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北京人爱上了豆汁儿、上海人结下了咖啡情缘、广州人无汤不欢。而深圳人的血管里,流淌的都是奶茶。
何以见得?仅从”饿了么“平台数据显示,疫情复工后的深圳人前三周就喝掉了近20万杯奶茶。显然,按照一杯20块钱,他们已经喝掉了一套深圳房子。
开心喝奶茶,悲伤喝奶茶;开单了喝奶茶同喜,失恋了喝奶茶安慰;减肥成功喝正常糖的奶茶庆祝,体重暴涨喝不加糖的奶茶压压惊。这是来自一个奶茶之都深圳人的日常自我修养。
奶茶,当然不是深圳的特产。据说
17世纪时,
欧洲正从印度、中国等地区引入一种神奇的树叶。
这种树叶泡起水来口感偏涩,于是他们尝试在
里面加入牛奶,瞬间觉得美味倍增,英式奶茶就这么诞生了。
当年,奶茶还是英皇贵族才能享受的专供饮品。
说白了,就是上等贵族用来炫富用的。
300多年来,在经历英式奶茶诞生、港式奶茶、台式奶茶,到1987年台湾发明的珍珠奶茶后,被推向了内地市场。
而在今天,
奶茶在深圳是用来续命的
。
深圳人与奶茶的缘分,要追溯到九十年代。大多数老深圳人的第一杯奶茶,来自于1997年深圳的第一家“八+八”,它的主要战场是学校。红岭中学、桂园中学、翠园、深中......几乎每所学校周边都有分店,当年“八+八”在深圳就有100多家。
粉红色的珍珠,嚼劲十足。一杯五块钱的巨款,可以开心一个周末。
然而,
深圳与奶茶的缘分虽然来得早,却没有因此发展起来。
毕竟江湖险恶,有奶茶的地方,就有战争。台湾的 Coco 都可、上海的避风塘、广州的大卡司、广西的地下铁、香港的柠檬工坊……短短几年,台湾派、大陆派、香港派各大门派林立,口碑不凡。
但在内地大城市,很多玩家更多选择了上海和广州这两座茶文化浓郁的城市。深圳作为看客,孤寂多年。
你可能还不知道,现在深圳人最爱的奶茶之一喜茶,当年第一家店是在江门开张,接着进入了东莞、佛山、惠州、广州市场,直到2015年才进入深圳市场。
如果路过东莞长安镇那家总店,你还会看到,周围全部是粤B车在排队。这时候,作为一个深圳人,一定要秉承“活着”的三原则:不要脸、不害怕、不着急。
因为彼时的东莞群众正抛给你一个白眼:“呸,买涨了东莞的房产,现在又来抢购我们的奶茶?!”
没办法,
奶茶就像渣男,虽然知道他不好,也放弃不了。
所幸,爱情没有先来后到,只有不被爱的才是第三者。
于是,深圳带着一大批年轻人卷席而来,立志振兴奶茶业。在这座平均年龄只有32岁的城市,1000多万的年轻人就是奶茶江湖的主力军。
今天的深圳,一不小心就夺下了“奶茶之都”的称号。
奶茶店总数超过1万间,每万人就有7.75间奶茶店,这两个数值皆位居全国榜首。
如果走在三里屯的大街上,你会看到京城时髦的年轻人轻盈地迈着那双“椰子鞋”,仿佛太古里的每一条通道都是他们的T台;
在上海的新天地,你会被各种迷惑街拍亮瞎眼,回眸甩头侧手翻,没几套摆拍动作还真说不过去;
在广州,你可以看到土酷土裤的男孩女孩,随心所欲地踩着滑板,游走在大街小巷;
但是在深圳,你看到的会是一群背着帆布袋的年轻人,脸上挂着一双熊猫眼,脚底踩着风火轮,熟络地推开一家高颜值装饰的门店:
“喂,老板。我想要一杯芋泥波波奶茶,不要芋泥,不要奶茶,要啵啵。”
这时候,老板没叫你滚就不错。
深圳连性生活都没有,你还想要啵啵?
不如加糖加冰加料,趁着奶茶不注意,戳进去,猛吸一口。“吨吨吨……”人间值得。当那股柔顺如丝的冰爽滑过喉咙,穿过肠肚时,赛过活神仙。
把奶茶当刚需的,大多是年轻的上班族。在他们眼中,饮品只分两种:酒和奶茶。
酒是用来赚钱的,奶茶是用来救命的。每天下午3点的办公室,在头脑发昏、眼神涣散、四肢无力之际,电脑左上角5厘米处会准时出现一杯冒着水珠的奶茶,左手时不时将其托到嘴角猛吸一口,右手一边滑动鼠标。
一瞬间,老板的黑脸似乎没那么可怕,甲方的无理取闹还能再忍忍,同事间的塑料友情更进一步。而在办公室走一圈,你还会发现,没有奶茶的那个人一定最孤独。
因为在这个暗潮汹涌的职场里,每一个能笑着活下去的打工仔都离不开一个号称“高级机密团”、“核心八卦组”的奶茶群。它的功能有二:
一是吐槽老板和甲方,二是凑单点奶茶。
对于视时间为金钱,又怕麻烦的深圳人来说,奶茶的社交功能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在职场上,这是与新员工与同事之间最好的打招呼方式,或者让其他部门的小哥哥帮个小忙,或是庆祝一下生日。一杯奶茶轻轻松松就解决。这是最务实的方式,也是最接地气的礼尚往来。
在高房价、高物价、高压力的深圳,“买得起”三个字是奶茶赋予年轻人最大的宽慰。
200万的首付凑不齐,20万的车子买不起,200块的口红就2支……把对生活所有的热情,浓缩在一杯奶茶里,不多不少,刚刚好。
一声“喜欢你”太暧昧,一句“我爱你”太沉重。能不能借给我20块钱,我想听周杰伦的《说好不哭》。为什么不是3块钱?因为我想坐在深圳龙岗大运中心体育场里,喝着奶茶听。
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憋了一个月的深圳人终于开始报复。复工初期,
一单2杯以上的奶茶就比去年12月增长了2.2倍,有人一口气下单了46杯奶茶。
记得在一个月前,有朋友全副武装,从老家紧张兮兮回到深圳。回来第一件事不是回家消毒,而是跑去买了一杯奶茶。
如果到现在,你还觉得深圳人喝的是奶茶,那就大错特错。
奶茶一杯穿肠肚,问君能有几多愁?喝的是奶茶,品的可是人生。
没有什么烦恼是一杯奶茶解决不了的,有的话,那就来一桶5升的。
这杯神仙水适配于所有情绪,适用于任意场所,成为了深圳人犒赏自己的最佳方式。
新的一天,喝杯奶茶庆祝一下不过分吧?喝多了也没意思,早中晚三杯刚刚好。
小时候喝着几块钱奶茶的那批90后长大了,他们接着买二三十块钱的奶茶。可是,奶茶变了,他们也变了。
当年的奶茶哪有什么几分糖,那时候奶精粉兑的水都喝得津津有味。长大才知道,糖度,成为了衡量心情的标准。
无糖奶茶,就跟零度可乐一样,是薛定谔的猫。
快不快乐,只有你自己喝了才知道。
三分糖的人,算是比较自律,也怕死,偶尔会点一杯犒劳一下自己。
半糖的人生,就像生活掺了水,对奶茶的关系极为暧昧,自然也体验不到一杯奶茶真正的灵魂。
全糖的人,要么真的很爱吃甜,要么是瘦子,要么就是过得很惨,直接弃疗。
每一杯喜茶、奈雪、KOI、鹿角巷
......
都在暗戳戳告诉自己,我们离中产只差一步;每一次打卡奶茶新品,都在昭示自己没有拖潮流的后腿;高颜值的奶茶,当然也只配得起有品位的自己。
喜欢奶茶的人会说:“奶茶有益快乐。”
但对于深圳人,戒奶茶比戒烟难多了。
细品之下,你会发现
奶茶跟深圳在灵魂深处,总有一点点契合。
奶茶和深圳的门槛都不高,只要你想要,就能实现。即便是不同价位的奶茶,也能拥有一样的快乐;奶茶和深圳一样年轻有活力,追求潮流,敢于创新,即便感觉有点“腻”,也会通过不断迭代带来新鲜感;奶茶和深圳一样很甜,但它们有“毒”,
一旦爱上了就停不下来,很难彻底地戒掉,就像离开了深圳,总会在夜晚偷偷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