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读不完的,但这不应该成为“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借口。读到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就应当对书中的每一个词句细细审查,不偷懒,那怕当前无法读透这本书,也不可在心态上以不求甚解为目标。读书者的目标,不应当一目十行,也不应当是过目不忘,而应该是“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者的追求不应是今年读了几本书,而是自己有过多少次因为读书而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电子书你多半能看到试读的章节,大概了解作者的文风和这本书想要论证的观点,越是你觉得有不那么认同,又有些道理的观点,这本书你就越值得读。读这样挑战你三观的书,绝对不应该是一个人的事,经过和身边人的讨论,读那些和你三观不合的书也许就变得没那么困难了。
读书有的时候是为了装点自己,这没什么不好的,带你相亲对象或者潜在的另一半去参加读书会,肯定比两人见面不知所云的瞎扯好的多。“人民的名义”中的赵东来,拿可是读书撩妹的高手。若是和你的父母在电话里不知该说些什么,不妨也给父母推荐本书,然后你们就可以和父母在电话里聊这本书,还有这本书背后的事,那些抱怨和孩子无话可说的父母,也可以看看在子女辈流行的书,然后和孩子们从这本书讲起。
关于怎么写读书笔记,其要义是为实用服务。可以在看的过程中记录标注,可以看完之后对整本书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从书中得到的智慧是你在忘记了这本书中的知识后剩下的东西。可惜这话不一定每时每刻都是对的。当你忘记了书里的内容,只剩下一些模糊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又恰好在当下有用,那么你会把其称之为智慧,但一旦坏境有了改变,那些你之前以为是智慧的东西就会成为你的陋习。这时候你需要的是找到自己从那里汲取的这些不合时宜,这时候你就需要当时的读书笔记了。
所以写读书笔记是你和未来的自己做的一笔交易,是一场发生在头脑中的时间旅行。你记下一本当下令你印象深刻获益良多的书,记下这本书的行文脉络,记下你的心得体会,只是为了在这本书成为你的认知包袱时能和它好好道别一番。读书笔记的实用性,体现在你在写作时就清晰的知道你读的书可能会是不完全的,其中的某些观点是需要更多证据去支持的,有些观点是摇摇晃晃的,你将这些判断写下来,等待时间这个最公平的法官去判断。让你的读书笔记写下你的思考而不只是复述,让你的读书笔记中的观点变的是可证伪的,这才是最体现读书笔记实用性的地方。
理查德费曼有一句话,说如果从一万年以后去看,十九世纪最重要的新闻,就是麦克斯韦发现了电磁定律。科学发现是长期来看最有价值的信息,科学的进步,即使在当下无法直接的影响我们的生活,也能改变我们看待大到经济社会,小到人际交往的方式。这是我看的书大多是科普书的原因。科普书中,我喜欢的是那些写科学史的作品。
任何学科的入门书,最好讲一讲这门学科的历史,讲讲古代的哲人是怎么提出困扰本学科的根本问题的,这样等学到具体问题时,我们不会忘记了该问题为何而问。读科学史,读的越多,你就会越来越谦卑。你看到大人物做出的错误判断,你还会看到我们当下的了解多肤浅,多模糊。读科学史,你也会变的更好奇,科学史中充满了异想天开的问题,好玩的实验。科学史可以很易读。科学史的起点是生活中有趣的现象,科学史的终点则是简洁的解释。
接下来想谈一个敏感的话题,禁书。越是禁忌的东西,就越有吸引力。禁书不是不能读,而是读的时候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要因为这本书是禁书就推崇这本书,读禁书本身也不值得夸耀。读禁书需要你自己有定力,有定力体现在能够将禁书中的逻辑提炼出来,而不是被禁书的内容所煽动。
说了这么多,到了开书单的时候,下面的几本书,是我最近一年看过的翻译的科普书,先是三本和生物相关的的书:
这本书的中文封面我不喜欢,“治愈癌症的革命” 实在是言过其实。但P53 这个朴素的名字背后的故事,却在这本书中被像侦探小说一般的讲了出来,P53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持续不断地扫描我们身体的细胞,确保他们在生长和分裂的时候,不会发生错误。如果一个细胞在分裂阶段出现了DNA复制错误,p53就会发挥功能阻止它,将其进行修复,再继续分裂。如该错误无法修复,这个顽劣的细胞有失控增殖的危险(即癌症原理),此时,p53就会启动自杀程序。如果p53自身没有受损,或其正常功能没有受到阻碍,癌症就无法发生。正因为这个原因,p53成为研究癌症不可回避的基因。
这本书中的诸多实例研究,例如冈比亚的发霉花生与肝癌的关系,去巴西南部与遗传性癌症的家庭见面,去更多的国家——从中国到伊朗,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洞察p53的工作机理。让我们看到了生物学研究者不止在实验室中工作,也在切实的使用身边的研究改变着现实。
这本书的翻译的标题同样让我觉得不舒服,封面上那么多的字,给读者的印象只怕是过犹不及了,好像生怕别人不知道基因技术会带来一场革命。还是直译的英文副标题说明了这本书真正讲了什么,“基因治疗前沿的第一手故事”。不要把这本书当成是科普书,这就是几个故事,讲述了基因检测是怎么用于治病救人的。基因不能决定我们的命运,虽然很多人都会这么想,将这本书中的故事当作MBA的case study,先看清楚当下,再试图预测未来的发展,这是我对这本书封面的吐槽。
刚才看了基因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你对于DNA 和垃圾这两个词的组合肯定会觉得有些奇怪。而这本书就会让你明白那些基因组中看起来是废物的东西究竟是什么,科学家对于基因的定义本身是否有问题了?这本书的作者在这本书中讲述了关于基因,我们的认知边界在哪里?
接下来的事本身是一个系列的书,这些书都来自Edge.org,这个是一个力图将科学的思辨带给大众的组织,由世界上顶尖的科学家,学者,哲学家组成的跨学科联盟,其创始人 John Brockman一直再问这样的一个问题,“将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放在一个房间,会诞生什么?
于是就有了Edge的年度问题,以及由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写出的回答汇成的一本本书,每本书的书名就是问题,而书中的每一篇答案,都是一个逻辑完整的essay,其中的行文与逻辑,值得成为论说文写作的样板。
好了 上面推荐了8本书了,人脑平均能记住的数字是7,这已经超量了。至于其他我打算推荐的书,再列出4 本,都可以参考下面列出的读书笔记
多屏时代的注意力争夺战
在信息爆炸时代建立自己的“信息节奏”
该如何从物理中找到生命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