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播放键收听
熊的借阅人生电台vol.020
本期特邀主播:姗姗
在别人的故事里,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听书中人的故事,历经千百种人生。欢迎来到“熊的借阅人生电台”。
熊爷今天给大家借阅的是,当代著名散文家,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的:汪曾祺的人生。
比较被大众熟知的,可能是他的那句“人走茶凉”。
然而除此之外,他还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幽默风趣的随笔散文。
比如在《找点乐子》一书中,他从写风俗文化,到写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用一言一句告诉我们生活的乐趣。
而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便是书中一篇名为“无事此静坐”的散文。
熊爷觉得,用一句过时的流行语来说,这篇文章就是四个大写的:“我想静静。”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并且践行“静静”的时刻,为了拂去焦躁,或是为了潜心思考,又或是什么也不为……
文/
今日借阅人生的主角:汪曾祺
无事此静坐
我的外祖父治家整饬,他家的房屋都收拾得很清爽,窗明几净。他有几间空房,檐外有几棵梧桐,室内有木榻、漆桌、藤椅,这是他待客的地方。但是他的客人很少,难得有人来。这几间房子是朝北的,夏天很凉快。南墙挂着一条横幅,写着五个正楷大字:
无事此静坐
我很欣赏这五个字的意思。稍大后,知道这是苏东坡的诗,下面的一句是:
一日当两日
事实上,外祖父也很少到这里来。倒是我常常拿了本闲书,悄悄走进去,坐下来一看半天,看起来,我小小年纪,就已经有一点儿隐逸之气了。
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诸葛亮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心浮气躁,是成不了大气候的。静是要经过锻炼的,古人叫做“习静”。唐人诗云:“山中习静朝观槿,松下清斋折露葵。”“习静”可能是道家的一种功夫,习于安静确实是生活于扰攘的尘世中人所不易做到的。
静,不是一味地孤寂,不闻世事。我很欣赏宋儒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惟静,才能观照万物,对于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静是顺乎自然,也是合乎人道的。
世界是喧闹的。我们现在无法逃到深山里去,唯一的办法是闹中取静。毛主席年轻时曾采用了几种锻炼自已的方法,一种是“闹市读书”。把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不受外界干扰,我想这是可以做到的。这是一种习惯,也是环境造成的。
我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和三十几个农业工人同住屋。他们吵吵闹闹,打着马锣唱山西梆子,我能做到心如止水,照样看书,写文章。我有两篇小说,就是在震耳的马锣声中写成的。这种功夫,多年不用,已经退步了,我现在写东西总还是希望有个比较安静的环境,但也不必一定要到海边或山边的别墅中才能构思。
大概有十多年了,我养成了静坐的习惯。我家有一对旧沙发,有几十年了。我每天早上泡一杯茶,点一支烟,坐在沙发里,坐一个多小时。虽是犹然独坐,然而浮想联翩。一些故人往事、一些声音、一些颜色、一些语言、一些细节,会逐渐在我的眼前清晰起来,生动起来。
这样连续坐几个早晨,想得成熟了,就能落笔写出一点东西。我的一些小说散文,常得之于清晨静坐之中。
曾见齐白石一小幅画,画的是淡蓝色的野藤花,有很多小蜜蜂,有颇长的题记,说这是他家乡的野藤,花时游蜂无数,他有个孙子曾被蜂蜇,现在这个孙子也能画这种藤花了,最后两句我一直记得很清楚:“静思往事,如在目底。”这段记是用金冬心体写的,字画皆极娟好。
“静思往事,如在目底。”我觉得这是最好的创作心理状态。就是下笔的时候,也最好心里很平静,如白石老人题画所说:“心闲气静时一挥。”我是个比较恬淡平和的人,但有时也不免浮躁,最近就有点儿如我家乡话所说“心里长草”。我希望政通人和,使大家能安安静静坐下来,想一点事,读一点书,写一点文章。
“其实成长,
就是学会安静的过程。”
每晚十点半,在熊的借阅人生电台
用耳朵听见书中的千般人生
下期不听不散~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找点乐子》
本期插画:Patrick Atkins;本期主播:姗姗,知性女主播,会唱民歌的资深播音主持教师,新浪微博:姗姗来迟喽,公众号:姗姗夜读。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找点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