饮蠲化。
二、治寒饮呕吐,姜夏同用,相使相畏。
仲景组方,凡有半夏者多用“姜”,在所有加减法中也多提到:“呕者加半夏”,因而姜夏同用已成为一般规律。
因为姜夏合用可增强降逆止呕之力,姜又可解半夏毒性。
这样的例子,在治寒饮呕吐的方剂中是屡见不鲜的。
诸如:
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生姜半夏汤、半夏干姜散、干姜人参半夏丸、旋覆代赭汤等、均以姜夏为方中主药,皆以小半夏汤为基础加味而成。
根据病情、病机、病位等差异,或用生姜,或用干姜,或用姜汁,或生、干姜合用,或调整姜夏的用量比例,以曲应病情,真可谓圆机活法。
在用量比例上,如生姜半夏汤重用生姜汁(此为仲景用生姜最重者),主要作用在于开痰通阳散结,以示为君。
而小半夏汤用生姜半斤,半夏一升,为生姜半夏汤中半夏的二倍,主要作用在于化饮降逆,可见半夏是方中的主药。
三、治寒饮咳喘,姜辛味合用。
众所周知,干姜、细辛、五味子,为治痰饮之良药。
干姜辛热,入脾肺;细辛辛温,入肺肾;五味子酸甘温,入肺肾,三者合用,统治肺脾肾,尤适于痰饮从本图治,干姜、细辛具有温阳化饮祛寒的功用。
《本经》记载,细辛主治咳逆,风寒依于胸中之饮(无形之寒依附于有形之饮,即所谓“水中之寒”)。但二者辛温燥散肺气,且易伤津。
所以姜辛配五味子,以益气生津敛肺,便可防止姜辛之辛温燥散太过,使寒饮去而气津不伤,如此配伍,有散有收,相得益彰。
仲景治寒饮咳喘之方,多合用姜辛味三药。
除上述提到的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以外,还有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苓甘五味姜辛夏仁汤、苓甘五味姜辛夏仁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以及真武汤加减法:若欬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等。
苓甘五味姜辛汤的三个衍化方均以苓甘五味姜辛汤为基础,其中姜辛味是主药,饮邪未尽而痰多呕逆者加半夏;喘甚者加杏仁;饮邪挟热者加大黄。
因感寒而诱发的寒饮咳喘,表证明显者,用小青龙汤,方中用麻桂发汗解表;以姜辛之辛以行水气而润肾燥,表证不明显的用射干麻黄汤,方中无桂枝,用生姜而不用干姜。
表寒较重而里饮郁热较轻者,用小青龙加石膏汤。表寒较轻而里饮郁热较重者,用厚朴麻黄汤。
对于外感诱发里饮的病证、用酸敛的五味子,先贤多疑用得太早,恐其收气太骤,但仲景以五味子配姜辛同用,有姜辛之升散,又有五味子之收敛,则升降敛散同功而咳嗽自止。
若不配合姜辛而单用五味子,则易产生酸敛碍邪的弊端。
从以上八方看,均配用姜辛味,是一个重要的配伍结构,可作为治疗寒饮内停于肺所致咳喘的一个基本用药规律,使其温肺化饮的作用大大加强。
总之,三者合用,“开合肺气”,即以辛散药开通邪气之壅遏,以酸味药收敛肺气之耗散,是敛散同用法的最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