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焦点视界
上班路上5分钟,GET外贸新技能。海量外贸实操类资讯,等你来收。
51好读  ›  专栏  ›  焦点视界

权威分析:全球制造业竞争中容不得我辈侥幸!

焦点视界  · 公众号  · 外贸  · 2017-06-10 07:33

正文

在全球经济遭遇“拐点”的外部环境下,喊了多年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到底怎么转怎么升?我们正处于这个时代发展的拐角,拐过去是什么?


日前,中国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上的讲话中,提及“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出路是创新”。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型之路并非一片坦途,而在欧美都纷纷强调制造业之际,中国的制造业转型也将面临外部挑战。


制造业再度成为焦点,不可忽视的是内外部局势的变化。在中国国内,近期对房地产和金融行业的打压,事实上表明过去数年的金融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寄望金融行业来拉动实体经济,眼下被证明是本末倒置。而对野蛮人的鞭挞和对中国制造的重新青睐,成为未来政策新的注解。


中国花了数年的时间,回到了经济发展的根本——制造业,而对制造业的转型的强调也意味着中国将寻求更加扎实的发展道路,不再寻求一蹴而就的经济转型。


从外部局势来看,特朗普要让制造业回到美国,同时强调“买美国货”,也在很大程度上挑战着传统的经济思维方式。一般而言,美国这样的经济体处于经济食物链的上游,因此其不应该从事附加值较低的制造业,但特朗普偏偏要更多的基础制造业回归美国,从而让失业的低教育人群受益。 形象地说,如果美国既想造飞机,也想生产袜子,这对于中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来说,无疑意味着市场份额的缩小。


换个角度来看,美国希望保护本国市场无可厚非,多数国家除了口头上批评,对美国的自我保护也没有好的对策。因此,对于中国来说,如果希望保持竞争力,就必须要提升自己的制造业水平,也就自然地要求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从全球的另一个趋势来看,在本轮金融危机后,主要发达国家的经常账户赤字已经大幅度减少,这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内涵开始发生改变。传统上来说,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送大量的相对廉价商品,以换取经济发展必须的资金,而发达国家则注重于服务业,并通过自身的消费增长和升级获取经济发展动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发达国家的经常账户处于赤字状态,等于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补贴”。


但伴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入,多数发达国家开始面临经济失速和债台高筑的困境,被迫对自身经济进行调整,而 调整带来的结果之一就是经常账户赤字开始逐步收窄。但这对于新兴市场来说无疑是一个坏消息——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失去外来推动力。


在这一过程中,首先遇到挑战的,是类似俄罗斯这样的依赖能源出口的新兴市场国家。对于中国来说,为了保持经济增长,就必然需要转向内需,但对于内部需求的“深度挖掘”最终却带来了企业债务缠身和房地产泡沫这样的负面效应,这也意味着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步伐未来将更加沉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