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肥肥猫 授权发布
来源|肥肥猫的小酒馆(ID:zhihufeifeimao)
在我18岁的那年,高三。我的同桌是一个复读了两次的男生。自然地,他年龄要比我们大两岁。
我到现在还记得在他过20岁生日那天,坐在我俩前排的一个漂亮女孩,突然转头和他说,X哥,你从今天起就是奔三的人了。周围同学愣了一下,马上反应过来并哄笑起来,搞得这位20岁的寿星非常不好意思,只得自嘲了一番解围。
在18岁的时候,30岁是一个多么遥远的数字,遥远到可以拿来开玩笑。30岁的人在那时的我们眼里早已历经沧桑,是不折不扣的中年。
而当日历翻到2017年尾的时候,30岁已经从一个遥远的路标,变成了快要逝去的东西。 “中年”这个词对于我们,似乎已经不是一个矫情的用词。而是确确实实的,即将到来的现状了,这怎能不让80后们惊慌。
等深秋一过,便可以数着日子期待新年了。2017年的年味好像还没散去,过年时候和父母的对话还言犹在耳,这一年居然又要翻篇了。
这是怎么了?时间像发疯似地飞跑。
2007年似乎并不遥远,然而十年后的2017都要走完了。等下一个新年到来的时候,1980年出生的人就要38岁了,这已经不是奔四了,这都可以称之为“小四十了”。而80后中间最小的89年生人,也即将迈入30而立。往下再看,90后熙熙攘攘。
当许多人还觉得自己是孩子,感觉校园生活还似乎犹在眼前,还喜欢用着“男生”、“女生”来形容自己的时候,40岁已然默默站在不远处。
当年被称之为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小小主人翁,现在逐渐成为主人“翁”。而我们中的许多人,也已经准备好了把自己switch到中年模式,即将开始一生中最劳累,背负最多责任的阶段。
当然,面对这种改变,我们的内心是抗拒的。
但每当我们看到00后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大放异彩,当我们发现各种新的商品、电影、各种电子设备的目标客户群都是针对比我们更年轻的人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被迫接受这样的事实——我们不再年轻了,至少,不再那么年轻了。
这种不年轻不仅仅反映在心态上,也越来越明显地反映在脸上,皮肤上,头发上。许多85前的人,如果压力很大,现在基本上就是中年脸,中年皮肤了。甚至有些人连头发也已经开始花白,日益稀少。
相比起皮囊,身体内部的变化更是让人难过。许多85前的男人,这几年突然发现自己不能“秒硬”了,而这在10年前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问题。10年前我们意气风发,荷尔蒙爆棚,唯一要担心的只有怎样才能在不合时宜的场合避免升国旗——而现在我们的心血管和激素水平都在变化,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不再是那个20岁的大男孩了。
80后的中年危机,来的要比往常要早一点。
Mid-life crisis这回事,在美国通常是40岁以后才会有的,典型的就是美国丽人里的那个爱上女儿同学的爸爸。他们通常有一点小钱,有一点小事业,儿女也开始进入叛逆期,另一半又开始和自己各种不对付。
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更大欲望实现不了,小愿望又随时能满足的无病呻吟。美国人从小普遍没有遇到什么大的苦难和挫折,到了中年折腾这么一出,有相当多的“吃饱了撑得慌”的成分。
而中国80后这场早来的中年危机,却完全不同。他们的“危机”比起美国人,更像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危机。网络上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虽然是调侃,却又道尽80后这一代人的“生不逢时”和“抗拒无力”——
当我们读小学时,大学不要钱,
当我们读大学时,读小学不要钱;
当我们还没工作时,工作是分配的,
当我们可以工作时,挤破头才勉强找到一份工作;
当我们不能挣钱时,房子是分配的,
当我们能挣钱时,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
当我们没有进入股市时,傻瓜都在挣钱,
当我们兴冲冲闯进去时,才发现自己变成了傻瓜;
当我们不到结婚年纪时,骑单车就能娶媳妇,
当我们到了结婚年纪时,没有汽车洋房娶不了媳妇;
当我们没找工作时,小学生都可以当领导,
当我们开始找工作时,大学生也只能扫厕所。
尽管80后的父辈生在中国阶层变动最剧烈的时候,但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把握住了时代的机遇。而大部分人多是按部就班,在单位拿着一份死工资,积蓄不多,等醒悟过来,想投入经商大潮中来时,精力体力已经不济,注定无法给予孩子一定的物质基础。
80后这代人的父母,整整一代人都活得都非常相似,他们有许多相同的生活习惯——比如什么都不舍得扔掉,会一直留着那种画着凤凰的被子,老式的咖啡伴侣玻璃罐。
他们是绝对不会接受什么断舍离的,无论是几年没用的棉花铺盖,还是厨房里早已过时的电器,都会用布包好,把可以利用的缝隙塞得满满的。家家如此。
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穷怕了。这真让人心酸。
80后的父母其实是中国最苦的一代,前半生往往普遍非常艰辛——大学想考没得考,读点书也全是洗脑。让你下乡就下乡,让你回来就回来,让你下岗就下岗,这让他们的心理和思维模式出现了集体性的一些问题,这代人和现在信息社会完全脱节的,这直接导致了许多80后输在了起跑线上。
他们受到眼界的局限,并不真正了解社会运行的真实规则,只能对自己唯一的孩子施以重压。他们在置业上的短视,直接造成了今天许多80后的人生悲剧。
更让人难过的是,他们把“寒门出贵子”当作常态,直到现在还相信“个人奋斗能改变阶层”。但其实如今城堡的吊桥已经升起,游戏规则完全变了。
如今资本已经控制了一切,是资本选择了社会的发展方向而不是社会发展方向选择了资本。这一切,完全颠覆了80后父母的观念,也让80后从小受到的教育和价值观被现实严重地挑战。
80后从小受的教育,是努力吃苦会有回报,可是这个概念却让大量的人在踏入社会后被疯狂打脸。自己多年的辛苦仿佛毫无用处,面对莫名其妙暴富的新贵们宛如笑话。吃苦真的会有等价的回报吗?
现在是玩脑洞和洞察力的年代了,吃苦和回报挂钩,是体力劳动时代的思维。速度+资本+正确的方向才能把对手打得满地找牙, 80后在这一点上的反应,比起90后是慢了一拍的,只有少部分幸运的人搭上了资源。
80后没有了机会丰沛的大环境,但生活中的困难却都很具体。首先迎面而来的就是房子这个事情。
80后说实话买房比90后还是稍微容易一些,也仅仅只是稍微而已。但就这,也成了某些人苛责80后的罪证——“那个年代你都没买房,可见是你自己的努力和视野问题!”
这真的能怪80后?买房的问题上 其实老百姓都是后知后觉的,一般都是等到结婚了才想到买房,特别是房价还没起步的时候又有几个人能预见到呢?何况80后现在还没买房的人,哪个没有过买房的计划和打算?没有工作时想着按照现在的房价,攒够3年钱差不多够首付了,3年到了再一看房价,又要再工作4年才能凑够首付,4年又过去了一看,又要5年才能首付了,这种感觉你懂?
80后,有没有赶在2009年前买到房是分水岭。房产投资的核心是那3-4倍杠杆。2009年,半年多就是1倍涨幅,也就是1块买3块的房子,半年后变6块。
什么叫错过,错过的意思是你有钱,但是你没买房。
赶上90年代外企在华扩张的黄金期的70后,在HP那样的跨国公司,当时做5年就是一套房。现在做5年,一个马桶间都没有。所以,多体谅体谅80后吧,他们要买房,凭相同的能力绝壁比70后难好几个档次。请不要轻描淡写他们的压力——火车在站台上开动了追追还可能上去,出了站那是越追越远了。
工作几年小有积蓄,碰上房价飞涨,上了车的人暗自庆幸,没上车的人的首付越来越遥遥无期;80后这一代人儿时的所见所感和90后完全不同,尤其在婚嫁观这方面,90后因为互联网带来的过度丰富的交友渠道而对恋爱婚姻阈值太高,80后因为过过“苦日子”,因此对婚姻有一些浪漫主义幻想。
老一辈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导致男性和女性认知失衡,80后的适婚男性,仍然想找传统意义上的贤惠妻子,而80后女性也因为经济实力的提升而掌握了更多话语权,想要争取更多女性权益。这些观念的相对,导致了80后成批单身。
80后这批人,不肯屈就于无爱情的婚姻,受到父母催婚与年龄渐增的双重夹击,有人选择妥协,有人选择将就,也有人依旧顽强抵抗。
每每看着同龄已婚一族过着有妻有儿有女的天伦生活,心中可能也有羡慕,在与年轻群体混迹职场或交际中,也逃脱不了被开玩笑的命运,总以“单身狗”自嘲的八零一代似乎总在自得其乐,实则有着许多的无奈与迷茫,生活的期待终被现实所打压。
顺利结婚了就会好吗?
结婚后,往往要面对两个人面对四个老人的养老与一个孩子的照顾问题。在这种上有老,下有小的困窘情况下,80后举步维艰,有口难言。
比起父母那个年代里,兄弟姐妹均匀式的赡养形态,80后被“一肩挑”的任务压垮了脊梁。独生子女已经被证明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次失败实验品,养老困境就是这次实验失败带来的副产品。
4-2-2的家庭结构,日渐高涨的护工费用,国内公共养老院的恶劣环境,都指向唯一的可能----80后夫妻的生活质量不可避免地被拉到极低处。
而职场上的压力也丝毫不会少。
其实中国这几十年来的好机会真的不少,但恰恰都和80后完美错过,能赶上的并不多:
80年代的服贸大创业,随便开个乡镇厂子就能赚到第一桶金,可惜80后那时还都是小屁孩;
90-2000年代,外商投资企业涌入中国。各个行业开始飞速发展,许多传统行业的大佬都是那时候卡位的,可惜80后此时还在上学。
等到第三波飞速发展,中国加入世贸以后的2000-2010年,房价突飞猛进,互联网崛起。80后刚刚迈出校门,只有靠给人打工赚取一点结婚的本钱,根本没有资本参与游戏。
等到2010年以后互联网行业喷发,大部分买了房的80后都在考虑怎么供房,怎么守住自己的稳定收入,导致一代人缺乏创业干劲,到今天已经被90后在许多风口后来居上,甩开十八丈远。
随着一批批90后年轻人逐渐地走入社会,或创业,或入职场,年轻一代的新人们有着80后所不具备的优势: 他们成长于中国经济腾飞时期,生长在更发达和富裕的互联网时代。
90后有着特立独行、我行我素的自信,有着符合时代发展的奇思妙想和强大的适应能力,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之80后更强。他们有着时代与年龄的优势,可以拼得毫无顾忌,而且父母尚且年轻,没有赡养压力。
而80后的大部分则会继续在现实生活中负重前行。这并不是能力问题,更多的是机遇问题。比如九十年代初的国企改革和引进外资,把社会阶层重新整理了一遍,使得许多人得以上位。这种上位,从来和什么能力不能力的没有多少关系。
70后特别是75前,工作五到十年后基本能上位,因为机遇太多,竞争者的数量却和现在没得比。现在80后用同样的时间很难上到中层,竞争太厉害——各种竞争,远在天南地北,和你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个个都能来抢你的饭碗。
职场上精力减退,天花板已经很明显,家里的压力大得喘不过气;注意力集中两小时都会疲惫,80后要怎么跟那些刚研究生毕业、加班到后半夜第二天仍然精神奕奕的90后竞争?
未来注定是数字化的科技时代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和90后00后,说实话,没什么太大的优势。
80后们本应创造更大器的东西,但他们被琐事缠身,目光收了回来,思想和精神纠结了,打起转转。长此以往,除了那些少而又少的高管岗位,又多少企业能让我们工作到退休?很快在不远的20年后我们要怎样面对比自己小20岁的老板摆布,等他给你发工资养活一家老小?
也许很多人在计划着80后将来会从70后手中接管资源?
错!更有可能的是钱、资源将会直接跳开我们这一代人,直接到90和00后的手中。
他们是真正互联网中长大的一代人,比我们青春,比我们活力,热钱不给他们给谁?
晋升无望不说,还会有中年失业的担忧。其实80后也非常地想改变自己的工作现状与职业生涯,想要开辟新的职业道路,但是老人需要照顾、孩子需要抚养、房车需要还贷等这些家庭的各种压力使得80后不得不安于现状,因为不敢赌,不敢去做有太大风险的事,怕万一失败,父母与孩子受到自己的牵连。
也许你会劝说平安是福,平淡是真,这种话也许骗骗自己可以,但你说可以了,丈母娘不答应啊,各大小孩教育机构也不答应啊,更不用说各种商场、旅行社了。我倒是想平淡是真,可世界不给我们选择。
更糟糕的是,这代人身体也开始不行,很多人因为工作挤占了全部的时间,大学后基本都没跑过步。目前30多的80后身体有慢性病的都一大堆,十年后,上有老下有小,自己有房贷车要养,再加上一身毛病,画面不忍再想。
80后有无数个想要坐上时光机穿越回过去的时刻,20年前买地,15年前进入互联网,10年前买房。
我们常看到别人成功的创业项目,自己也想到过,但没有去做,为此捶胸顿足,也为往日同学间日益加大的贫富差距而焦虑不堪,更为父母日渐衰老而自己无能为力而心酸不已。
80后是很不容易的一代,路越走越窄,压力越来越大,本来以为结婚生子买房就好了。没想到之后的压力只有更大。许多人现在最大的动力,就是给自己的孩子创造好的条件,自己的前半生也快走完了,原本的青葱少年,也终于变成了每日奔波的大叔大婶。
这是生育潮造成的周期现象,人口多的一代永远没机会抄底,只有挖空心思追涨杀跌一条路。今天80后的许多局面,早在我们当年一个班级塞50个人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网上有一篇反思的文章说的很好:
80后应该是中国最有希望的一代人。在他们之前的中国人,基本上还是农民,也就是用农耕意识来生活的人,有的人住在大城市里,但他们的思想行为方式大致是乡村式的。
但八零后,从整体上讲,是第一代真正的城里人。中国要现代化,这是一个新的起始点。我在想,一九九一年时,社会上当权的,大都是三四十年代出生的。
他们为什么没有创造出一个比期望中更美好的社会?他们为什么没有给年轻人带来更充裕的各种财富?
然而善良的80后从来没有计较或苛责过为什么前人没有传递给我们一个更好世界,我们决定自己来建设一个更好的世界。但不管怎样,作为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出现的大规模独生子女群体,我们的人生注定要承担一些本不应该我们承担的东西的。我们承担了,没有抱怨。
只是,每天拖着疲惫的身子躺下的时候,真的希望我们可以永远不用,不用,不用长大。
智囊君个人号
为了防止和大家失联,
暂开放智囊君个人号,
名额有限,抓紧添加。
长按二维码负距离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