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身边的人都开始集中讨论同一个话题,踢踢就知道,出大事了。
这两天,大家都在关心一个2000年出生,年仅16岁的女孩。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参加“中华诗词大会”第二季,最终获得冠军。媒体争相报道,说是“美女+才女+学霸”。
开什么玩笑?“美女+才女+学霸”不是很多误人性别的粉丝想象中的踢踢吗?强忍这一口不服,我回看了不少武亦姝的比赛cut,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不服也得服。
说实话,题目有多难,谈不上。毕竟大家都是顺利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然后念完高中的人。节目里出现的诗词,在这12年里多多少少都接触过。但比赛考验临场急智,还能应对自如,就不仅是心智稳定脑速飞快,更依靠海量积累之后的呼之即来。
而且武亦姝很可爱。总是自信满满地说自己的储备足够。不会的题就直说不知道,再鼓鼓腮帮吐吐舌头,算是不好意思。有次抢到答题权,还不忘自带吐槽,“我手快”。
最高能的一个段落,是她参加飞花令,比拼带“月”的古诗,不小心说了一句重复的。董卿提醒之后,仅仅一秒,她又神气地甩出一组四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不知道是不是错觉,踢踢觉得这个表情翻译一下,应该就是“不服憋着”。
所以问题就来了。又不是战胜了AlphaGo,或者有了惊人的科学发现,背诗词这件事,明明人人都做过,为什么武亦姝能一举夺魁,我们却忘得所剩无几?
先讲个亲身经历。很小的时候,我爸给我买了两本《看图学古诗》。童蒙读本,选的当然都浅显易懂。
开篇第一首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肯定不算什么好诗,但我至今记得,画面是一个拄着拐棍戴着斗笠的行者,路边有袅袅炊烟和零星村屋,远处回环的山路上几座亭台,路边的野花刚好八九十枝。
因为画得浅显明白,我从《看图学古诗》里背了不少诗。幼儿园毕业要表演节目,别人都是唱歌跳舞,我选了背古诗。我爸翻到书的某一页,点一下画面,好像触动一个开关,我叽里呱啦就背完了。
一开始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老师的表情满是“东方哪个家长的心机我没见过”的得意。后来是“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老师的眼神里开始流露出一丝意外和恐惧。
然后,我爸翻到一首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咿咿呀呀地念。大概是嗅到其中歌颂人民教师的潜在意思,老师一拍桌子,“小小年纪会背这么多诗,这是天才啊!”
然后她殷切地走下讲台,来到我的面前,笑容可掬地点着画册问我:“这个字你认识吗?”我看着老师,老师看着我,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很多年以后,我学到条件反射,才明白我爸教我的方法,跟马戏团训狗是一样一样的。
别以为这是吐槽啊。恰恰相反,我至今尚且记得的古诗词,大都来源于那时候的童子功。而童子功,基本都是马戏团训狗。在记忆力旺盛的阶段强行记诵,等到将来领会深意,未尝不是有效的方法。所以现在背不出古诗,可以先怪爹妈没帮我们做好童子功。
当然这是说笑。背过又忘了,最根本的原因,是压根不喜欢。而强制背诵,加入考点,加剧了这种不喜欢。我有个好朋友,从来不背古诗词,高考直接放弃这个部分,也不失为一种潇洒。但对多数人来说,明明不喜欢,还硬是要背,最终只为了可怜的几分,有抵触情绪也在所难免。
但古诗词真的是教材里最讨人喜欢的东西之一。只是当时我们还小,什么都不明白。
我们以为嚼两句“相见时难别亦难”“心有灵犀一点通”,就能撩妹撩汉。如果会“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就是情商爆棚。要是还能来一段“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忧郁里饱含深情,简直就要上天。可是这些自以为的懂得,多半出自矫情。
真正了不起的,是那些写诗填词的人。他们用最精到的语言,描述人世之美好,讲述人生之辽阔。
《古诗十九首》是相对浅白的诗选。但我们来看看,最浅的字义,可以组成多深的关怀。“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忽”字一用,变幻无常全出来了。“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相顾无言,却又百感交集,十个字就讲得淋漓尽致。
字明明都认识,但人生的阅历没到,所以一旦不喜欢,不深究,也就错过了。
长大之后,我们走过不少河山,见过不少风景。但再怎么形容,好像也不如古人的炼字功夫。
写景佳句太多了,举点不那么有名的例子。苏轼登上望湖楼,正赶上阴云密布大雨倾盆,他写:“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有比喻,有精妙的动词,有动感的画面,还有“未遮山”和“乱入船”的气派与格局。顺便说一句,这首诗的题目叫《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诗那会儿,苏大人尚且带着酒劲。
有个不那么有名的诗人叫皇甫冉,写过一首《鲁山送别》,末两句是“南望千山如黛色,愁君客路在其中”。千山如黛色的景象,我们肯定都见过,但送别之际,看到连绵的峰峦,为朋友的前路而发愁,是多么含蓄而隽永的情感。换做今天,我们说的大概是:“我怕我没有机会,跟你说一声再见。因为也许就再也见不到你。”
很多乍看平常的古诗,是要到一定年纪才懂的。杜甫在开元盛世和乐师李龟年相识,一起出入王侯卿相的府邸,然后国事飘零,人生离乱。多年之后,两人又见面了,杜甫没有多说什么,只留下一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白云苍狗,沧海桑田,感慨再怎么说,能超越这种尽在不言中呢。查了一下,这首诗分别选录在不同版本的小学初中课本里。不知道老师该怎么解释,才能让孩子喜欢。
还是苦命的杜甫老师。在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之后,他偶遇了少年时的知交,卫家老八。在这首《赠卫八处士》里,杜甫写道:“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如果没记错的话,这首诗是我高中学的。这相当于,你给一个高中生去讲,“越过山丘,虽然已白了头,喋喋不休,时不我予的哀愁”,除了个别早熟早慧的,多数都会翻一个白眼,“你有病吧”。
这就是尴尬所在。没有人选择合适的诗词进入教材,也没有人长期教会孩子如何进入古诗的世界,在死记硬背考试不丢分的前提下,指望个别孩子凭兴趣去背诵,要求实在有点高,对孩子和诗词都不公平。
我的朋友灰鸽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代表。他也写了古诗词的话题,其中一段很有意思:
看到复旦附中的姑娘赢得一片赞誉,在下就斗胆问一句:若是有男生潜心学问,以情诗告白,姑娘是否会芳心暗动?那些看电视的适龄女性们,如果有男生赠上一首情诗,你是否会真心欣喜?
这是个好问题。我们其实脱离诗词的语境太久了,离诗词的世界也已经很远。哪怕我们说着“心有灵犀”、“柳暗花明”、“春风得意”、“扑朔迷离”,也很少有人会想起,对哦,这原来是诗词里出来的。
当现实生活已经脱离诗词的文化环境,要坚持阅读、理解乃至背诵,悲观一点说,只能靠自己。而仅剩的安慰是,诗词真的丰富而动人,不会让每个寄托情感的人失望。
武亦姝的走红,能在多长时间里提升诗词的关注度,我表示怀疑。但我仍然想不解风情地说:记得的东西忘记了,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人生知识积累的最高峰是高考前夜,说明这个人成年以后没有半点进步。那些把“诗和远方”挂在嘴边的人,请问你还记得多少诗词呢?
我大学里修了中文系傅杰教授的《论语》精读课。第一堂课上,傅老师开门见山:“我的《论语》课是要全文背诵的。”那时候同学之间开玩笑,都说恨他。十年过去了,我很感谢他。
P.S.猜你喜欢《给学渣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点击即可查看)
本文由G.P.A经授权转载自傅踢踢(ID:futeetee),作者傅踢踢。
合作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G.P.A 保留所有权利
后台回复关键词获取干货
懒癌晚期丨金融职场丨自律丨Office丨读书
毕业演讲丨求职秘籍丨留学丨时尚丨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