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陈海贤
动机在杭州(陈海贤)的个人公众号,主要用来发我自己原创的关于幸福和成长的活动、问答、文章和书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湖北经视  ·  28岁男星被刑拘!警方最新通报 ·  11 小时前  
湖北经视  ·  直播微视评:白马已逝,正气长存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陈海贤

如何转变学生思维?

陈海贤  · 公众号  ·  · 2024-08-23 11:15

正文


点击图片查看训练营详情

咨询及报名



按:


自我转变的训练营到9月就要两年了。每周都有一个晚上,我会和学员连麦。


这种连麦不是简单的问答,而更像是一个微咨询。我会探索他们的经验,跟他们一起寻找可能的出路。


我们经常被连麦中的故事所打动。 有时候我会惋惜地想,也许训练营的直播连麦,才是我最好的作品。 可惜,它只在训练营内部,没法被更多的人看到。


好在,很多连麦的同学,允许我分享他们的故事。




在转变中,每当迈入下一个阶段,我们总是充满期待和恐惧。


期待是因为变化。我们知道我们会经历一些前所未有的事,这些事会逼着我们成长。


恐惧也是因为变化,我们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够应对挑战,更担心,环境会如何改变我们?会不会把我们变成自己也不喜欢的那种人?


我们也会疑虑,在这样的转变中,我们该坚持哪部分的自我,又该拥抱哪些改变?


自我转变训练营里,也有一些正处在从学校向职场转变的同学。比如小L同学就是这样一位刚毕业不久的年轻女士。连麦的时候,她问我:


“老师,该如何改变自己的“学生思维”?”


“学生思维”是一个语焉不详的名词。它有点像“只顾埋头学习、相信努力就会有回报”的意思,可是在每个人身上又都不一样。我问她的“学生思维”是什么?她就给我讲了她的困惑。


她是一个典型的学霸。虽然也经历过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的一路内卷的痛苦,但从结果来看,求学路上还是顺利,读了名校,毕业又进了自己想进的大厂。


在几年前,这是典型的天子骄子的道路。但这几年,进大厂的年轻人心态也有了变化。他们心里少了一些光荣,多了一些不安,总觉得不知道什么时候,这种光荣就没了。


就像前段时间一个负责校招的HR告诉我的。他说,在校招生和总裁的第一次见面会上,那些都还没入职的大学生,问的第一个问题是:


“我怎么才能避免被裁员?”




我恭维她是学霸。她局促不安地说,自己只是“小镇做题家”。这是另一个贬低自己的词了。


和其他很多年轻人一样,她也有很多的不安全感。为了躲避未来可能被裁员的命运,她特地挤进了一个跟现金流相关的岗位,因为她做过功课,这样的岗位最安全。


像学生时代“努力就有好成绩”那样,她很努力地投入工作,相信付出终有回报。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有业绩,能够按部就班地晋升。


可是作为一个I人,她不喜欢跟老板打交道。所以当有人提醒她,要多在老板面前表现自己,也许是不会,也许是不愿,总之她还坚持自己的习惯,总觉得“业绩才是硬道理”。


她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她真的有了不错的业绩。可是这个回报又并非像她所想。她没有如愿通过晋升。反而是另一个她觉得做事没有她扎实的同事,获得了晋升的机会。


就像考了高分却没有被录取,这个结果动摇了她的世界观。


她很受挫,开始怀疑起职场的公平性,更怀疑努力工作的意义。她既怪不公平的晋升制度,又怪自己根深蒂固的“学生思维”。


她觉得自己在职场的竞争中落后了,强烈的沮丧放大了这种落后。她怀疑自己可能不会再有晋升的机会了,甚至想要因此离职。


我一直觉得,好学生有一个致命缺陷:


他们 没有 当差生的经验,所以对落后,哪怕暂时的落后,总有一种不知所措的焦虑。除非重新找到领先的位置,他们会一直觉得自己处在危机当中,却不知道这种危机也许只是自己为自己制造的。


我想让她意识到,她的处境并非如她所想。我问她会不会在上班的时候摸鱼?她说偶尔也会。我说,有没有摸条大的?她楞了一下,然后笑了起来。


人笑的时候,常常更容易听得进一些话。趁着她笑,我说:


“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学生思维,除了根深蒂固的“只管埋头努力,付出就有回报”的想法, 学生思维最大的标志,是太紧张了。


紧张到如果经历一次晋升失败,就觉得自己的职业生涯已经完蛋了,紧张到如果跟老板沟通,让老板看到自己的付出,就觉得是背叛了自己。


她说:“是啊,我就是一直很紧张。”


我问:“你有没有放松的时候?”


她说有。在家里撸猫的时候就比较放松。


我就说: “那能不能像撸猫一样撸你的老板呢?”


她笑了起来。


我说:“有时候也可以跟他谈谈。让他看见你。不要以为让他看到你的付出,就是拍马屁,就背叛了你自己。让她看到你有多好,本身就是题的一部分。当然了,万一他没看见,也不要因此把他当作不公平的坏人。”


她问:“我觉得“付出就有回报”,这有什么问题吗?”


我说:“付出应该有回报,当然没有问题。业绩好的人应该得到晋升,也没有问题。唯一有问题的,是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有缺陷的不完美的世界,不完美到用任何一种理念去衡量,都是有各种漏洞。


它不像我们在学生时代所面对的题目,有一个标准答案。而你需要在这样一个有缺陷的不完美的世界中,继续寻找你的出路。”


她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其实这些话的灵感,来自我前段时间看的一个电影《头脑特工队2》。在这个电影里,孩子到青春期,头脑中出现了一个叫“焦焦”的角色,专门把成败的结果往无限宽广的意义推演,每一件事,都变成了决定人生终局的大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