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人们从未停止过对月亮的探索。月亮纯洁静谧的美好形象是如何“生长”起来的?在"追月"的历史长河中,人们经历了哪些有趣的事儿?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因其恰值三秋之半
,故而得名。
月亮皎洁神秘、宁静柔和,盈亏圆缺牵动着人们的遐想与思绪。
当我们谈论月亮时,我们在谈论些什么?值此中秋佳节,传媒君和大家一起来盘点下月亮的趣事……
古时,月亮神秘遥远,人们以诗化的想象述说她,还会把她作为神来加以崇拜。
在中国,嫦娥奔月传说流传至今,融入到文学作品与地方戏曲当中,成为民族记忆的一个符号。
在西方,月亮女神狄安娜的形象从古希腊神话蔓延至小说、雕塑、绘画,代代相承。
《沐浴的狄安娜》(法国)弗朗索瓦·布歇 图片来源:网络
“千古咏月第一人”李白,把对月亮的浪漫想象发挥到极致,在他现存的千首诗中,涉及咏月的诗三百余首。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诗歌中月的形象在音乐里同样栩栩如生。琵琶曲委婉质朴的旋律将一幅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缓缓铺开——江风习习,花草摇曳,水中倒影,层迭恍惚。
在西方的古典音乐中,月亮透过经典的乐章化为可见的形象。德彪西用古老的调式、清淡的笔墨,描绘了月光如洗的景色,委婉而略带点点忧伤。
人们对月亮遥远而浪漫的想象,通过种种载体记录下来,成为文化中的”谜因“,散播流传、经久不衰……
工具的发明,把人从神话世界拉回到到经验世界,用科学连接了诗意。
1609年的秋天,伽利略制作出了一个放大倍数为32倍的望远镜。他将镜头首次对准了月球,人类第一次”近距离“看清了月亮。
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率先踏上月球那荒凉而沉寂的土地,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并在月球上行走的人。当时他说:“这是个人迈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
彼时,与人类一同登上月球的还有一首当时的流行歌曲——由Frank Sinatra演唱的爵士乐《Fly Me to the Moon》。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 45.5 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
2019年5月31日,美国宇航局(NASA)宣布,美国计划于2020年、2021年首次将设备送上月球表面,期望在2024年执行载人登月任务。这项重返月球计划被命名为阿尔忒弥斯计划(Artem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