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樊登读书
和你一起读书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汇易咨询  ·  JCI观察:2025年1月印度棕榈油进口创1 ... ·  2 天前  
BCG波士顿咨询  ·  借力AI,推动车企创造更多现实价值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樊登读书

存钱和不存钱,中年以后是不一样的人生

樊登读书  · 公众号  ·  · 2024-06-12 17:58

正文

*贴片为广告

作者 | 帆书 · 瑾山月
主播 | 帆书 · 北辰


下半年还没开始,微博上就冒出一个热门话题: 今年快过去一半了,你攒了多少钱呢?

翻看留言区,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

有人感慨消费太高,月光已成常态;有人感慨花销太大,存钱已成奢求。

但也有人笑呵呵地说:“存款已达五位数,不是赚的多,是我知道省着花。”

年轻时,我们不爱谈钱,对钱无感,可年纪越大,便却能深切体会到什么叫“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在变幻莫测的时代里,兜里的存款,永远是生活最大的底气。

学会置顶自己的存钱能力,才是成年人的顶级自律。




前阵子,博主房琪的一段视频,在网上火了。


她坦言,自己当年从小镇来到大都市,一下子被眼前的繁华迷住,变得自卑且焦虑。


于是,她在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后,开始在物质的诱惑下盲目跟风。

买1万多的包包,吃1千块一顿的大餐,只为了发发朋友圈,满足一下虚荣心。

可忽然有一天,当自己亟需一笔资金却怎么也拿不出钱时,她才意识到:“我的名牌包包和精修美照,真能成为抵御风险的盔甲吗?”


一番反思后,房琪开始决心降级消费,努力攒钱,并把存款进行了合理规划。

看着银行卡余额的递增,她才感觉自己朝真正想要的生活,又近了一步。

视频里,她不无感慨地说:

安全感和底气不是消费得来的,而是靠自己赚来的。

而一个人最好的理财方式,就是对未来认真的规划,让金钱为你真正的需求服务。

物欲横流之下,我们总是很容易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

这也想买,那也想买,不管是不是刚需都较着劲地消费。

我们为生活堆起一座“需求过剩”的山,不停地买又不停地扔,看似是消耗了金钱,实则是在让渡对生活的掌控权。

网友@花呗天使,就曾在“负债者联盟”小组里,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一直以来,她每月的花呗账单在1万以上,每到还款日,她总是费尽心思拆东墙补西墙。

聚餐不敢去,恋爱不敢谈,甚至连父母的医药费都拿不出。

后来,她不想再过这种“除了还钱”别无选择的日子了,于是主动逼自己缩减消费,控制花销。

上班能坐地铁就不打车,日用品用完再买,戒掉奶茶蛋糕小零食,开启了“低配生活”。

一段时间后,不仅存住了钱、还完了款,自己也收获了一份心安和从容。

不知从何时起,“伪精致”、“过度消费”、“新穷人”等网络热词充斥在生活中。

(图源网络,侵删)

我们时常听闻有人为了高消费去网贷,为了吃喝玩乐负债累累。

这些人看似活得潇洒,却毫无抵御风险的能力。

都知道赚钱不易,那么会规划自己的收入,就显得尤其重要。

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里,消费降级,就是在为自己的安全感升级。

你多存一分钱,生活就多一分保障;多省下一分钱,内心就多一分安稳。



很赞同毛姆的一句话:

人追求的当然不全是财富,但至少要有足以维持尊严的生活,使自己能给不受阻挠地工作,能够慷慨,能够爽朗,能够独立。

攒钱,不仅是为了眼下的生活,更是为将来谋划的远见与智慧。

在豆瓣抠门小组里,看了几个挺有意思的事儿。

90后码农小赵,年薪60万,却全身上下都是平价基本款,手机也从不追求大牌;

还有个二胎妈妈,通过和同事朋友拼单,直接找厂家批发,省了不少生活用品和日常零食的支出。

这些点滴的支出,对他们来说,更像是垒起帝国大厦的金砖。

因为他们早已学会把存住的钱,统统用在“刀刃”上:

有的把钱用于报网课,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竞争力,好在职场上升职加薪;


有的把钱花在家人身上,给父母养老金,给孩子报学习班,给妻子买护肤品;


有的把钱用来付房子首付,给自己和伴侣一个安稳的家;


有的把钱进行了再投资,一步步扩张事业版图。


原来,“抠门”只是表象,为人生负责,为生活规划,才是内核。


前段时间,B站上有位UP主,引发了热议。

这位UP主家境贫寒,一切都要靠自己赚。

平常在单位,别人嫌食堂饭难吃,点外卖吃大餐,而他顿顿去食堂。

一到周末,他就主动加班,多赚点加班费。

就这样过了5年,直到攒够了足足60万。他开始辞职创业,之后存款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

如今,这位UP主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自由自在。

我曾经问过一个银行的朋友,绝大多数工薪阶层,应该怎么理财?

朋友犹豫了一会,推心置腹地说:“对于大部分普通人,储蓄其实是最好的选择。”

当你还没有赚到第一桶金的时候,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侧重存钱。

恰如一位作家所言:我们的财富之路、幸福之路,必须由存钱开始。

我们记的不是账,是生活的责任与未来;我们留住的也不只是钱,还有内心的自知与清醒。





曾经,一则“南京姑娘9年攒出2套房”的新闻,刷爆网络。

不少人看后感慨,咱们普通人其实不必这样苛求自己,不过这种储蓄意识的确值得学习。

存钱,其实就是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延迟满足感。

到底怎么做才能存住钱?给大家三点建议。

1、 置顶自己的赚钱能力

正所谓开源节流,先能赚钱,后谈攒钱。

《理财就是理生活》里,提到过6大财富思维:复利、稀缺、成长、价值、投资和理财。

而这6大财富思维,又能引申出3大赚钱法:

加法: 财富不歧视任何人,你只要肯干,就会有钱赚。

不要再拿“躺平”自我麻痹,肯吃苦,不摆烂,任何工作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乘法:多学习一门技能,不断提升认知,让知识在事业上产生复利效应。

比如你是个白领,可以在主业之余,学习写作、剪辑,拍短视频,也可以多考几个专业职称,在网上做咨询。

生活永远是,多一个本事,就多一条出路。

指数:瞅准时机,把握机会,有时候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想要赚更多的钱,需要我们多观察、探索新的职业方向;多和高人请教,打开社交,升级圈子。

赚钱能力是根,根扎深扎稳了,生活才会枝繁叶茂。

2、列一张“非刚需不购买清单”

小红书上,有不少消费降级攻略,分享博主@cara的给大家。

首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的不购买原因是什么、我的不购买清单有哪些、我的购买原则是什么。

比如,这位博主的不购买原因,是要实现自律,拒绝消费主义。

她的不购买清单,有外卖、碳酸饮料、包包、健身小器材等等。

而购买原则就是要分辨哪些东西可有可无。

比如,“纠结中的不买”“短期不用的不买”“重复物品不买”“囤货的不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