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铁血榜哥
【铁血军事荣誉出品】天下军武,如数家珍。做专业军事排名。
51好读  ›  专栏  ›  铁血榜哥

意大利,也想欺负中国?

铁血榜哥  · 公众号  ·  · 2021-05-31 19:00

正文

者: 冬之阵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地球知识局 (ID: diqiuzhishiju

1925年,近代著名诗人闻一多在美国创作了一组现代诗,著名的《七子之歌》。

闻一多先生以拟人的写法将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岛、旅大七个被割让或租借的“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比作祖国母亲被夺走的七个孩子。而其中,《七子之歌·澳门》已在澳门回归前夕被改编为歌曲,并广为传颂。

▲ 那年春晚

第一句出来就让多少人泪目了

(图:YouTube)

其实,在清朝末年,这七子险些要变成八子,如若当时不采取行动,甚至还要多出好几子。

甲午遗祸

晚清时期,清朝虽然在与西方列强(仅指英俄美法等强国)的斗争中屡占下风,但在全世界范围而言,凭借巨大的体量以及洋务运动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仍算得上是一个老牌帝国。

▲ 济远舰前主炮

其实只是阳光下的泡沫,一触就破

(图: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http://www.jiawuzhanzheng.org/)

但日本的挑战戳破了这层表象。甲午战争结束,清朝战败,列强惊讶地发现这个老大帝国竟连日本都无法战胜,庞大帝国的光环也彻底消失退散。诸多二三流国家也开始觊觎清朝,都想着趁机揩油,从这份大餐中分一杯羹,意大利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 “小”日本战胜了“大”中国

(图:wiki)

《马关条约》签订后,意大利执政的鲁迪尼内阁看到诸多老牌强国先后在中国强行开辟租借地(与租界不同)、划分势力范围,于是也心生邪念,想从中国东南沿海攫取一处租借地。但后来随着鲁迪尼内阁倒台,本次计划也草草收尾。

1899年2月,意大利佩卢政府公使马迪讷向大清总理衙门递交照会,要求租借三门湾为海军基地。

▲ 当时的中国

一目了然,不言而喻

(图:wiki)

意大利想要攫取的这个地方,位于今天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沿海,它地处中国海岸线的中间地段,南北长约55公里,东西宽约50公里,总面积约为775平方公里。

▲ 浙江沿海有众多良港海岸,三门湾是其中之一

▲ 浙江省区域面积第二大的海湾

当代三门湾的开发史就是一段围海造田奋斗史

(图:foblss/图虫创意)

三门湾三面为群山环抱,因湾口有三条航门,而得名三门湾。这里地势险要,湾口海域开阔,水深一般5~10米,在猫头山咀附近水深可达50米左右,万吨巨轮可直驶湾中。

意大利人选择了如此一处天然湾口想辟为海军基地,可见在之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功课。

▲ 猫头水道、满山水道、白礁水道

开三道航门,一个多么优秀的湾口

(图:google map)

公使向总理衙门照会时态度极其傲慢,声称此举是奉意大利国王之名执行,并称意大利是欧洲六大国之一,同时强调清朝既然已经准许权利于其它五国,也应以同等的权利让于意大利。

此外,意大利还打着国家平等的名号讲一些大道理。意大利明确提出,租借领土的要求并不高,只要面积与德国在山东的胶州地区(青岛)一样大,范围为三门湾及入湾处的三个小岛,相关权限利益也要参照旅大办理。

▲ 也恰好是这一年,民众奋起反抗

阻止德国修建胶济铁路,史称高密事件

(图:秋影随风/图虫创意)

同时,意大利还以帮助清朝修筑铁路为由,想修建一条从三门湾直通鄱阳湖的铁路,以便借铁路之便将浙江南部的三分之二都划为其势力范围,并要求浙江全省不得租赁给其它国家。

▲ 意呆利这野心着实不小啊

列强之间的角逐

作为当时欧洲二流强国的意大利之所以如此蛮横索取,与当时的意大利政局脱不开关系。

1895年,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却一败涂地。三年后,意大利爆发革命,当时的新内阁想通过对外扩张转嫁政治危机。但既然以当时意大利的能力,连非洲国家都无法征服,就干脆把视角转向了远东,想在清朝这里找回一丝颜面。

▲ 号称“欧洲六大国”之一

却没打赢非洲土著,沦为国际笑话

意大利真的是满嘴蛀牙,却胃口极大

(图:wiki)

当然,国际关系非常复杂,意大利也不会贸然直接要求清朝献出土地,他们在发布照会前也做了充分的调研。意大利为此曾征求过西方各大列强的意见,列强们出于自身利益,态度不同,甚至前后表态不一。

英国方面表示默许,将意大利视为炮灰,想要借其与俄日法等国抗衡,英国公使窦讷乐也在暗中帮助。

▲ 意大利总是想让英国看清自己的实力

英国也确实每次都让意大利看清了自己的实力

Least of the Great Powers

(图:wiki)

这是因为在意大利索租三门湾前,即有法国和日本的船舶及军舰前往镇海及舟山等处,大有取代英国之势。而此时的俄国也在华不断扩张,英俄两国在中国权益的争夺上非常激烈。外加欧洲及中东方面的形势,英法争夺地中海,英俄争夺红海,大英帝国在远东有些分身乏术。

▲ 19世纪,英国作为那个时代的世界警察

全球到处都能看见他们的身影

(图:wiki)

如果意大利在亚洲方面能够租借三门湾成功并驻以重兵,相当于为英国分担了一些压力,同时在世界局势上也可令法日俄不敢轻举妄动。

不过,精明的英国人为了避免惹祸上身,防止真的开辟一处亚洲战场,仅搞了一份“空头支票”。其对外声明,对意大利仅限于外交方面的口头支持,且意大利不可首先对中国使用武力,并明确保证不会因此事动用武力支援。

▲ 毕竟窦讷乐可不是一般人

威海卫和新界都是他拿走的

(图:wiki)

俄国方面则因三门湾距离其势力范围较远,一开始保持沉默。但是,德国以意大利的行径会破坏欧陆关系为由,表示反对。

日本方面则表现得最为激烈。其认为三门湾地区正位于中日协定中不得割让给任何国家的地区范围之内,所以多次公开表示强烈反对,并派军舰到三门湾附近示威。但日本又出于想在福建租借一座军事基地的原因,不想激化意日矛盾,如果意大利的动作成功,日本则可因此随之跟进。

▲ 在此之前,日本已经开辟了

天津、苏州、汉口、重庆、杭州,五个日租界

(图:wiki)

法国作为欧洲情报界的高手,其实早在意大利公开提出租借要求前就获知了这一消息,并将此事暗中告知清廷,并力劝清廷不要答应,同时也给于清廷一定帮助。

但是精明的法国人,同样为了避免外交冲突,并没有公开发出反对的声音,同时还想借着这次事件的“春风”,展开强租广州湾的行动。

▲ 虔诚的法国人,侵略传教两手抓

后来建了霞山天主教堂

(图:wiki)

清朝的反制

此时的清朝虽然刚经历甲午战败不久,但体量犹存,并未被意大利一句照会就吓倒。

事先已得到法国通气的总理衙门早有准备,不但没有准许,甚至连照会都懒得看,直接退回到意国公使。意国公使非常愤怒,他认为清廷此举有违外交惯例,是公开向意大利挑衅。

▲ 总理衙门的门面:中外禔福

(图:wiki)

这时,英德两国跳了出来,从中斡旋。实力不济的清朝只能一方面将照会索回拆阅,一方面电令驻英公使向意外交部道歉。清朝这一套只是象征性地礼节流程却被意方误判为软弱可欺,甚至认为一经恫吓,必定屈服。

随即,意大利派出三艘军舰驶入三门湾狮子口海面游荡,进行勘测和示威活动。总理衙门闻讯后,对意大利的侵略行径表示抗议,并再次严词拒绝了其无理要求。

▲ 凄凉白马市中箫,梦入西湖数六桥。

绝好江山谁看取?涛声怒断浙江潮。

(图:wiki)

不过,意大利自恃有武力作后盾,态度蛮横,给公使发来电报,指令他向清政府递交最后通牒,限令清廷在四日内答应其租借要求并遵照执行,否则开战。

▲ 意大利想要三门湾

还因为浙江是丝绸重镇,而意大利也是丝织业的中心

(图:wiki)

但电报发出后,意国政局动荡,外加本身并未做好战争准备,且容易得罪其他列强,引来干预,甚至损失掉欧洲利益,所以意大利思考再三,又给公使发来电报,要求其暂停最后通牒,一切待定。

然而,戏剧性的故事发生了。两份电报到达时间出现了差错,第二封电报先到,第一封电报后到。意国驻华公使也无暇细看,就想当然地把后到的最后通牒交予清政府。

▲ 电报是当时的外交部长卡内瓦罗发的

因为强占三门湾的失败,他后来被新内阁拒之门外

(图:wiki)

清政府在收到最后通牒时并未屈服,反而再次严词拒绝。

清朝之所以能够表现出如此强硬的态度,甚至不惜与意一战,与清朝本土作战的实力强于意大利客土作战不无关系。

除了防止各大列强纷纷效仿以外,此时的清朝非常了解意大利的实力,甚至还知道其在几年前兵败埃塞的“光荣事迹”。在当时的清政府最高层,甚至有意大利战力低于清朝国内土匪的判断。

▲ 前有湘军,后有小站练兵

要说打土匪,已经有点自信了

(图:wiki)

时任浙江巡抚刘树堂也从军事后勤及运输的角度分析了此时的局势,他认为意大利属于小国,征华所需要的大规模军费及兵力难筹,外加其行军路线沿途均无本国码头,沿途补给均仰仗于他国,同时也没有像英国(印度)和法国(安南)类似的调兵优势,贸然远征必败。

当然,为了防患于未然,他还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诱敌深入、制敌于陆的应战策略。

▲ 刘树堂实业兴国,抵制外辱

后因拒绝在教案中镇压国人而被撤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