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媛
大地院线总经理。
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副会长。
北京新传智库风险研究院智库专家。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研究院电影发行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传媒大学及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导师。
2018年春节档的军事题材影片《红海行动》,票房目前已突破35亿,并还在持续着热度。从2017年暑期的《战狼2》、秋初的《空天猎》到今天的《红海行动》,三部军事片涵盖了陆、空、海三军。《战狼2》的56亿票房还让我们记忆犹新,转眼间《红海行动》就带来了新一波惊喜,这两部影片总票房已超过了90亿元人民币。
今年三月份还有一部备受市场关注的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和上述几部作品同属于国家层面的叙事结构,这部电影票房连续打破三项纪录——上映首日破中国纪录电影票房纪录,同档期影片上座率第一,同档期影片场均人次第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产的革命战争题材电影长期以刻板的说教、政治色彩浓重等面貌出现,令人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排斥。
进入新世纪之初,电影开启了娱乐化模式,国内电影行业开始盛产喜剧片与武侠片,令观众们耳目一新;2010年前后,小成本制作的文艺、青春、怀旧类影片风靡市场。这些作品虽然可以拥有不错的口碑和票房,也从一定程度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但对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立志于民族复兴的新时期中国来说,如何展现国家的使命与胸怀、成就与展望,已远非娱乐化电影所能担当的重任。
纵观近十年以来,国产军事、动作类型电影从数量、质量及票房表现上正在呈现大为改观的状态。
2009年《建国大业》票房4.3亿,2011年《建党伟业》票房4.12亿,2017年《建军大业》也收获超4亿票房,系列“三部曲”都表现不俗。
此外,2014年的谍战动作电影《智取威虎山》则赢得8.81亿的傲人业绩,使出品方博纳影业拿下当年贺岁档票房冠军,2016年国庆档上映的警匪动作电影《湄公河行动》更在大家意想不到中拿下11.84亿的高票房。
对于“主旋律”电影概念的思辨
我对近几年节节攀升的战争、军事题材的电影作品进行市场观察时,也注意到一个现象,绝大部分媒体在谈及上述几部影片类型时,均会用到一个名称
“主旋律”
。
当我在专访中,请方斌来阐述这些被大家称为“主旋律”类型的影片“火爆”背后的相关话题时,他首先提议,
有必要先对“主旋律”这个概念做一番澄清和纠正。
通常,电影划分为战争片、爱情片、惊悚片、喜剧片、动画片等类型,但是“主旋律”,并没有这样一个类型。
顾名思义,“主旋律”所对应的是主流价值观,但是在类型划分中,从不会将一部电影区分为主流价值观或是非主流价值观。
方斌谈到,“如果用另一个属性和纬度来看,一部电影是主旋律电影,那么这之外的是什么电影,难道是非主旋律?如果需要将电影类型从另一个维度划分,也只能分为商业片、艺术片和纪录片。”
那么“主旋律”电影的概念是怎样被媒体和民间所创造出来并流传甚广呢?
方斌分析认为,
当前我们中国人讲的“主旋律”影片应当是偏政治方面、偏意识形态宣传方面、甚至偏国家意志方面比较多些。
之所以会有“主旋律”之说,与社会大环境的变迁密不可分。
新中国成立以后,从50到70年代,涌现大量主流电影来讴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那个时代的新中国建设,以及老百姓生活中的平凡故事。
曾经,方斌和他的60年代小伙伴们的儿时记忆中有很多好看的电影。《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南征北战》《小二黑结婚》等都是主流电影,而且令人记忆深刻,但是观众们不会把它们划为主流电影。因为
当时的人们与国家解放前后的社会情境距离很近,对很多的特定事件感同身受,容易产生共鸣,所以不会有所谓的“主旋律”概念。
时间进入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阶段,整个社会更倾向注重经济层面的发展,很多时候衡量一个人的成功都是基于:你的身价值多少、企业规模有多雄厚、市场份额有多大等一些物化的标准。同时,对于新生代的80、90甚至00后,手机、互联网等高科技生活方式已经融入到他们的血液中,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们距离那段战争年代的历史越来越远,这时候,忽然出现几部战争、动作类型的电影作品,和平常耳濡目染的主题相比显得很高大上,就像阳春白雪一样,大家就会觉得这是“主旋律”。
实力进步是文化自信的基础
方斌认为,
我们看待一个现象要和当时的环境、历史结合起来。
当前像《战狼2》《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等一系列战争、动作影片受到市场的格外青睐,得到数以千万计的观众认可,体现的本质正是
“文化自信”
。
中国正从一个强大走向下一个强大,其最核心表现不在于经济上的强大,而一定是文化自信,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的自信。
这种自信是我们向下一个发展阶段进行突破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比如:《战狼2》如果放到二十年前不太可能实现,因为那个年代大家从认知上普遍觉得美国很厉害,而中国还比较落后,因此在那个背景下,即使有一部像《战狼2》这样的影片,大家也觉得不可信。
但是,近几年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军事力量也日益强大起来,不再是任人欺辱的国度,而是一个泱泱大国的形象,傲然立足世界之林并敢于承担责任。
方斌谈到,我们对一名普通个体乃至从一个国家发展规律的观察中可以看到,需求内容是不断变化的,这个依据来自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1999年5月7日(北京时间5月8日),北约的美国B-2轰炸机发射使用三枚精确制导炸弹或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击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当场炸死三名中国记者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炸伤数十人,造成大使馆建筑的严重损毁。
曾经的中国是敌强我弱,还处在解决温饱层面,在国际安全环境里面是很渺小的,面对大使馆被炸,也不能和美国硬碰硬。之后若干年我们用了很长的阶段在解决安全需求,再问现在的美国敢炸我们的大使馆吗?绝无可能!
有句话说:不出国不知道有多爱国。当我们身处异国他乡,就能感受到什么是祖国的力量,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
2012年7月11日的“索马里救援”行动,许多人还记忆犹新。“旭富一号”渔船于2010年12月遭索马里海盗劫持,船上共有26名船员,其中13名来自大陆,1名来自台湾,还有12名是越南船员。
北海舰队航空兵某独立团的参谋长、舰载直升机飞行员程文刚和战友们冒着极大的风险实施救援,包括首次在大风浪、高海况陌生异国海域使用直升机接护船员和首次暗夜无灯光引导陌生区域选择野外着陆场悬停等。最终,他们成功救回26名船员。
这个真实事件彰显出的就是我们国力的逐渐兴盛强大,和身处国际范围的尊严维护。
电影市场与文化自信的共鸣
近几年,随着几部军事、动作大片的上映,相关的编剧、导演在电影市场显现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和魄力。在方斌看来,他们也是万亿观众里的一份子,对于家国情怀和观众有着相同的感受,只不过他们是用文艺作品、镜头语言去把自身关注的东西表达出来,这其实也是很多人都在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