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也谈钱
从草根起步,为最终财务自由而奋斗的也谈钱。
51好读  ›  专栏  ›  也谈钱

“钱赚多少是个头?” 我有个比较科学的答案了

也谈钱  · 公众号  ·  · 2020-11-09 12:57

正文

我一直在思考这么个问题。我们知道有钱才有选择权,才有底气解决焦虑;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常常有 100 万想 500 万,有 500 万想 1000 万,对钱的追求有时候反而更让我们焦虑。

所以积累财富获得选择权,和追求财富反而导致焦虑,这件事儿的边界到底在哪?

虽然这个数字肯定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有没有一个 具有统计意义 的参考值呢?

最近我在网上发现一张图,觉得还蛮科学的。这是一张研究年收入与生活幸福度的相关曲线图。横轴是年收入,纵轴是生活幸福度👇(根据语境我判断这个收入是年税前收入)

收入比较低时,幸福感随着收入提升很快,但这个效应会逐渐减弱, 当收入超过 6 万欧元(大约 50 万人民币)临界点时,收入再提升对幸福感的帮助就变得很小了。 收入 8 万和 10 万欧元的人生活幸福感已经看不到统计意义上的区别。

先不谈这个具体数字,我觉得从「幸福度」这个角度思考赚钱目标就挺有借鉴意义的。毕竟我们储蓄投资也好、努力工作也好、财务自由也罢,不都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再幸福一点。

从没房到有房、从没车到买下第一辆车,往往是幸福感最高的时候,再往后依次递减。

直到达到某个门槛,再提升收入对生活幸福感的改善就很有限了,甚至改善反而还不及付出的成本。我们就可以以这个收入-幸福度的临界点作为「钱赚够了」的标准。

……

再来说说我对 50 万这个数字的看法。

先补充一下,我自己其实不太看中年收入,更看重 拥有可以产生 50 万被动收入的财富, 我觉得更接近「钱赚够了」这个目标。

我给自己算了一下,按照长期收益是年化 10% 的话,也就是对应着 500 万本金。保守一点按照 7% 计算的话,就是 700 万本金。(年被动收入除以长期投资收益率)

大家觉得这个数字怎么样?是不是好像也没有想象得那么高。达到这个水平后基本生活需求都能解决得很好了:

  • 一二线攒首付、还月供够了吧?

  • 医疗上,买个能看私立门诊的高端医疗险一年保费也才 5 万左右。

  • 夫妇两个人加一起就是 100 万,养个娃问题也不大。

  • 剩下的钱,买辆好点的车,好点的包,偶尔搓个馆子、旅旅游也绰绰有余。

但网 上还是常有类似「x 千万也不自由」、「三五十万年收入算不了啥」的观点。为什么大家觉得钱不值钱呢?我想了一下可能有这么几个方面:

拿自己跟别人比 。但老实说,这个焦虑即使收入再翻几倍依然客观存在。

有钱没自由 。解决这个问题重点不是收入高低,而是收入模式,更需要打造被动收入。

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这个只能自己摸索了,提高收入同样帮不了你。

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收入更高、储蓄更多确实有帮助,但有更好的方法——收入多元化,理解经济的基本规律和周期。

仔细想想看,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年收入达到 50 万真就已经解决得七七八八了,剩下影响生活幸福感的事儿,往往就算收入再翻一倍也依然客观存在。

之所以觉得「三五十万收入不算啥」,很可能是陷入了一种误区——觉得存在这么一个收入门槛,达到以后所有的人生问题就都自动解决了 。但这个门槛很可能是不存在的,有些问题注定不能只用钱来解决。

总结一下

有的人说“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但也有的人说“很多问题钱解决不了”,两种说法并不矛盾,重点是你处在哪个区域。

收入低、钱少的时候,财富对生活的改善肉眼可见,年收入 50 万以下追求财富、提升收入确实有意义。

但是这个阶段会让我们形成一种固定的观念——钱能改善生活。而事实上,财富对于生活的帮助在跨过 50 万这个门槛以后会快速消退,需要换个新的角度考虑问题。

拥有能够产生 50 万被动收入的财富,对于大多数而言,钱已经赚够了。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