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说来惭愧,这几天
《小群效应》
陆续到达读者手上后,我非常激动,一度有一晚没睡着,都在刷新着各个地方的用户笔记和评论,看着他们究竟对什么内容感兴趣、有启发,例如微信读书、京东阅读和kindle。
这本书的笔记量超出了我的想象,很多读者一做笔记就是几十、上百条。查看这些笔记,对可能的迭代工作会很有帮助。在微信读书上,很多率先读完的读者我还一个个加关注,询问他们的阅读感受和想更深入的地方。这些时间花的值。
二
有位读者做了条笔记,说研究强关系互动时,最好不要拿父母与子女的互动举例,因为父母和子女的互动比强关系应该更高一个层级,有更多情感动机在里面。
笔记内容指的是第一章全民K歌案例中的几句话:60%-80%用户会和强关系好友进行互动,例如许多子女居然是通过这款产品和父母进行沟通,父母会陌陌播放孩子唱的歌并送花点赞。
看着这条笔记,反而想起了另一个讨论:社交网络红利释放的下一步会是什么?感觉恰恰是上述所提及的“亲密关系”、“极强关系”。
怎么说呢?
从2009年以来,社交红利释放的窗口,从微博(弱关系,单向关注)到微信朋友圈(双向关系),再到由“三近一反”构成的小群,关系实际上在层层递进,层层变强。
关系往下走,就只能是亲密关系、血缘关系这样极强关系。
有意思的是,研究社群时,发现这样“亲密关系”、“极强关系”恰恰正在成为主角,如我们看到网红、鹿晗、AKB48等粉丝社群呈现出的“模拟关系”特征。
因此,研究社交运用必然要涉及到极强关系、亲密关系。
我也因此在这位读者的书评下这么做答。
三
留下了两个问题没有解答:
1、如何让陌生关系在最短时间成为极强关系?
2、如何在1(社群)和N(数百万、千万)成员之间模拟形成一对一的极强关系?
目前这两个问题特别费琢磨。但也极有意思。在这些极强关系下,网红们爆发了无以伦比的收入能力、变现能力。社群也爆发了无以伦比的增长潜力与活跃度。写
《小群效应》
最后一章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篇幅和案例、研究、数据,都无法支撑答案。
我最近在研究的问题,就在追着这两个问题走。只是现在没有答案。
只是刚刚列出了一个长长的阅读书单和访问清单、研究清单,等着去一一落实。需要人、需要时间。
觉得自己的下一本书(如果还真的能写下一本书的话,因为每一次都认为,自己写完手边这边就再也写不了下一本了。太苦太累了。)的方向可能就是这个。
前天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运营大会上也主动分享起这个主题,认为这个方向会是创业中一个有意思的赛道。有机会,有潜力。如果你有这方面的想法,随时来聊。
如果有这方面的案例和数据,也请随时分享。
四
百科中说,强关系强互动,但是不扩散。
其实不是。
强关系既强互动,又强转化,还强扩散。简直牛的不得了。当然,理解和运用的门槛也非常高。不然,你尝试回答上面“三”中那两个小问题看看?
五
还是写书时,某天疲倦的很,在厨房里为自己倒杯水,突然想到案列和数据的采集这件事情。为什么国外的很多畅销书,案例用起来多久远都不觉得旧,而国内很多书籍案例感觉太陈旧呢?
想了半天,认为是:
奔着提炼方法论去,再古老的案例都会绽放光芒。只是说当下做的多么牛,再新的案例等到出版也已过时。
六
回到电子版笔记上去,大部分读者的阅读进度和笔记最旺盛的地方,仍然在前三章。曾记得一位产品经理聊过这个事情:大约70%的人是读不完一本书的。看看自己电子书的读者阅读进度和笔记高峰篇章,感觉,他说的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