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周国平
介绍信息 一、首发周国平的新作品或者其部分内容; 二、摘编周国平以前作品中的文字; 三、转载媒体或其他自媒体平台上对周国平的评论; 四、周国平与网友们互动,对评论和留言予以回应; 五、报道周国平的社会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闻广角  ·  不要去!不要去!确认1人身亡 ·  22 小时前  
新闻广角  ·  致癌!致癌!致癌!春节别吃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周国平

我们之所以生活得不幸福,根本原因是......

周国平  · 公众号  ·  · 2024-03-31 20:00

正文

周老师的视频号更新啦

主题:俞敏洪谈西方哲学史讲义

欢迎大家关注留言呦~

幸福在于爱永恒


斯宾诺莎的哲学,本体论和人性理论是地基,伦理学才是正式建筑。或者说,本体论和人性理论是前厅,伦理学才是正厅。这三个部分,如果要各选一个主题词,本体论是神,人性理论是理性,伦理学是幸福。斯宾诺莎的全部哲学努力,终极目的是要寻求一种不受外在、变化、偶然因素干扰的恒久可靠的幸福,他找到的这个幸福,简言之,就是理性对神的爱,就是爱永恒。


不可贪爱无常之物



在《知性改进论》的开头部分,斯宾诺莎讲述了促使他从事哲学研究的动机,大意是:我从亲身的经验中领悟到,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东西都是虚幻无意义的,因此下决心要探究,世界上是否有一种东西,一经发现和获得之后,我就可以享受恒久至上的幸福。下这个决心,意味着必须放弃对荣誉、资财等确定利益的追求,而新的探究的结果则是不确定的,好像很不明智。但是,随着探究的深入,我越明确地看到真正的幸福在哪里,我的心就越平静了。这段话清楚地表明,他不是像笛卡尔和多数近代哲学家那样,因为对人类的知识状况感到不满,而是因为对人们的生活状态感到不满,因此走上哲学道路的。他为了寻找幸福走向哲学,在哲学中找到了自己的幸福,而在他看来,这个幸福是人人都可以也应该享受到的。

斯宾诺莎发现,人们之所以生活得不幸福,原因在于贪爱无常之物。人们把自己和变幻无常的事物捆绑在一起,这些事物本身就是脆弱的,这就像一个残疾人不能负担另一个残疾人,结果必然是可悲的。人们追逐财物、名声、感官享受等等,把一切快乐或痛苦都系于这些自己无法支配的东西上面,得到时的快乐越大,失去时的苦恼和悔恨就越强烈。因为追逐财富而备尝艰辛,得到巨大财富后却遭受祸害乃至于丧生;因为追逐浮名而取悦世人,时势一变即被世人抛弃;因为放纵肉欲而自速死亡,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人很容易沉迷于自己贪爱的某一样东西,被自己的贪爱牢牢地缠住,不再能想到别的东西,这种状态类似于疯狂。贪财的人一心只想发财,虚荣的人一心只想沽名钓誉,好色的人一心只想满足淫欲,皆不思其他,事实上都是疯狂之一种。心灵的许多病态,往往起于爱恋一个绝非能够确实享有的东西。一切负面的情绪,也都是起于爱恋本性上变幻无常的东西,因为不能确实享有而烦恼不安,因为怕被人夺走而产生疑忌,因为被夺走了而产生仇恨,因为怕失去而产生恐惧,因为失去了而产生痛苦,如此等等。

人们不但贪爱变幻无常的东西,而且常常是根据更加变幻无常的传闻去爱某个东西的。如果听说某个东西是好的,人们就会对这个东西产生一种欲求,说的人越多,欲求就越强烈。人们甚至还会单单根据传闻产生恨,在反对犹太人和基督徒的土耳其人身上,在反对土耳其人和基督徒的犹太人身上,在反对犹太人和土耳其人的基督徒身上,我们看到的就是这种情况,而实际上所有这些人对于别人的宗教是完全无知的。

佛教认为,人生痛苦的根源是不明白无常的道理,贪爱无常的事物,斯宾诺莎的观点与此十分相近。不过,与佛教不同,他没有由此走向空,而是走向神——泛神论意义上的神,不是寻求看破红尘的解脱,而是寻求融入大化的至福。他的问题是佛教式的,他的答案是道家式的。他认为,一个人爱恋某物,把它看作最好的东西,可是一旦他知道世上还有更好的东西,他的爱就会转移到这更好的东西上面。所以,摆脱小爱的最好方法不是灭绝爱的欲望,而是把爱的欲望转移到正确的对象上,建立起大爱。这个大爱,就是爱永恒。


朗读者: 高昂,网名go on,中华文化促进会语言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朗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山西广播电视台职业播音20余年,专注于纪录片解说。听到他更多声音,公众号:声境界,ID:tyreader
商务合作请联系:阿树(zhidao8782)


好课推荐





蓝袜子博士15天魅力女性私塾课






(点击上方音频,可收听)

课程购买及收听方式



方式1: 微信关注 “蓝袜子说”公众号 ——在公众号菜单栏中点“已购课程”——“魅力女性”
方式2: 在微信搜索 “ 小鹅通小程序 ” 去上课(需绑定购买时留下的手机号)
方式3: 下载 小鹅通app ,用购买手机号登录
方式 4: 扫描海报二维码,直接听课
你的需要,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