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男孩派
我家有男孩,成长交流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分子科学前沿  ·  中科院理化所刘静教授团队Matter:趋化性 ... ·  19 小时前  
艾邦高分子  ·  邀请函:3D打印与鞋业应用创新论坛(3月28 ... ·  2 天前  
高分子科学前沿  ·  青科大沈勇/李志波团队AFM:基于生物基六元 ... ·  2 天前  
艾邦高分子  ·  盛禧奥将DLFT成型工艺与聚碳酸酯结合,生产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男孩派

当孩子抱怨“太难了,我不会”时,你的回应决定了孩子成才还是......

男孩派  · 公众号  ·  · 2025-01-08 09:00

正文

▲家有男孩,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进步,而不是逼孩子认输。

你越相信孩子,孩子就越相信自己。

——虎妈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男孩派主播周周朗读音频

同样是背单词

为什么有的孩子看完就忘,有的孩子过目不忘?

单词记不住,根本原因是用错了方法

1 月10日 上午 9:00 ,点击 预约 直播间

虎妈x学霸单词营

应试词汇全部覆盖

听说读写四管齐下

让孩子记得住、背得牢,高效不费妈!

▽▽▽

作者 | 秋秋
来源 | 深度育儿(ID: baomabaobao
生活中,很多孩子经常会把“太难了”“我不会”挂在嘴边,一遇到需要一点挑战的事情,不是拖延着不去做,就是立马想要退缩,这是为什么?
教育家简·尼尔森博士说过的一句话“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就能回答这个问题。
想想也是,身为大人也依然会因为害怕失败,逃避很多的困难,有时候连尝试都不愿意。
孩子的小小世界里,哪怕扣不上一粒扣子都会沮丧、会自我怀疑,更别说完不成某些“天大”的任务了:如果直接说“我不会”“我不懂”就能逃避自己真的做不到的现实,那我为什么要做呢!
自信从何而来?
解决小问题获得小自信,解决大问题获得大自信。
自信心是同世界交手的过程中一点点累积的成功经验而来的,是从把“做不到”变成“做得到”中来的。
当面对“做不到”的事情时,决定孩子会采取何种方式,是迎难而上还是轻飘飘放弃的,是人的思维模式决定的。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中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根据对能力发展的认知,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 固定型思维 (fixedmindset) 和 成长型思维 (growth mindset) 。
固定型思维的人规避挑战、痛恨变化,甚至觉得自己没能力改变现状。
成长型思维的人愿意迎接挑战,因为这是向上的阶梯;把每次失败都当成进步的机会,认为凡事皆有可能。
当孩子拥有成长型思维,对自己信心十足,就能在遇到困难时依然想要尝试,相信越努力越聪明,从而不断挑战自己。
想帮助孩子实现这种转变,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1. 敢于尝试:父母不要自我设限
一次次失败的经历,会使一些孩子避免去做不熟悉、没把握的事情,还没开始就断定自己不行。
其实一直只做有把握的事情、不敢挑战,不失败,能力的舒适区也会有局限。
身为父母,要敢于尝试新鲜事物,去不断扩大自己的舒适圈,哪怕有坎坷、有波折,也是在不断成长的。
上周去姐姐家,正在苦战初三的外甥女放学回来,愁眉苦脸。一问就是不会做的题太多,作业根本不会写:“我看不懂……我不会做……我根本不是学习的料……”
姐姐听到外甥女的抱怨是气不打一处来:“上课得认真听啊,你回来了再说这些,我也不会啊……”
其实,姐姐也是一直把“我不会”“我不懂”挂在嘴边的人。
姐夫在外地工作,不能及时照顾家里,想让姐姐也考个驾照,这样恶劣天气的时候,出门开车就不会太痛苦,姐姐直接拒绝:“我哪能学会开车啊?我学不会。我能骑电车就不错了。”
姐姐已经忘了,她之前也是敢闯敢拼的小姑娘。如今却处处给自己设限,觉得自己什么也学不会。
父母对待挑战的态度,也会影响孩子的态度。
当父母硬着头皮去尝试,跌倒就爬起来,失败了就再试一次,勇敢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累积起来,足以冲破对失败的恐惧,提升自我效能感。
学做一道新菜、学一项新的技能、学着和孩子平等相处……
父母的积极正向的语言会给孩子带来很强的心理暗示,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思维模式:
  • 把“我不会”改成“我得学一学”;

  • 把“我不行”改成“我再努力努力”;

  • 把“我不懂”改成“我去查一查”;

  • 把“太难了”改成“我需要多花些时间和力气”;

  • 把“出错了,完了”改成“我需要看看错哪了,吃一堑长一智”……

2. 孩子的优点是向好的动力
还记得那个考8分的小孩吗?
一个长期被批评、已经被贴上负面标签的孩子,满分100的试卷只考了8分,别的老师头疼都来不及,可是魏书生老师却这样说:
“学生考了8分,不要批评他,要让他喜欢这8分。让学生喜欢这8分的话,不能这样说:'哎呀,8分也不少了',这样说的话,是在讽刺学生。即便学生考得少的话,也能听出来。”
怎么让孩子喜欢8分呢?看看魏老师和这个学生的对话:

“听说你从来不听课?”


“老师,我听不明白,所以我就不听了。”


“听说你也从来不写作业?”


“嗯,我作业都是抄的,后来老师也不给我改作业了,我也就不抄了。”


“听说你回家书也不看?”


“老师我看不明白书,所以我也就不看了。”


“对啊,你看你自己,不听课、不写作业、不看书,咱还能考8分,不正是说明咱们有天赋吗?”

不仅如此,魏老师还让学生找出自己的优点,如果找不出就要写检讨。
就这样,在老师的赞美和寻找自身优点的过程中,孩子建立了自信,愿意从内心肯定自己,才能从行动上变好。
我们都知道,每个孩子都有优点。但很多时候,即便看到孩子的优点,也只是在心里默默点个赞,相反,看到孩子的缺点却一点不能容忍。久而久之,孩子对自己也满是“差评”。
别忘了当面夸一夸孩子。
3. 简单的一句话,就能影响甚至改变孩子的思维模式
德韦克教授曾经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
第一轮测试:研究人员给学生做一项拼图测试,而后分别以不同方式告知测试结果。
第一组(称赞其智力):哇,这是个很好的分数,你真聪明啊!
第二组(称赞其努力):哇,这是个很好的分数,你之前一定很努力吧!
第二轮测试是学生自主选择测试难度:一个是简单的任务;一个是非常困难的任务。
被称赞智力的孩子,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
被称赞努力的孩子,90%选择了更有挑战性的任务。
第三轮测验,是难度更大的任务。
两组学生都失败了。而失败的原因,第一组学生认为自己不够聪明;第二组学生认为自己不够努力。
第四轮测试,换成与第一轮难度相当的任务。
结果第一组孩子的分数,和第一次相比,退步了大概20%,
第二组孩子的分数,和第一次相比,提高了30%左右。
德韦克通过大量的研究得出结论:
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就能影响甚至改变孩子的思维模式。关键是看,你是夸孩子聪明,还是夸孩子努力。
“真聪明”、“你好棒”式的夸奖,会让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维,为了让自己一直保持聪明,有些孩子会避免挑战,不愿接受新知识。
孩子一失败就将原因归结为不聪明、不棒,从而丧失努力的信心。
当孩子顺利学会骑车时,夸奖孩子手脚的配合、身体的平衡感、一次次的尝试,能教会孩子正确归因:我能成功,是我不断努力得来的。
当孩子做不到某事时,不要批评孩子蠢和笨,而是用成长型思维来看待:没做到,是练习不够,是掌握不熟练,是关键点没看清……试试把障碍一一扫除,看能不能做到。
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赞美他的认真、勤奋、坚持和努力,能让孩子在压力面前,从行动和心态上,变得越来越积极,从而解决学习没有动力的根本问题。
4. 允许犯错、允许失败:犯错是成长本身,失败只是“还没成功”
《男孩的自驱型成长》一书中有一名记者采访一名成功的企业首席执行官的对话:

“先生,您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记者问。


“决策正确。”


“怎样才能做到决策正确?”


“经验。”


“那么经验从何而来?”


“决策失误。”

犯错是我们学习的最佳时机,每一次犯错,我们的大脑都会学到新东西。
所以犯错的另一个名字,叫成长。
如果只局限于“我什么都做不好”的自责中,是没办法从错误中挖掘宝藏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