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老规矩,拍5瓶自动免单1瓶,相当于8折优惠,喝不了那么多的,也不用担心,咱们链接里有5人团购可以加入,一瓶能省100块钱,
既可尝鲜又享受了优惠,
何乐而不为呢?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这是
欧阳修的《元夕
》中著名的诗句。古时候
人们会庆祝元旦(春节),也会庆祝元夕(元宵节)。作为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节这一天,家家户户会滚汤圆,还有热热闹闹的灯会,可以看花灯、猜灯谜。徐老师讲,这一天其实是古时候的相亲大会。
以前的小姐们,那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但是元宵节这一天不一样,女孩儿们可以走上街头,结伴在夜晚观赏灯火,名义是上街看灯,其实是在寻觅意中人。电视剧里好多花灯下的邂逅,浪漫得很呦。
现在不一样了,跟喜欢的人约会小酌一杯,或者跟自己的家人吃个团团圆圆的饭,看元宵晚会,赏十五的明月,一杯小酒佐菜,微醺又惬意,
怎么舒服怎么来。
无论自己喝,还是送朋友,逢年过节的这个黄酒太适合了。其实无论什么样的礼品,承载的都是一份亲情或者友情,一份浓郁的问候和关怀。如果刚好有喜欢喝酒的亲友,那顺带送上一坛子,那甜甜的酒香,淡淡的温柔,还有那喜庆的亮黄色,也算是锦上添花了呦。
这个黄酒温温地喝最好喝。咱们推荐饮用温度是40℃左右,热到这个温度最好喝。也就是说,隔水烫着喝就很好,不需要煮开。这么温温地喝,你会喝得舒服自在,喝出稳稳的幸福。
徐老师讲过可以加姜丝+乌梅,那个比较适用于糯米或者黍米酿的黄酒。当然啦,每个人口感不一样,大家不妨多方尝试,寻找自己最喜欢的喝法。
来看看小伙伴之前发来的品酒感受,打眼看去,仿佛自己在亲身经历那口恬淡的怡悦。
第一杯酒下肚,胃就暖了。这跟喝二锅头的感觉截然不同。喝过烈酒的小伙伴大概都有这样的体验,一口酒下肚,不自然的咧嘴“呵”一声,喷出灼热的酒气从食道到胃都是火辣辣的,喉咙干干的。这黄酒喝下去,是温煦的感觉,所到之处,暖意融融,从胃开始,荡漾全身。
继续喝,后背有了温热的感觉,跟站桩阳气生发那种暖暖的感觉差不多。又过了一会,感觉大腿微微热了。这种热还伴随着右边大腿外侧隐隐的发凉冒风的感觉,鄙人平时也是右脚和膝盖特别凉,看来受了外邪,最先破防的也是平时就有问题的地方。烫的酒不知不觉喝完了,全身都暖和过来了,这黄酒喝的太是时候了。
徐老师讲过,要说喝酒,什么样的好呢?比起容易引发痛风的啤酒、偏寒的葡萄酒,徐老师更加建议大家温温地喝点儿传统的粮食酒,比如黄酒或者白酒。
葡萄酒是果酒。它的原料是果而不是实。所以葡萄酒大多都偏寒,不是很适合我们中国人饮用。
除了山泉水和蜂蜜之外,这个酒的主要原料之一叫做秫谷,也叫酒谷,带壳是红色的,去掉壳是淡淡的黄色,比小米颜色浅一些,小小的谷粒,蕴藏着大大的能量。学中医,会学到一个方剂叫做半夏秫米汤。就是这个秫谷去壳得到的秫米。
秫谷,需要在农历三月三前种下,农历九月九前收割。它的生长周期最长,很适合酿酒。
姬英明老师介绍:“用秫酿酒,在周朝以后就慢慢变少了。因为秫的产量非常低,一亩地就出产两百斤左右。传统酿造工艺是5斤酒谷才能出1斤酒。由于利润低,所以很多人就放弃了这个原料。
在《饮食滋味》中,徐老师说过,最早的酒都是祭祀用,叫奠。圣龙山黄酒其实正好是姬氏宗族家族世代祀天祭祖的珍品。姬氏宗族之所以一直坚持传统酿酒做法,就是为了传承祭统。在祀天祀神祭先聖祭祖先时,必须用这个秫(酒谷)做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