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自:环境工程与科学
1月23日
,北京科技大学曹文斌教授和周晓琴副教授(共同通讯)
在
Water Research
发表了题为
“How far do we still need to go with antibiotics in aquatic environments? Antibiotic occurrence, chemical-free or chemical-limited strategies, key challenge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的综述论文,总结了吸附、膜分离、电化学和光催化在去除
水环境中抗生素
的最新研究进展。
作为 20 世纪最重要的医学突破之一,抗生素为人类和动物预防和治疗传染性疾病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其滥用和过度使用也导致了环境问题。此外,抗生素残留物在环境中的长期存在促进了抗生素耐药基因(ARGs)的生长。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抗菌药耐药性列为 21 世纪全球严重关切的问题。在全球范围内,耐多药微生物病原体每年造成约 70 万人死亡。由于其潜在的生态后果和对人类健康的有害影响,抗生素被认为是一种突出的新兴污染物。
抗生素的全球消费和在水生系统中的逐渐迁移促使其迅速扩散,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抗生素已被视为新出现的污染物。因此,人们提出了大量处理水中抗生素的方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综述系统地总结了从污染特征到处理策略的现有知识。首先,讨论了抗生素在水生环境中的流行情况和特点,随后综述了无化学或化学限制策略,即吸附、膜分离、电化学和光催化。随后,指出了水生环境处理条件与实验室规模实验之间的差距,强调实验室研究中的模拟抗生素浓度往往比自然环境中的浓度高出数百倍,而且缺乏对复杂水体基质的考虑。此外,由于矿化率出乎意料地低,人们对健康风险产生了担忧。对于未来的发展,建议采用混合或组合技术,并整合机器学习等智能工具,以深入了解降解过程和交叉风险评估。本综述为制定有效的水生环境抗生素控制策略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于分享前沿学术成果,无商业用途。如涉及侵权,请联系
公众号后台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