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
从2000多年前建城起,历经朝代更替,城市名称就有过金陵、秣陵、扬州、丹阳、建业、建康、江宁、白下、应天、天京等几十次更改,建置演变频繁为国内罕见,经历了很多沧桑。
南京,作为一个王朝的都城,无论在六朝,还是在南唐,都只是以偏安一隅的形象出现。
从明朝开始,南京才第一次成为大一统王朝的帝国首都,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正式定都南京之前,朱元璋和他的大臣也曾经考虑过在其他城市建都,比如汴梁(今开封)、洛阳、长安(今西安)等。
那么到底是什么吸引了朱元璋,让他把首都定在南京的呢?
从财政经济方面来看,宋元时期中国的经济中心和重心已经逐渐南移,“天下财富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
宋元以后,中国的文化中心也已经转移到南方来。
然而南京偏于东南,又有长江之隔,对控制全国极为不利。
为解决南京地域上的缺陷,朱元璋开始考虑在南京北边临近中原的地方建座都城。
此时的朱元璋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凤阳。
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朱元璋正式下诏以凤阳为大明的中都。但到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突然宣布停止中都的营建。
关于停建原因,历来莫衷一是。
《明史》中说是刘伯温认为凤阳地理形势不佳,实际的原因可能是——
朱元璋在中都的营建中看到了乡党势力对皇权的潜在威胁。
在营建中都的决策过程中,赞成的几乎都是跟随朱元璋从凤阳一带出去打天下的文臣武将,朱元璋感到,一旦正式在这里建都,这些淮西功臣就会利用家乡盘根错节的宗族、乡里关系拼命地扩大其个人势力,从而对他和他的皇权构成威胁。
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正式下诏,以南京为京师。
然而都城一事并未尘埃落定。时隔10多年,也就是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又开始考虑迁都。
南京虽定为都城,但中国的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建都南京有偏安性质;
元朝残余势力仍虎视中原,伺机南下,建都南京有鞭长莫及的感觉;明故宫是填燕雀湖而成,地势下沉,朱元璋认为这对子孙后代不利。
洪武二十四年,年近古稀的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前往关中地区,考察长安。
然而朱标一路车马劳顿,回来以后竟一病不起,第二年就辞世了。
悲痛欲绝的朱元璋打消了迁都的念头。
在太子去世的那年,朱元璋在《祭光禄寺灶神文》中,表达了自己万般无奈的心情:“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就绪。惟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
虽然没有迁都,但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定都南京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是作了适当补救。
例如针对历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问题,朱元璋作了一系列的布置和预备:明军北伐,赶跑了元顺帝,让大将徐达镇守北京。
徐达死后,朱元璋又派自己的四儿子朱棣驻守北京。
令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他死后,四儿子朱棣起兵造反,用了4年的时间打到南京,从朱元璋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夺取了天下,最终将大明王朝的都城迁到了北京。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海浪(微信号:cn13714009527)
古文观止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荐语: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古今佳作,开卷有益!
上下五千年
荐语:惜秦皇汉武,叹唐宗宋祖,观沙场热血,品士子风流,大美中国,以史为鉴!
国学堂精选
荐语: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晚明小品,清人笔记……千里江山凭谁有,锦绣文章藏丘壑!
青梅煮酒待知音,点击『阅读原文』邀您谈古论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