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蛋白质靶向降解技术,尤其是通过蛋白质降解靶向嵌合体(PROTACs,Proteolysis Targeting Chimeras)实现的靶向蛋白降解,展现出了巨大的治疗潜力。PROTAC是一种能够诱导目标蛋白降解的双功能分子,它们由三个基本模块组成:一个靶向特定蛋白质的配体、一个与E3连接酶结合的配体,以及一个连接这两者的“连接子”(linker)。通过这些组成部分,PROTAC可以诱导靶蛋白和E3连接酶形成三元复合物,从而引发目标蛋白的泛素化(ubiquitination),并最终导致蛋白质通过26S蛋白酶体降解。这篇综述文章聚焦于E3连接酶配体化学的发展,特别是小分子E3配体的设计与合成。通过对这些配体的详细介绍,文章为PROTAC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设计与开发新型蛋白质降解剂的化学基础。
E3连接酶是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中的关键酶类,在靶向蛋白的选择性降解中起着决定性作用。UPS系统是细胞中主要的蛋白质降解机制,其核心作用是通过E1激活酶、E2连接酶和E3连接酶的协调作用,将泛素分子连接到目标蛋白上,标记其进行蛋白酶体降解。E3连接酶负责识别特定的底物蛋白,并将泛素转移到蛋白质的赖氨酸残基上。这种特异性使得E3连接酶在靶向蛋白降解领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人类基因组中,已经鉴定出600多种E3连接酶,它们通过特异性识别不同的底物来调控多种细胞过程。然而,尽管E3连接酶的种类繁多,但当前用于PROTAC技术的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少数几种连接酶上,特别是cereblon(CRBN)、von Hippel–Lindau(VHL)和抑制性凋亡蛋白(IAP)等。这些E3连接酶具有较强的小分子结合能力,且其配体合成相对成熟,因而成为当前PROTAC设计的主要目标。图1.本综述涵盖的不同E3配体和主题
然而,未开发的E3连接酶仍然拥有巨大的潜力。随着越来越多的小分子E3配体被发现,研究者们正试图将PROTAC技术扩展到更多类型的E3连接酶,以覆盖更广泛的靶蛋白。文章中提到,探索新型E3连接酶配体将有助于扩展PROTAC技术的应用范围,并且通过更广泛的配体库,研究者们可以开发出更加精准和特异的蛋白质降解剂。
PROTAC技术的概念最早于2001年由Sakamoto等人提出,当时他们使用了一个与Skp1-cullin 1-F-box E3连接酶复合体相结合的磷酸肽配体,成功实现了靶标蛋白甲硫氨酸氨肽酶-2(MetAP-2)的降解。尽管这一概念证明了靶向蛋白降解的可行性,但早期的PROTACs大多是肽类分子,其穿膜性较差,代谢稳定性低,因而未能进入更广泛的应用领域。2008年,首个基于小分子的PROTAC问世,通过nutlin-3a衍生物成功劫持了MDM2 E3连接酶。这是PROTAC技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因为小分子E3配体相较于肽类分子具有更好的药物代谢性质,且合成更加简单。这一突破激发了人们对小分子E3连接酶配体的广泛兴趣。在随后的十多年中,随着越来越多的非肽类E3配体的发现,PROTAC技术逐渐成熟。尤其是针对VHL和CRBN的配体的开发,使这两种E3连接酶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基于PROTAC的蛋白降解技术不仅能够靶向“不可成药”的蛋白质,还能够通过选择不同的E3连接酶实现组织或细胞类型的特异性靶向。图2.新型CRBN结合支架的合成及其与示例性PROTAC 的结合
Cereblon(CRBN)最早因沙利度胺(thalidomide)而被人们关注。沙利度胺是一种曾经广泛用于镇静的药物,后因其致畸性被市场禁用。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研究者们发现沙利度胺及其类似物具有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的作用。其后来的研究表明,沙利度胺及其衍生物通过结合CRBN并招募其为E3连接酶发挥药理作用。这个发现揭示了IMiD类药物(Immunomodulatory imide Drugs)的潜在应用,包括来那度胺(lenalidomide)和泊马度胺(pomalidomide)。在PROTAC设计中,IMiD类配体被广泛用于劫持CRBN连接酶以实现靶标蛋白的降解。研究者们通过一系列有机合成方法对这些配体进行了结构修饰,以提高其稳定性和结合特异性。文章中详细介绍了几种关键的CRBN配体合成方法:- 核亲取代反应(SNAr):这种反应可以通过在IMiD分子上引入不同的取代基,调控其与目标蛋白和CRBN的结合亲和力。常见的取代位点包括4位和5位的氟化衍生物。
- 烷基化反应:通过烷基化修饰,研究者能够提高CRBN配体的细胞膜穿透性,并优化其与目标蛋白的相互作用。
- Mitsunobu反应:这种反应允许在分子末端引入特定的基团,使其能够更好地结合目标蛋白。
这些化学修饰极大地拓展了CRBN配体在PROTAC设计中的应用,使得PROTACs不仅能够靶向多种肿瘤相关蛋白,还能够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CRBN配体的进一步优化正在推动多种PROTAC药物进入临床开发阶段,如ARV-110和ARV-471,分别用于治疗前列腺癌和乳腺癌。
尽管CRBN和VHL是当前研究中最常见的E3连接酶,但其他E3连接酶的配体设计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详细讨论了针对其他E3连接酶的配体合成策略,包括:- 金属催化反应:如Heck反应和Sonogashira偶联反应等,允许在E3配体上引入更复杂的结构修饰,从而提高其与目标蛋白的结合亲和力。
- 氨基酸衍生化:通过使用天然或非天然氨基酸作为起始材料,研究者可以合成出具有不同功能基团的E3连接酶配体,从而实现特异性调控。
此外,文章还讨论了羧胺衍生物和羧基化合物在PROTACs设计中的应用。这些化合物的引入有助于提高配体与靶标蛋白的结合稳定性,尤其是在涉及到长链连接子的情况下,这些化学修饰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结合不同的合成路径,研究者能够灵活调整PROTAC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PROTAC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尤其是在治疗难以靶向的蛋白质方面。例如,许多肿瘤相关蛋白由于结构复杂等原因难以被触达,PROTAC技术很显然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解法。参考文献:Chem Soc Rev. 2022 May 10;51(9):3487-3534. doi: 10.1039/d2cs00148a.
点击下方“药渡“,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药渡”公众号所转载该篇文章来源于其他公众号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业相关知识,传递当前最新资讯。图片、文章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信息。微信公众号的推送规则又双叒叕改啦,如果您不点个“在看”或者没设为"星标",我们可能就消散在茫茫文海之中~点这里,千万不要错过药渡的最新消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