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收获
《收获》作为重要的中文期刊,一直受到各界的关注和褒奖,引领文学发展潮流,刊载小说和散文,是了解中国当代文学最好的窗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文汇学人  ·  陆建德 | 书签·图书馆·白芝浩 ·  昨天  
收获  ·  纪念 | ... ·  昨天  
老子道德经  ·  曾国藩:心有多静,福有多深 ·  5 天前  
老子道德经  ·  曾国藩:心有多静,福有多深 ·  5 天前  
收获  ·  链接 · 工作坊预告 |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收获

纪念 | 聂华苓:“猎狗闻得出骨头,我们闻得出才华”(夏榆)

收获  · 公众号  · 文学  · 2024-10-22 22:09

正文

聂华苓


聂华苓:“猎狗闻得出骨头,我们闻得出才华”

撰稿/夏榆




2008年秋天,83岁的聂华岺从美国飞抵北京。几天后在清华大学的一幢公寓里,我应约做她的专访。出现在客厅里的聂华岺先生身穿镶着花边的褐红旗袍,绿色绣花鞋。她的两耳缀着耳环,手腕间是墨绿色的玉镯,这是我经常在影像里看到的民国时代女性的肖像,看见聂华岺的时候仿佛看见凝集在她身上的时间光影和尘世烟云。她的记忆力很好,逝去的往事在回望中如繁花重现。


聂华苓喜欢爱侣保罗·安格尔的一句话:“猎狗闻得出骨头,我们闻得出才华”。

1978年,聂华苓在阔别三十年之后第一次回大陆。离开大陆是1949年,归来之时有安格尔和两个女儿相随而行。长久的隔绝形成深挚的关切。一到北京,聂华苓就打听作家们的下落。艾青、王蒙、萧乾、丁玲,他们在哪里?然而,问过所有的人都说不知道。

见到夏衍先生问,他也说不知道。当时他们还没有平反,没有人知道他们的下落。

因为翻译过毛泽东的诗歌,聂华苓的大陆之行受到高规格的礼遇。在国务院宴请的筵席间,聂华苓再次提出想见大陆作家的要求,答复也是不知道他们在哪里。

聂华苓对大陆作家的关注由来已久,她曾经翻译过两本大陆作家作品集,她关注新中国“百花齐放”时期的文学,翻译了艾青的诗、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刘宾雁的《本报内部消息》,还有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当时中国大陆跟外界隔绝,找不到资料,聂华苓去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甚至到香港收集资料,再翻译成英文,翻译的作品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就在几乎放弃希望的时候,聂华苓接到诗人蔡其娇的电话,说找到艾青了。

“他说艾青很想见你,约在景山脚下见面。我很高兴,跟安格尔讲了,因为我翻译的艾青的诗歌安格尔都看过,所以他也知道艾青。我们全家人准备去见艾青,但是第二天蔡其娇又打电话来说会见取消,我很失望。谁知第三天又有电话来,打电话的人说:我是艾青!我就大叫,很惊奇,问他什么时候能去看你?他说你马上过来吧。那时候只能是我们去看他,他还不能出门。”

约好三点半去艾青家,聂华苓带家人去赴约,艾青住在北京一个小胡同里面,很窄,车子进不去,就下车。走到胡同口看到有个人在焦灼地张望,那人就是艾青,他已经等了两个小时。大家见面非常高兴,安格尔和艾青,这两个不同国家的诗人,他们的手在握到一起时候因为高兴流了泪。进屋里,艾青一边说话,一边把一张旧桌子的抽屉打开,里面都是诗稿,那是他写出来都还没有发表的诗歌。艾青说,有一天它们都会发表出来。

那时艾青还是不能见人的。艾青在新疆待了很多年,一家人住在一间干打垒小房子里面,生活异常艰苦。艾青在新疆时候掏粪,冬天茅厕结冰,粪便坚硬,他要砸开冰块才能掏到粪便,他砸动粪池的时候,那些粪便就溅到脸上。

聂华苓请艾青夫妇吃饭,到北海仿膳,那时候北京很难找到像样的餐馆。

吃完饭付钱的时候聂华苓发现全家人都没带钱,艾青也没带钱。

第二天一大早是聂华苓女儿坐公共汽车到仿膳送钱结账。

那一次大陆行,聂华苓最后还是设法见到了刚刚被解放的王蒙、萧乾、刘宾雁,丁玲。

“那时候中国正在逐渐开放,我们希望他们有一天能到爱荷华来。”

1979年中美建交,聂华苓和安格尔知道时机到来,他们邀请两岸三地的中国作家相聚爱荷华。“中国周末”是聂华苓和安格尔在这一年发起的国际写作计划的主题活动,二十几位分别来自大陆、台湾、香港的中国作家聚集在爱荷华大学艺术馆。这一年受到邀请的是大陆作家萧乾和台湾作家陈若曦,这是1949年之后两岸三地作家第一次相聚。聂华苓在开幕式上说:我们不是来交锋,而是来交流,来互相了解,互相认识。今天不可能得到任何具体结论,我们现在这一刻在一起,那就是结论。”

聂华苓在北京

 “不同营垒中的作家”

夏榆:萧乾是中美建交后第一位来美国,也是第一次来“国际写作计划”的中国作家。当时为什么会邀请萧乾?在您的视野里,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学是怎样的状态?

聂华苓:1979年就终于能请中国作家到爱荷华了,我们想第一次来一定要语言通、对外面又了解交流没有障碍的作家,我们就想到萧乾,他英语好,又有过海外经历,在江湖闯荡过,见过外面的世界。中国作协也同意他来。他来之前我跟安格尔说太好了,终于要来了。第一个中国作家在中美建交以后到爱荷华来,其他领域包括科技领域也还没有这样的交流,这个交流不仅在文学界是第一,在所有的交流里面都是第一。所以我们搞了个“中国周末”主题讨论,请了台湾作家、香港作家、海外华人作家,二十个人来。我们建国三十年来都没见到过大陆来的作家,跟大陆的文学界是隔离的,因为我们不能回国,也请不到大陆的作家过来,见到萧乾就好像自己回到了自己的土地上,大家都要跟他讲话、跟他聊,他都应接不暇。不过萧乾很稳重,很小心,不敢随便讲话,对于别人的提问——不是刁难只是有些敏感的,他不回答只是笑一笑。

夏榆:1981年的“国际写作计划”中,有三位女性作家引人瞩目,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美国诗人默温,还有中国作家丁玲,当时您见到的丁玲是什么样的?

聂华苓:1981年我们请丁玲来爱荷华。当时她患有乳腺癌,刚做过手术。作家协会邀请我们到中国,他们问我有什么要求,我就提出想见丁玲,他们说丁玲正在医院,做过手术还在休养。丁玲知道我们要来,给我写了一封信,这封信现在还在我家里——她说她等待这一天很久了,很高兴。去那天我们给她买花,找了很久才找到一家花店。我们带了一篮花去医院,一见到丁玲,想到她受了那么多苦,我和安格尔都流泪了——那时候我们总是会流泪。

丁玲反而笑呵呵地说没有什么,那时她刚从牛棚解放出来,不需要再被隔离了。她的性格很天真,安格尔开个玩笑,她就大笑,我说一个美帝,一个共产党,都那么开心。她说有个愿望,想去看看美国。我们说好,一定要请她来。1981年她就受到邀请来到爱荷华,丁玲很好玩,对什么都感到新鲜,像个天真的小女孩。她之前获过斯大林文学奖,应该去过莫斯科,不过没有去过西方,西方世界对她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她住在“五月花”公寓,离我们家很近,没事的时候她跟陈明散步过来。她跟安格尔之间都很友好,我做他们的翻译,丁玲是真性情人,她很少防备什么,生活中完全是放松的状态。

夏榆:通常丁玲被描述成一个举止刻板思想僵化的文艺领导者的形象,苏珊·桑塔格被称为“美国的良心”,她们都是著名的左翼作家,但是显然她们的思想和立场分歧巨大,她们在爱荷华相处得好吗?

聂华苓:她们在一起就是吃饭、玩,也不讨论其它什么问题,“国际写作计划”也就是以文会友。苏珊·桑塔格和丁玲比较,因为她们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国度,苏珊·桑塔格看上去自由,什么都可以谈。丁玲建国前就受到过批判,建国后她的处境本来好一些,后来“文革”中又受到打击。复出以后她可以讲话了,但是她的讲话很政治性、意识形态色彩很重。丁玲喜欢批评,她的讲话中只有批评没有批判——批判是需要理性建构的,批评是情绪化不经过思考没有原则的,就是本能反应。比较起来,苏珊·桑塔格作为美国知识分子是很有思想,思考也很严谨的。

实际上桑塔格是很左派的,她也知道丁玲经历了什么,所以她对丁玲很感兴趣。不过她们的谈话并没有政治意味,在那样一个场合里,大家就是吃饭,聊天,玩儿,中国终于有作家能走出来,大家都为中国走向开放感到由衷的高兴。

跟她们在一起的还有美国女诗人默温。很动人的一个情节是,丁玲见到默温时候,我介绍她们认识,默温很年轻,也很漂亮,她对丁玲很尊敬,丁玲一见到默温就感叹说你的眼睛真好看啊,默温说那是因为我正看着你,她们三个人在一起很快乐。我说我给你们照个像吧,桑塔格和默温就站在丁玲的两边,她们两个人各自一边,紧握着丁玲的两只手,她们看上去没有一点隔阂。

“作家精神上的不同烙印”

夏榆:在国际写作计划40年的历史中,有没有计划邀请、又没能到达的作家?

聂华苓:哈维尔是答应来但又没有来的作家之一,他不能长时间离开他的国家。我们的国际写作计划只有三个月,在东欧很有影响,尤其是1970—1980年代,东欧还在苏联控制之下,很多作家受到压制,作品不能发表,所以我们请到的东欧作家年纪都比较大。1987年,“国际写作计划”二十年庆祝的时候,当年许多来过爱荷华的作家又回到爱荷华,波兰裔美籍作家米沃什是我们的嘉宾,他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米沃什是我们多年的老朋友,60年代和70年代的波兰作家,多半是他推荐的。

哈维尔倡导“民权运动”,1968年,我们邀请哈维尔到爱荷华来。他接受了邀请,9月就可以到爱荷华了,8月间我和安格尔去纽约,一天晚上,我们在收音机上找古典音乐,碰巧听到晚间新闻:苏联坦克开向布拉格。我们立刻打电报给哈维尔,催他和家人立即到爱荷华,全家飞机票将寄往任何他指定的地方。我们希望在苏联进入布拉格之前他可以收到电报,先到维也纳或西德,再到美国。杳无音讯。捷克从此与外界隔绝。我们不断打听他的消息,哈维尔转到地下了,哈维尔戏剧被禁演了,他的书被禁止出版了,他被捕了等等。那年陈映真也是被邀请了又不能来,那年我们在“五月花”公寓为他们订好的两个房间就一直空着。我们每年都会在“五月花”公寓给三十多位被邀请的作家订好房间。那年有两个作家始终没有来,一个是捷克的哈维尔,一个是台湾的陈映真。陈映真是被捕了,哈维尔转到了地下。

夏榆:1985年参加“国际写作计划”的有20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帕慕克,还有大陆作家张贤亮和冯骥才。他们有什么令您难忘的表现吗?

聂华苓:帕慕克是1985年到的爱荷华,那时他还很年轻,刚到33岁,已经出版两部小说。在那批被邀请去的作家里面他是最年轻的作家之一。有的作家习惯白天睡觉晚上写作,帕慕克则是很少参加我们组织的活动,就在写作。那时他大概正在写《白色的城堡》,生活日夜颠倒,通宵写作。我们的安排是不参加组织的活动也可以,自己写东西也很好,他到我家来过,可是我跟他接触并不多,那时候帕慕克还是一个新起的作家,名气还不是很大。我对他的印象是人很深沉、很沉默,不像是很容易交往的样子。那一期大陆被邀请的作家是张贤亮、冯骥才,他们比较活跃,不过也只是在华人圈子里面活跃,因为他们英文不好,平时就吃喝玩乐,状态很轻松,他们经常会跑到我家,我跟他们接触很多。

夏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种族和不同的文化会给作家留下什么特别的烙印吗?

聂华苓:烙印就是他们的思考方式和表现方式的不一样。张贤亮和冯骥才到爱荷华的时候,大陆正在开展“清污”。大陆的作家政治警觉性比较高,有一天晚上张贤亮接到一个神秘电话怂恿他叛逃,电话说你也许回不去了,我们可以帮助你留下来,留在美国或者去台湾。张贤亮就很吃惊,也很害怕,他嘀咕说这是什么人呢?搞不好我就回不去了。刚好这时候“国际写作计划”结束,他跟我说要在结束仪式上讲话,他要澄清,表达自己的态度,如果不讲话可能就会回不去,他要避免回不去。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文学

夏榆:从1978年到现在,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也是华语文学的三十年。您现在看当代的华语文学,跟1978年看的时候会有很大差异吗?比如您当初对作家的判断,对作品价值判断在今天看还是准确的吗?有没有失准的时候?

聂华苓:三十年之后,现在看当年对作家的判断很难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很难把这个时代的作家跟另一个时代的作家相比较。张贤亮的《绿化树》写得很好,他的其它几部小说也都很好,文字的功力和思想的深度都很好,但他只能代表他的时代,王蒙也只能代表他的时代。现在的年轻作家比如莫言、李锐、刘恒、苏童、余华、毕飞宇,他们也有他们自己的时代。后来的作家我接触的就不多了,需要在大陆生活一段时间才能领略到现在作家的风格。

最近我到香港做“红楼梦文学奖”的评审,从三万多作品初审出来的作品看,觉得大陆作品是有本土气息的,有它的历史和现实的深刻经验在其中,台湾的文学是内向的,属于岛屿文学、香港是中西都有,所以我说真正好的作品都出自本土,它有深厚的根系在那里,现在的作家已经没有以前那一代作家的经验深度、思想深度和文化深度了,这些今天的作家跟前辈作家有重要区别。

夏榆:在中国新时期文学史中,王蒙和刘宾雁是绕不过去的作家。您怎么看他的文学表现?现在的判断和以往的判断是一致的吗?

聂华苓:王蒙是1980年到的爱荷华。王蒙是和艾青一起来的。王蒙很聪明,智力过人,他一到就跟我说要学英文,我们就找人教他英文。王蒙和艾青,他们初到美国很难适应,艾青当时由夫人高英照顾生活,王蒙则是一个人。不过王蒙很活络,跟他一个公寓的罗马尼亚作家也不会英文,王蒙就感觉比较自在,加上他性格又开朗,两人很快变成了朋友。我们找人教他们英文,从最简单的开始教,从日常生活开始教,每天好几个小时的教。为期四个月的学习结束,有一个讲演,王蒙要用英语讲演,王蒙真是很聪明。1984年,我们又邀请他回爱荷华演讲,那时他已经当了文化部长,他已经能很流利的跟人用英文交谈了。

刘宾雁又是另外一种人,他一到美国就对我说要了解美国社会,它的毛病到底在哪里,美国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究竟有什么问题,他很想研究。到了爱荷华他就要找报纸、杂志,像《新闻周刊》《纽约时报》之类的,他英文不错,他太太朱虹的英文也比较好,刘宾雁还自己找资料。一到爱荷华就写信给他认识的中国人,要一个在芝加哥住的中国人写的关于美国的一本书,他要看那个人写的书,要研究美国社会,毛病和优点在哪?我们安排的活动他也不参加,就做他自己的研究。1956年他发表《桥梁工地上》和《本报内部消息》,揭露批判官僚主义,1957年被划成右派,1979年平反,发表《人妖之间》,从各种角度和观点剖析王守信的贪污案。他真是忧国忧民,他到美国就想把美国作为一个借鉴,为中国的发展寻找出路。刘宾雁对于二十几年的经历很少怨言,他甚至庆幸自己被打倒,他说:以前,我是养尊处优的贵族,我忽然被打到底层,我才有机会了解老百姓,才能从他们的立场看问题。

(本文原载《南方周末》)

夏榆,作家。现居北京/长春。曾供职于《南方周末》驻京新闻中心,任资深记者10年。2012年辞职,职业写作。有小说多篇刊发于《收获》《今天》《花城》《钟山》《十月》《作家》等刊。著有长篇小说《我的独立消失在雾中》《我的神明长眠不醒》《黑暗纪》,随笔集《无与伦比的觉醒》《白天遇见黑暗》《黑暗的声音》,访谈集《在异乡的窗口,守望》《在时代的痛点,沉默》等。

《收获》微店



微信号|harvest1957

视频号|收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