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宜的,贵的,更贵的 —— 这三种商品你会选哪个?
我猜你会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买最适合的。
但这是一个万能回答,你想说的其实是“买最值的那个”。
哪个最值,这个问题也许由不得负责掏钱的你来回答。
MIT商学院的Dan Ariely教授,在他的100个学生中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如果某杂志一年的订购价如下,你会选择购买哪一种?
A. 80元 打印版
B. 125元 电子版
C. 125元 打印版+电子版
结果,16%的学生选择A,84%选C,没有人选B。
现在,把选项B拿掉,变成:
A. 80元 打印版
C. 125元 打印版+电子版
你猜怎么着?68%的学生选择A,32%选C。
这时我们才会发现,最初让人觉得“谁会选啊”“毫无意义”的B选项,其实是有意义的 —— 两次选择中,它的存在改变了很多人的想法。
我们对自己想要的东西,其实并不那么清楚,否则就会两次都选择同一个选项了。
如果没有B选项,更多人会选便宜的A;
如果有B选项,就会选(看起来)更实惠的C。
但这里的“实惠”,是建立在那个一开始都没有考虑、也不清楚其价值的“电子版”之上的。
这些学生之中,有多少是在坚定地选择“我需要”的哪一个呢?大多数人只是选择了“便宜”或“实惠”。
生活中这种“B选项”真的不少。
我们都知道或听说过,在北京租房很心累,尤其是有了一两次租房经验,却依然没什么钱的时候。
最重要的考量,当然就是价格(基本都是租个单间,户型的问题就不讨论了),每个月两三千块钱,能多租到一平米的蜗居空间也是赚了。
小萨刚刚毕业的时候孤身来到北京,并不知道如何在这个陌生的城市落脚,于是找到了房屋中介。
问了情况后,中介大哥递给她一份资料:9平米,坐北,准轨交,2300元/月。
小萨迎风流泪,挤成狗窝的大学宿舍都有这个格子间的两倍大,一年才七百啊!
两千多一个月,太贵了吧?而且至少要有个十几平米吧,不然换季的衣服都放不下,也应该离地铁站再近些……
一番内心挣扎后,小萨推辞“再去别的地方看看”,而中介大哥神情淡定:不用去别处了,想要不一样的我这儿还有。
说罢掏出另外两份资料。
小萨接过来一看,嚯 —— 40平米的loft,九千七,大哥我看起来那么事业有成哦?4平米顶层无电梯,两千块,租这种房间是要藏尸吗?
于是,最初的那个房间仿佛有小天使在盘旋一样美妙,小萨果断租下了
……但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阴谋!都是商家的阴谋!为了赶快成交而忽悠房客!
可如今的小萨已经可以淡然面对这种“忽悠”了:
有那些不靠谱的房源作对比,让她快速定下了住处,也不再对租房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反而用心打理自己那个9平米的小窝。
不靠谱的房源,就是当时摆在小萨面前的“B选项”。
看似骗局的“B选项”,其实是在帮我们更快速更果断地做决定,而这些决定往往没必要过分犹豫。
面对选择困难的朋友也是这样,只要抛出一个确定的意见,他就能立马做出决定了。
网上有人说:
中午吃饭时,朋友点菜点了十多分钟还选不出来,
自己就随便指着一个茄子煲说“要这个吧”,
朋友立马表示“能不能换成三杯鸡?”
点菜瞬间完成。
听到这件事,不少人感叹:
随便指到的茄子煲,也是“B选项”。
指它的人也没想要吃茄子煲,但若是没有茄子煲的对比,朋友大概也没发现自己想吃三杯鸡;
或者其实也不那么想吃三杯鸡,只是可以明确地知道三杯鸡总比茄子煲要好。
“B选项”无处不在,想要不被它们干扰,“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可能是唯一的破解方法。
不过这个要求真的太难做到了,并且很多时候,我们也不必活得火眼金睛般、那么清楚明白。
犹疑不决、选择困难?你需要的可能只是个“我才不选它呢”的B选项。
作者|磨拿
本文首发于镜相(wechatID: hereandnow_jx),一个积极探索我们内心世界的新媒体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