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丁香园肿瘤时间
肿瘤时间是丁香园旗下的专业平台,这里有医生同仁分享经验、解读指南、追踪前沿,是肿瘤医生的充电时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蒲公英Ouryao  ·  仿制药参比制剂目录(第九十批)发布 ·  3 天前  
蒲公英Ouryao  ·  三药品被暂停采购资格!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丁香园肿瘤时间

感染「毒王」大肠杆菌,香港 30 岁肿瘤科男医生发病 3 天后死亡

丁香园肿瘤时间  · 公众号  · 医学  · 2025-02-12 20:20

正文


生命有时脆弱得令人难以置信,一场突如其来的感染,就能将年轻的生命推向无法挽回的深渊。


近日,香港医疗界传来令人痛心的消息,三名肿瘤科医生感染了被称为「毒王」的耐药性大肠杆菌,其中一名年仅 30 岁的男医生在发病短短三天后不幸离世。这场悲剧不仅震动了同行,生命的无常和疾病的无情在蛇年的年初,再一次触动了人们。


图片

图片来源:星岛日报


事情经过


2025 年 2 月 11 日,香港媒体透露了一起医院内部的群体感染事件。


玛嘉烈医院联同衞生防护中心向媒体披露事件指,三名肿瘤科医生分别在二月四日、六日及十日,出现发烧、腹痛、腹泻等病征。


首先发病的医生两日后(二月六日)入院,当时属严重感染,有高烧、血压低,血含氧量亦低,入住深切治疗部,翌日(二月七日)离世。


图片

图片来源:TVB news


消息指去世的医生,年约 30 岁,他本身健康良好。突然离世的情况罕见,香港卫生署可能会因此解剖确定死因。


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表示,急病离世的医生,刚获取专科医生资格。在他病发前,仍在照顾病患。


但值得庆幸的是,另外两名医生病征都较轻微,其中一人已出院。而玛嘉烈医院肿瘤科有三十名医生,暂时未收到其他医护及病人通报有相关病征,院方已将涉事医生经过的地方等消毒。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针对上述情况,香港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对病例的暴露史及潜在的传播途径进行了初步流行病学调查,并得出以下关键发现:


1. 共同暴露场所与传播途径分析


三名病例均曾在医院员工餐厅购买食物,但由于医院拥有多个员工餐厅,目前尚未找到明确的共同暴露点,暂无法确认食源性传播的可能性。


目前病例全部集中在肿瘤科,其他科室尚未报告类似感染。这与通常的食源性传播模式不符,若医院餐厅为主要传播途径,预计感染病例应涉及多个科室的员工。因此,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初步判断医院餐厅作为主要传播来源的可能性较低。

进一步调查发现,三名病例曾共用医院六楼休息室、办公室及洗手间,可能存在环境污染导致传播的可能性。


2. 病毒检测与感染特性


卫生防护中心目前已在相关暴露环境采集逾 60 个样本进行化验,以确认是否存在环境污染源。


初步化验结果显示,其中一名病征较轻的医生对 「 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 」(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 STEC)呈阳性反应,而其余两名病例,包括不幸离世的医生,均呈阴性。


由于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感染在健康成人中极少引发严重甚至致命疾病,因此,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暂不排除其他可能性,包括潜在的免疫功能受损因素、其他合并感染,或感染源尚未被识别。


3. 现阶段的调查方向


食源性传播: 虽然三名病例并未食用同一食物,也未前往同一家餐厅,但仍需继续追踪是否有其他潜在污染食品的可能。


环境污染传播: 基于三人曾共用六楼休息室、办公室及洗手间,已加大对相关环境样本的采集分析,以评估是否存在受污染表面或空气传播的可能性。


其他潜在因素: 由于死者在入院时已接受抗生素治疗,可能影响样本的检测结果,降低找到确切病原的可能性。因此,后续调查仍需结合临床、流行病学及实验室数据,进一步厘清感染来源及传播路径。


在综合考虑之后,医院及卫生防护中心表示暂时无需关闭肿瘤病房。


「毒王」大肠杆菌是什么?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 coli)是人类和动物肠道正常菌群的一部分,绝大多数菌株为非致病性。然而,部分致病性大肠杆菌可引起人类胃肠道感染,导致腹泻、血便、甚至严重的全身性并发症。


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STEVE GSCHMEISSNER/SCIENCE PHOTO LIBRARY/SPL


其中,以本次事件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higa toxin-producing E. coli, STEC)** 最具临床关注价值,因其可产生志贺毒素(Shiga toxin, Stx),具有较高的致病性。


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由多个不同的菌株组成,其致病机制主要依赖于志贺毒素(Stx1 和 Stx2)的作用,这些毒素可破坏肠道上皮细胞,导致出血性肠炎(hemorrhagic colitis),甚至进展为溶血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HUS)。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血清型为 O157:H7,其感染与全球多起食源性疾病爆发相关,可导致严重的腹泻、肾功能损害和多器官衰竭。除 O157:H7 外,其他非 O157 STEC(如 O26、O45、O103、O111、O121、O145)同样与 HUS 病例相关,且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重要临床特征:


潜伏期:

通常为 3-4 天(范围:1-10 天)。


主要症状:

腹痛、水样腹泻,部分进展为出血性腹泻,严重者可出现 HUS(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急性肾损伤)。


HUS 发生率:

O157:H7 感染者中约 5%-15% 发展为 HUS,儿童和老年人风险更高。


死亡率:

HUS 患者的死亡率可达 5%,严重病例可引发神经系统并发症(如癫痫、脑水肿)。


尽管 O157:H7 最为人熟知,但研究表明,血清型本身并不能精准预测该菌株是否会导致严重疾病。临床上,需要进一步分析菌株是否具备毒力基因(如 stx1、stx2、eae)及其致病特征,以评估患者预后及传播风险。


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主要通过食源性传播进入人体肠道,并在肠道上皮细胞附着,释放毒素引起疾病。全球数据分析显示,以下食物类别最常与 STEC 感染相关:


研究显示,STEC 的感染剂量较低,约 10-100 个细菌即可引发疾病,因此即使轻微的污染也可能导致感染爆发。此外,病原体可通过人与人接触传播,特别是在日托中心、养老院、医院等环境中。


小结


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TEC)感染虽常见,但其低感染剂量、隐匿传播途径,以及可能引发的重症和致命并发症,提醒我们疾病的不可预测性。尤其是年轻健康的个体,也可能在短时间内因感染陷入危机,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这起事件再次证明,医学虽能延长生命,却无法消除生命的脆弱与无常。面对未知的健康威胁,我们能做的,除了加强防护、谨慎应对,更要珍惜当下,善待自己和身边人,以敬畏之心面对生命的无常。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