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金融读书会
“金融读书会”是由在金融界不同领域工作的百余名专业人士共同义务编辑的金融专业领域公众平台。以“聚焦金融政策研究、促进金融专业交流”为宗旨,定位于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金融专业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雪球  ·  纳指100 TTM PE ... ·  3 天前  
中信建投期货微资讯  ·  原木期货/期权三折叠,怎么折,都有“面”! ·  3 天前  
超红可乐  ·  陈小群:60只自选股一览 ·  1 周前  
超红可乐  ·  陈小群:60只自选股一览 ·  1 周前  
雪球  ·  【AI应用端持续走高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金融读书会

《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6)》:不良资产处置与“债转股”

金融读书会  · 公众号  · 金融  · 2017-03-22 07:16

正文

编者语:

2017224日,中国银行业协会、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共同发布了《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6)》(下简称“《报告》”)。2016年是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公开发布的第八年,该报告由巴曙松教授主持并负责报告的执行和实施。《自2011年四季度以来,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双升”态势已持续整整四年,逾期、欠息贷款及关注类贷款也快速增加。在风险频发,不良资产攀升的大环境下,处置不良资产成为中国银行业当前工作的一大重点。对于存量不良资产,除传统处置模式之外的创新处置方式也开始成为业界讨论的热点,不良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处置方式逐渐成为热议焦点。本文系《报告》部分内容摘编,敬请阅读。

 

文/《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6)》课题组

一.“三期叠加”背景下银行不良持续走高

 

2016年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走高,尽管如此,69.5%的银行家认为目前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仍尚未充分暴露,26.9%的银行家选择了基本充分暴露,只有极少一部分银行家选择已经充分暴露或尚未暴露。由此可见,大部分银行家都同意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比率尚未触及顶点,经济新常态下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将持续维持上升态势,未来的几年内仍面临较大压力。


3-1目前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是否已经充分暴露

 

对于不良率暴露洪峰的时间,61.4%的银行家认为是未来1-2年,30.2%的银行家则认为暴露洪峰会出现在3-5年以后。


3-2不良率暴露洪峰的到来时间判断

 

对于不良贷款上升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58.7%的银行家认为主要由宏观层面引起。在延续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刺激消化期“三期叠加”的背景下,实体企业普遍出现周期性产能过剩,部分行业现金流萎缩,利润下滑。从过去几年情况看,我国GDP增速由2010年的10.2%降至2015年的6.9%,积累的风险正在逐步爆发。根据近期的出口、消费、投资、工业用电量和运输等数据,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仍较大,这都是银行业不良贷款形成的重要外部因素。

 

31.1%的银行家认为不良贷款上升主要由中观层面引起,产能过剩行业信用风险爆发。目前产能过剩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钢铁、有色、水泥、造船和电解铝等行业。这些行业具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却又同时面临盈利能力差、缺乏有效的信用支撑的困境,在宏观经济整体增速不振的情况下,流动性风险的不足会加速信用风险的集中暴露。前期过剩企业信贷大幅扩张,盲目多元投资、现金流链条紧张,累积了相当的信用风险。随着国内经济下行,这些行业开始出现收入增长乏力、投资回报下降等情况,迅速波及银行体系,银行贷款随之过度紧缩甚至冻结,造成不良贷款上升。


3-3当前导致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上升的最主要原因

 

对于未来一段时间内哪些重点区域的不良率承压较大这个问题,各位银行家各持己见。总体而言,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不良贷款问题承压较大,按照高低顺序依次为东北地区、长三角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珠三角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京津冀地区,比例依次为47.9%40.5%36.9%36.8%33.5%32.7%26.2%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煤铁石油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钢铁、机床、汽车、电站成套设备、船舶、飞机制造基地。随着中国经济逐渐步入转型期,不同区域之间由于政策导向、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种种方面的差异,经济增长出现了急剧分化的趋势,以钢铁、煤炭等行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以传统重工业为主的东北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经济增长出现了显著下滑。此外,2015年下半年以来,债券市场信用事件多发,其中东特钢事件引发市场对于东北地区企业违约的集中担忧,信用环境恶化,引起了更多银行家的重视。


图3-4未来一段时间内不良率承压较大的重点区域


二.不良处置方式向多元化、创新化发展


在银行业不良率普遍攀升的情形下,各家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也逐渐丰富。目前来看,绝大多数银行家选择使用依法收贷(72.2%)、常规催收(68.0%)、核销(49.3%)、重组(49.1%)等传统方式处置不良资产。除此之外,还分别有25.5%选择了批量转让,15.6%选择委托处置,10.9%选择不良资产证券化,5.1%选择不良收益权转让,4.2%选择债转股的方式。 


图3-5目前使用最多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

 

尽管目前大部分银行仍主要依赖于不良催收、核销重组等常规处置方式,只有少数银行开始着眼于不良资产转让或证券化、债转股等新型处置方式,但随着监管部门的政策放开和支持,在未来三年内比较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处置方式中,66.6%的银行家选择了不良资产证券化,位居第一,其次依次是重组(50.8%),依法收贷(36.8%),债转股(36.4%),委托处置(31.6%),不良收益权转让(30.7%)。由此可见,为应对新时期的不良贷款问题,银行家不仅需要完善各项传统处置方式,更要积极创新,提高收款效率。


图3-6 未来三年内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


三.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仍然面临内外部挑战

 

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银行家一致认为目前限制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最主要的三个外部环境问题分别为法院诉讼追偿效率低,处置时间长(79.4%);抵质押品处置难度大,担保效果差(67.4%);以及缺少新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46.9%)。


图3-7目前限制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的外部环境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在解决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基于系统的全流程风险控制能力是内部能力发展瓶颈。排名居首的为健全银行信贷管理系统,进行全流程风险控制(76.2%);其次是采取适当的不良资产处置手段与方案设计(69.4%),以及建立高效的不良资产催收团队(60.7%)。


图3-8我国商业银行解决不良资产处置最有待建设的内部能力

 

“僵尸企业”大多曾是各地区重要国有企业,缺乏主动变革与市场化经营的意识,往往依赖外部输血或政府救助来维持企业存续,导致银行负担过重。在“僵尸企业”贷款处置面临的困难方面,银行家的选择较为分散,显示出僵尸企业贷款处置工作难度大、任务重的特点。困扰银行家的主要问题分别是:僵尸企业很少进入市场化破产程序实现退出(52.6%)、僵尸企业破产涉及多方利益群体,协调困难(49.8%),以及僵尸企业资产变现比较困难,难以足额支付改革成本(45.2%)。

 

图3-9“僵尸企业贷款处置面临的困难


四.以“债转股”化解不良的效果有待观察

 

目前市场热议的“债转股”,是指通过将债权转化为股权,进行特殊债务重组的一种方式。上一次我国大规模通过债转股的方式处置不良资产是1999。与上一轮债转股不同的是,本轮债转股的核心目标在于降低银行业与金融体系的风险,是供给侧改革的配套措施之一。但是据调查,47.2%的银行家认为债转股这一处置方式并不能真正避免银行业所面临的危机,风险依然存在,只是推迟风险暴露。


图3-10“债转股对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的影响

 

理论上,债转股是比较传统的以“时间换空间”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对于一些行业周期比较长,而当下又确实比较困难的企业来说,不失是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通过将一些潜在的不良债务转换为权益,可以短期内降低不良率,确保企业在困难时期平稳过渡。但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目前的宏观环境限制,“债转股”的广泛推行也存在一些难点。在法律方面,受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70.5%);资本方面,银行债转股后的资本占用(67.2%);退出方面,缺少股权退出机制的设计(61.4%);效率方面,项目需以“一事一议”的谈判方式推进(53.4%)。这四大难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债转股方案的实施和推广。


图3-11目前“债转股”推行的难点

 

在债转股的具体实施方式选择上,39.0%的银行家认为银行应将股权交给资产管理公司运营管理,银行定期获得股息和分红;32.7%认为银行应将债权卖给第三方,让第三方将这一笔债权变为股权;24.3%认为银行应专门成立运营企业股权的子公司,由子公司代为持股,仅有3.9%认为应直接将银行对企业的债权转为银行对企业的股权。可以看出,对于银行而言,有很大的意愿将此项业务委托出去进行专业化管理。


图3-12实施“债转股”最适合的方式

 

在实施债转股后,商业银行持有的企业债权变为股权,需要通过适当的方式介入企业经营管理,同时有效的降低和防范潜在风险。在具体方案的选择方面,40.7%的银行家认为应该部分参与企业经营管理、行使股东投票权利;另有39.0%的银行家认为银行自身业务就已经纷繁复杂,根本没有精力参与企业管理,会选择委托资管公司运营;19.4%的银行家认为只有真正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主导企业资产重组,才能实现真正的风险减免,改善不良现状。


图3-13实施“债转股”后,银行参与企业经营的方式


五.不良资产证券化作为有效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推广尚存在一定挑战

 

2016年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重启,多家商业银行已发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如前所述,超过六成的银行家将不良资产证券化作为未来三年内重点发展的不良处置方式。针对不良资产证券化快速、广泛在各类银行推广的可行性,37.5%的银行家持保留意见,认为其适用性仍有待观察;29.1%的银行家认为受银监会82号文影响,不良资产假出表受阻,不良资产证券化空间巨大;19.8%的银行家认为不良资产证券化这种处置方式仅适合部分商业银行;仅有13.6%的银行家坚信资产证券化模式可以在各类银行推广。这说明虽然银行家对于不良资产证券化抱有较大兴趣,但是在具体操作层面,由于其产品设计相较传统的不良处置方式更加复杂,大部分银行家对于产品落地还持观望态度。未来不良资产证券化市场的进一步扩大,还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推广和实践。


3-14不良资产证券化作为有效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在银行业推广的可能性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解决银行流动性问题的金融创新工具,在当前银行业不良积压的背景下有助于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变现过程。但如同债转股方式的推广一样,不良资产证券化也同样面临许多现实困难。据调查,66.2%的银行家认为不良资产证券化面临较大的技术困难,特别是估值定价、现金流重组和评级难度大,这也说明市场发展有赖于专业化产品设计团队的增加;60.1%的银行家认为不良资产证券化将发行困难,发行方议价能力弱,处置成本高;54.3%的银行家认为市场发展将面临投资限制,即参与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市场投资者少;50.1%的银行家认为证券化产品刚兑难破,无法将银行不良风险真正转移给市场等难点。仅有17.2%的银行家认为因为额度有限,不能实际解决银行不良处置问题。 


图3-15目前推广不良资产证券化最大的困难

 

针对上述问题,未来要想快速扩展不良资产证券化市场,大部分银行家认为应该着重完善的基础设施有信息披露的配套规则(39.3%)和二级市场的配套准则33.8%),只要信息披露规则完善、二级市场规则健全,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真正盘活市场,起到分散风险化解不良的作用;其次是对相关配套会计准则(16.4%)和税收规定的配套准则(10.6%)的完善。


图3-16扩展不良资产证券化市场最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

 

今年以来,中国行、招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已分别推出了基于不同底层资产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在产品层面,银行家认为,投资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依然将面临基础资产包信息披露不充分(66.0%),信贷违约导致的权益级证券损失的信用风险(62.1%),产品设计缺陷导致的结构性风险(49.2%),产品增信措施不完善(42.6%)等风险因素。

 

3-17目前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可能面临的风险

 

对于投资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决策因素,57.9%的银行家认为发行主体情况是最重要因素;55.6%选择资本金占用情况;50.2%选择收益情况;这说明银行在投资不良资产证券化将主要从风险、收益、成本等方面进行判断。其他需要参考的因素还有银行大类资产配置(34.8%)。只有少数银行家只考虑与其他机构互持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15.3%),极少数完全不考虑投资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11.3%)。


图3-18商业银行投资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因素

 

文章来源:本文节选自《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6》(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本报告已于2017年2月24日在北京发布,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篇编辑:孙团结

欢迎订阅,欢迎推荐《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6》!

 

 

 

图书简介本调查报告由中国银行业协会和普华永道联合组织写作,从宏观形势、发展战略、业务发展、风险管理、公司治理、流程再造、信息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监管评价、银行家群体、发展前瞻等方面,以全国范围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行和分行为总体,以各行总分行高管为调查对象,在2016年4-6月间,以电子问卷形式开展调查,旨在透过中国银行家了解中国银行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业务创新转型中面临的发展机遇、挑战及应对之策;借助这个平台反映中国银行家对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银行业务发展及银行业监督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这个渠道促进管理层、国内外市场与中国银行业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

 

订购请长按扫描以下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温馨提示:现微信最新版本“订阅号”已实现公众号置顶功能,广大读者可点开“金融读书会”公众号,点“置顶公众号”键,即可将“金融读书会”置顶,方便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