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友谊是一门必修课,越早学越好 ·  11 小时前  
三联生活周刊  ·  为什么所有“吃货”都想去西班牙? ·  昨天  
三联生活周刊  ·  当6岁的女儿对我说:“我没什么可期待的”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情绪穷养”长大的一代,差点成为扫兴父母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24-10-13 18:21

正文

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至:

zhuangao2@lifeweek.com.cn

文 | 读者:格里梅

晚上9点半,女儿的洗手间里歌声悠扬,伴随着淋浴流水哗啦,这个状态已经持续了34分钟。

我一边看着哗啦啦的时间,一边听着哗啦啦的流水,同时斟酌着打腹稿,该如何催促她动作快点,又不扫她的兴。片刻之后,我敲了敲她洗手间的门:“我们洗头洗澡的动作现在可以1.5倍速了吗?”女儿在里面爽声应答:当然可以!

看得出来,女儿今晚心情不错。晚自习在学校将作业全部完成,回到家一身轻松撸着猫,悠闲地一边吃水果喝牛奶,一边吐槽校园里的各种奇葩。看她这个松弛感满满的状态,我很欣慰。上了初中后,我们当父母的逐渐自觉退让到后勤位置,同时积极做好捧哏的角色,主打一个不扫兴,情绪价值拉满。

《小欢喜》剧照
前段时间,老爸带着小外甥从老家过来待了一段时间。在这难得的三代同堂的时间里,我既感受到亲情团聚的美好,又深深感受到,在亲子关系中,不扫兴,何其重要。

想到老人难得来一趟,我们每个周末都挤出时间,尽量多带他们出去走走看看。却不料,我以为的以为,并不是他以为。带他们去上海逛逛,他一个劲儿叹气摇头,说这有什么好玩的,到处都是人;带他们出去吃饭,他说外面东西又贵又难吃,在家吃多好;带他们去看电影,他说还不如在家睡觉;给孩子买积木玩具,他说都是玩一次就扔,纯属浪费钱……总之,就是看什么都不顺眼,做什么都不顺心,本来弥足珍贵的团聚时光,变得索然无味,甚至如鲠在喉。好几次我都想奋起怒怼:扫别人的兴,你很开心吗?

但我没有,一是不敢,二是不能。

不能是因为老人年岁渐大,心眼渐多,心思渐敏感,一言不合就要买票回老家,于心不忍。不敢是因为从小到大我就不敢,不敢反对,不敢反驳,更不敢反抗。别说大声与他说话,从小到大,我似乎都没有真正与他对视过。

《小舍得》剧照
老爸当兵出身,或许由于这个原因,他自带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场,加上他不苟言笑,光是那咄咄的眼神,就让方圆几里的小孩都避之不及。在我稀疏的儿时记忆中,就是爸爸威严有加,妈妈体弱多病,再叠加物质贫瘠,虽然那时身处天高地阔,小小年纪其实情绪是逼仄的。但那时懵懂无知,尚不知情绪为何物,只听说这孩子很内向。关于小时候的情绪穷养,也是长大之后才慢慢反刍出来的,尤其是当了父母之后,方才惊觉,我们那时候,真叫一个野蛮生长啊。
物质匮乏也就算了,毕竟那个年代的农村贫富差距也不大,都是穷,没有比较也就没有伤害。后劲更足的是精神贫瘠,从来没有鼓励,没有夸奖,看见的永远是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听见的永远是别人家的孩子,不许回嘴,不许哭,不许畅快表达。我们的情绪是不被看见的,我们的感受是不被听见的,虽然事实并非如此,但那时候我们的存在似乎是不重要的,从而导致即便一路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毕业,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都是不够自信的。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似乎都带着某种原罪,在不断地委屈自己,苛责自己,甚至是惩罚自己,总是用一种沉重的方式来寻找自我存在感。

直到自己的女儿慢慢长大,在陪伴的过程中,自觉自省,学习了很多亲子教育的心理知识,了解到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需求,逐渐懂得“富养”的真正含义。在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付出与良性的反馈,一种和谐的情绪在我们之间流淌,这种双向的奔赴与流淌,滋养了孩子,也滋养了我自己,曾经缺失的那部分,似乎在慢慢找回。

《都挺好》剧照
网上有一种说法,中国式父母的神奇之处就是,和他们分享快乐,快乐就会消失;向他们倾诉烦恼,烦恼就会加倍,此言虽戏谑中带有无奈,却也是一代人的写照。尤其是在困苦年代中浸染过的50后、60后父母一代,他们的生命底色是灰重,生活底色是苦难,他们的生存模式决定了他们的言行模式,紧张感、危机感、匮乏感、不安全感,时时处处笼罩着他们。现如今,经过生活历练后的我,开始懂得,他们对孩子的扫兴教育,其实源于彼时现实的无可奈何。我们此时对原生家庭的种种遗憾,其实已经是他们那一代人的竭尽所能。

好在,时代在进步。所谓原生家庭的烙印,在生命与生命的延续、碰撞与抚慰中,不断被治愈。扫兴父母的人设Bug,在80后这一代,逐渐被修复。

我的自我觉察,源于一次与女儿的争吵,具体事情已记不清,我只记得女儿最后对我吼了一句:“你就是见不得我开心对吧?!”振聋发聩的这一吼,让我顿在原地,久久沉默。我怎么可能见不得她开心呢?!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她能永远开开心心啊!

可是,扪心自问,真的是这样吗?在她开心炫耀这次考试比上次提高多少分的时候,我嘴上虽敷衍着真棒真不错,却明里暗里表示这次试卷很简单你看谁谁谁都是满分,让她的神采飞扬顿时黯淡;在她次数不多的想喝饮料的时候,固执地坚持要喝纯净水;在她想喝西瓜汁的时候,固执地科普吃水果比喝果汁要好;在她眉飞色舞谈论某个游戏角色时,幽幽地警示游戏公司背后的商业逻辑;在她对着手机嘿嘿傻笑时,总要提醒时间差不多了,该写作业了……虽然不愿承认,但事实好像确实如此,凡是她乐于做的事情,在我这里都是红线,快乐在此戛然而止。或者换句话说,我所谓的让她开心快乐,是希望她在我默认的框框内开心快乐,超出这个边框,她的开心,就成了我的不开心。我口口声声的“都是为了你好”,其实是牺牲了无数个快乐的当下,来博一个不确定的遥远未来。

《小敏家》剧照
为了历史不再重演,我开始改变,开始在“我觉得”与“她觉得”之间寻找平衡,在当下与未来之间寻找平衡。

平衡的关键是感同身受。她分享开心,我们就纯粹地只谈开心,让开心加倍;她吐槽烦恼,我们就稳稳接住烦恼,让烦恼稀释或是消失;她尝试新鲜事物,我们就兴趣盎然一起加入,惊呼创意与收获。总之,除了法定监护人,我还要兼职贴心闺蜜、知心大姐、情绪垃圾桶以及八卦吃瓜群众,并不着痕迹地适时植入主流价值,用轻松幽默的方式,以钝感平衡她的敏感,以松弛平衡她的紧张,以激将平衡她的摆烂。

在我的不懈努力下,正值青春期的女儿,叛逆症状总体平稳。虽然学习压力叠加身心发育及人际关系,各种情绪瞬息变化,好在她回家后乐于表达,各种好的坏的黑的白的,吧啦吧啦说一通,我在一旁只需要竖起两只耳朵,时不时地回应一句“啊?”“怎么会这样?”“太有意思了吧”“后来呢”,虽然都是废话文学,但一顿猛烈输出后,孩子澎湃的情绪得到了纾解,又是世界和平母慈女孝。

很多时候,她在说,我在听,这就够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不是非黑即白的对峙,而是有大片的灰色模糊地带,这个模糊地带是可以缓冲的,可以沟通和交流的,是可以流动的。在这个流动的过程中,有看见,有接纳;有回应,有理解;有碰撞,有引领;更多的,是有向上向前的希望。

《关于我妈的一切》剧照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在亲子关系中也是如此。当我不再说教,不再俯视,多多倾听,多多共情时,我与孩子之间建立起持续而温热的能量场。在这个能量场中,我不仅看见了自己的孩子,也看见了曾经身为孩子的自己。曾经扫兴的父母已老去,但我还有机会。

我养育了孩子,也重新养育了自己。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初初 / 审核:然宁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征稿要求



本刊对投稿的真实性有严格要求,个人故事必须为本人亲身经历,真实可靠,保证作品中不存在任何虚构内容。对于文章内容,作者应提供相应证明材料(图片、视频均可),且愿意接受核实(如职场类话题中将被核实本人真实职业信息、行业、公司等)。稿件需能打动人心,或者具有现实意义,逻辑严密,文笔流畅,以第一人称叙事,字数不低于5000字。

征稿长期有效,投稿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将投稿与【作者投稿原创承诺书】一同上传至附件,并在邮件主题标注【标题+字数】

详细征稿要求请点击👉【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长期征稿


稿件示例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