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抽象的,我们看不见它,它却时时刻刻、每分每秒存在于每个人的身边;
这个感觉,如同空气,是人们赖以呼吸、维系生命体征的必需,但它同样是看不见的,也摸不到、闻不见,安静地存在着。
对于时间的认知不同和理解偏差,人们会得到各异的时间分配来使用,这就难怪有的人一天可以干很多事情,有的人一天只能干完一件事情这样的分水岭。
如果你对时间流逝没有建立起一种生理上的第六感,那么,对于时间的管理也将永远会停留在很低的水平层面,且基本不会理解,像
柳比歇夫
这种记录时间长度能精确到分钟的方式,训练自己身体对时间流逝精准感知能力的有效方法。
…… …… 这里有条温故知新的分隔线 …… ……
Alexander Alexandrovich
Lyubishchev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
(1890-1972),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
他一生发布70余部学术著作
,
总共写了500多印张
,
相当于12500张打字稿
。这其中涉及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等方面,且这些著作在国外广为翻译并被出版发行。
他留世的遗产主要包括
:经典著作(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回忆录(追忆许多科学家,谈到他一生的各个阶段以及彼尔姆大学等)。
他在26岁时独创了一种 “时间统计法”
,通过记录每个事件的花销时间,统计和分析,进行月小结和年终总结,以此来改进工作方法、计划未来事务,从而提高对时间的利用效率。期间他不断完善这一统计方法,并一直沿用56年对个人时间进行定量管理,直到逝世。这种方法建立在数学统计的基础之上,重点是对消耗时间的记录进行分析,使人们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时间利用状况,并养成管理自己时间的习惯。简单地说,
这种时间管理法是记录时间
、
分析时间
、
消除时间浪费
、
重新安排自己的时间
,亦是个人时间定量管理的实践方法。
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理解要点
:
1. 保持时间记录的真实性、准确性。真实是指工作现场的记录,而不是补记的。准确是要求记录的误差不大于15分钟,否则记录就无使用价值;
2. 切勿相信凭记忆的估计,人对时间这种抽象物质的记忆是十分不可靠的;
3. 选择的时间记录区段要有代表性;
4. 及时调整时间分配计划。在检查时间记录时,要找出上一时段计划时间与实耗时间的差,并以此为根据,对下一时段的时间耗用予以重新分配;
5. 坚持就是成功。
很多人都知道
“时间清单”的时间统计法
,是把自己一天的时间详细记录下来,然后看看到底自己把时间都浪费在哪些事情上了。通过审视记录,我们会惊鄂发现,那么多时间竟然会花在无效工作、无聊等待、无谓闲话当中。但如果,我们只是记录一下时间清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多只是励志、信誓旦旦要改变一下,坚持不了两天半就原样重来,“反弹” 后遗症是非常明显的。
真正有效果的改变
,
是能够把这些被你觉得无意义占用的时间重新利用起来
,
去做那些有进展和结果的“重要事情”
。
这里仍以
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法
为例,他最大不同是
在记录时间清单上做了两个细致的调整
:
第一个调整是要明确找到自己时间管理的目标
,
即统计每天有效工作的时间长度
。
有个启发就是,大部分人每天真正有价值的工作时间其实并不超过2小时,只要你每天确保有2个小时的时间安排在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面,并且肯坚持日积月累做下去,你的目标就可以通过2个小时不断推进到完成,当然得是个合理的目标才行,这是基本前提。除此之外的任何时间里,人们可以选择做各种自己感兴趣、喜欢的事情来做,比如花时间来看书、听歌、绘画、锻炼、写回信、刷微信等等这些看起来不重要、也没有时效性的事情,让自己感到放松,心情愉悦。
我每天能否安心爬上床休息的标准,不是有没有熬夜做完事情,而是我有没有每天为要做的事情付出超过1个小时以上的有效时间。这一点如果做到了,我就知道,未来的某天,我要的,终将是我的。
第二个调整是通过时间清单发现自己工作中存在的大量时间碎片
,
能够利用这些碎片时间安排其他更多的种种用途
。
这些碎片时间只要在运转状态下就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我们起床到吃早饭,中间必然至少有个10-20分钟的碎片时间;从吃完早饭到出门上班,可能还会有1-2小时的时间,而这些时间段你就要充分利用起来,把一些无效但必须要做的工作一并完成,这样才能保证有大块连续时间去做好真正要做、时效紧张的有价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