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8月22日—24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青海,留下了“四个扎扎实实”要求,特别强调要下大力气保护好高原绿色生态屏障。近一年来,青海是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2017年7月3日—5日,本刊记者走进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同德县与贵南县,亲身感受到了曾经的“全省最穷县”同德县率先摘帽的巨变,也聆听到了正在脱贫路上、计划2018年摘帽的贵南县奋进的足音。
位于青海省东南腹地的同德县,不仅有个动听易记的名字,更有着超常规的干劲。2016年底,这个曾经的深度贫困县在各方帮扶和自力更生下,率先脱贫摘帽。
这是艰难的大跨越。
2012
年以前,同德县有2.3万人、44.3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一半牧户看不到卫星电视,4630户不通电,无房户1227户,无畜户2901户,贫困发生率高达75%。基础设施滞后,资源十分匮乏,严重制约着同德县的全面小康进程。
同德县的特殊贫困状况,引起了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专题调研及多次征求州、县、乡、村干部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于2012年11月1日正式启动了《同德县特殊类型三年扶贫攻坚规划》,决定通过三年时间,总投资40.6亿元,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生态保护六大项目,集中力量解决同德特殊类型贫困问题,使3.69万贫困农牧民摆脱贫困。
回头看去,扶贫攻坚这三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3%;群众住房难、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等“十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4.9万人从中受益;全县73个行政村拥有产业和集体经济,开创出青海省特殊类型地区扶贫攻坚的“同德模式”。
产业园提升了牛羊肉加工档次
坐落着14家企业的同德县省级扶贫开发产业园,是该县在脱贫攻坚中的一大创新。产业园毗邻县城,总投资1.69亿元,主要建设有藏服加工、木雕工艺加工、藏文化影视拍摄制作、哈达加工、铜艺加工、有机畜产品冷链基地、天然矿泉水生产、粉条和粉丝加工、青稞加工等14家生产基地,这些企业均为环保型企业,有43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园区就业。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醉美草原、有机牛羊是高原青海的特色,为把同德县高原有机牛羊肉打造成中高端产品,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总投资5996万元的日雪肉食品加工有机畜产品冷链基地落户产业园,现有的46名生产一线工人中,全部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预计年底可录用到80人,其工资为2600—3500元/月,即使是5月-8月的非生产期,仍可领到月工资1200元。
“我们的生产工序有牛羊肉分割、封膜和冷藏,这些都是力气活,贫困户一般都比较能吃苦,珍惜工作,加之企业的扶贫责任,所以我们公司生产一线的工人全部是贫困人口。”公司负责人如是说。据了解在向贫困户收购牛羊时,该公司的收购价每斤高于市场价0.5元,并主动与科研院所合作,承担起对贫困户开展养殖技能培训的任务。
唐古镇加拉村40岁的藏族建档立卡贫困户南太加,经过日雪公司60天的培训后,于2016年10月成为一名剔骨工,每月能领到2800元工资。“我不认识汉字,只会简单的藏文,没想到现在竟然能挣到这么多钱。” 南太加高兴地说。
以全民健康促进全面小康
有效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是同德县巩固提升期的重要工作。在同德县的采访中,记者巧遇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正组织工作队,以村为单位,对34000名16至65岁之间的人口进行乙肝、结核病等传染病的普查。普查费用为540万元,计划历时45天。“这项工作深受广大藏族同胞欢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我县这次开展的普查工作,采集到的都是实打实的数字,这将为全县健康档案的建立提供基础,同时,对检查中已经发现的比例较高的疾病,我们将研究出统一方案。”局长列日多杰介绍。
青海省同德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深入乡村,开展全民健康普查。图为医护人员正在为藏族同胞采血化验。
据了解,同德县72个行政村已拥有村医114名,贫困户患常见的25种慢性病之一,年可门诊报销2000元。生病住院报销比例最高为90%。随着医疗观念的进步,现在,90%的藏族妇女分娩时选择到县城医院。
在同德采访期间,记者还了解到,为加强对因病返贫人口的救助力度,同德县成立了“党政军企”返贫救助基金会,由党委、政府主导,融合军队、企业及社会各界力量,原始启动基金额为120万元。因病返贫,即将在这个平均海拔3660米的县域成为历史。
脱贫攻坚几年来,同德县实现了六个“全省第一”:在全省牧区中第一个全面解决人畜安全饮水和农林灌溉用水问题;第一个实现县、乡、村三级路网和生产生活用电全覆盖;第一个实现公共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基础建设、村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广播电视和网络宽带全覆盖;第一个牧民全部实现定居、全面解决危房户和无房户问题;第一个实现全县行政村产业发展和村级集体经济全覆盖;第一个提前达到退出贫困县的标准,全县贫困发生率降至1.5%。
目前,同德县正进一步完善贫困对象动态管理机制,在兜底保障全覆盖、基础建设补短板、培育产业强支撑、教育培训拔穷根上下大力气,将扶贫重点从注重解决贫困问题向巩固脱贫成果、解决“边缘户”问题转变。全面小康,正在这里变为生动的现实。
同德县先行一步,达到了退出标准,贵南县则紧盯2018年摘帽脱贫这一目标,尚处艰难爬坡期。
贵南县处于青海河湟地区与青南藏区咽喉要道,平均海拔3100米,素有“高原牧草之乡”“藏绣之乡”等多项美誉。但截止2016年底,贵南县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825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10.7%。
记者了解到,为确保顺利完成2018年脱贫摘帽总体目标,贵南县今年将投入3.95亿元,全力夯实农牧区安全饮水、生产生活用电、乡村道路通畅、通信网络覆盖四大脱贫攻坚基底工程。
基础设施建设要赶上,人力资源素质更不能落后。扶贫先扶智,贵南县的培训工作可谓紧锣密鼓。先是今年3月份,为让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更好地服务藏民,县里举办了为期26天的藏语口语培训班。5月份,为使贫困对象掌握1门以上的就业创业技能,贵南县统筹农牧、移民、三江源二期、妇联、人社、教育、扶贫等7个部门326.8万元培训资金,实施了实用技术、劳务经纪人、创业就业、民族服饰加工、民族歌舞、建筑施工技能等19类农牧民实用技能精准扶贫培训项目,涉及贫困对象4237人。6月中旬,全县又召集30个贫困村及45个非贫困村的包村干部、第一书记等共270余人,举办脱贫攻坚相关文件政策解读培训班。
为了让农牧民住上好房子,今年以来,贵南县在前些年农牧民定居工程、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统筹力度,整合扶贫、住建、民政部门8669万元项目资金,持续加大农牧安全住房建设。项目实施完成后,将有效解决1578户(包括非贫困户)群众住房安全问题。
图为才让当周在操作饲料搅拌机,加工出来的精饲料,将为有机化养殖的牦牛提供丰富营养。
5369
公司的现代化养殖
脱贫致富,产业是根本。近几年,青海省积极探索财政扶贫资金与金融资金整合使用的新路子,以终年积雪、海拔5369米的年保玉则雪山的海拔为名,成立了青海5369生态牧业科技有限公司,专业从事高原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是青海省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青海省科技型企业,先后获得“中东国家第一品牌”“中华国礼生产基地”等荣誉称号。
7
月5日,记者来到了该公司位于贵南县森多镇的5369分公司。该公司今年流转草场10万亩、耕地1万亩建成了可养殖3000头牦牛、并能进行饲草种植、青储饲料加工、牦牛养殖及屠宰加工的大型基地。由于流转地绝大部分为森多镇6个村的集体牧场,因此,这些村庄家家户户可获得资产收益分红。
放眼望去,四周是看不到边的青青牧场。在青储饲料加工车间里,记者看到今年28岁的才让当周正在饲料加工车间,熟练地操作着饲料搅拌机。他加工出来的饲料,将作为精饲料,为有机化养殖的牦牛提供丰富营养。
才让当周是森多镇加尚村贫困户,2016年10月,经培训后在这里从事饲料加工,管吃住,目前月工资为2600元。他的妻子也在该厂工作,是厨师,每月2100元。两个孩子分别为7岁、5岁,由家中尚健康的父母照料。夫妻俩每月4700元的收入,这样的日子,是他从前想都不敢想的:“没想到俩人都能找到工作,现在最大的愿望是多攒点钱,明年把房子收拾得更舒服。”
才让当周告诉记者,他们村有4人在这家工厂工作,全部为贫困户。
告别才让当周,记者来到现代化的牦牛养殖车间。犄角弯弯、或黑或白的牦牛生活在有饮水槽、食料槽、装有换气通风设备的现代化养殖车间里。据了解,为提升肉品的新鲜度和档次,这些牦牛经过2年的养殖期,会长途运输至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在销售地直接加工。
羊忠达杰的收入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