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新京报传媒研究”。文章仅供读者参考,不代表民智国际研究院立场。
一档国际新闻栏目,直播做了30期,美国大选有那么多可聊的?国际新闻如何操作才会“出圈”?今天,跟新京报传媒研究院一起,深度剖析一个案例。
国际新闻谈话直播痛点在哪
国际新闻属于硬资讯范畴,在任何新闻资讯平台,都是流量最高的垂类之一,
用户本身对靠谱的、客观的国际评论,有天然的内容需求。
然而,流量驱动下不少自媒体喜欢炒作一些激进的“概念”,具体表现为捏造事实、制造对立、渲染战争、极尽嘲讽。
在国际新闻报道中“无脑黑”“高级黑”的宣传方式,既不符合国家利益,也不符合新闻传播规律,反而会使得正确声音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而单纯的评论文章在新媒体语境下的流量集聚效应逐渐势微,短视频的形式又在与观众互动和为观众提供表达通路上略显欠缺,“直播”的形式能否成为打开流量魔盒的新思路?
2023年7月,新京报联合腾讯新闻共同推出《洞见美国》栏目,作为业内第一个全方位解读美国的新闻栏目,节目的主创团队冒险选择了双人分屏直播的形式与观众见面。
相较于短视频而言,直播为观众带来的是“参与感”与“未知感”,作为一种相对“自由”的体裁,栏目选用的主视觉包装,也是轻松愉悦的淡青色色调,整体栏目预期呈现的是一种内核严肃、包装有趣的新形式。
但想象丰满,现实骨感。对于在国际新闻类节目中尝试直播,无疑是一件风险重重的事情。
选题的政治关、专家的身份关、内容解读的导向关这“三关”,哪一个都无法绕过。
对此,腾讯新闻资深国际编辑秦浩表示,作为评论类节目,直播安全的前提是选题安全。
节目的选题环节,从主持人到主编再到邀请嘉宾,
严格执行“三审”;
在解读内容时,会提前跟嘉宾沟通各种“雷区”,避免触犯直播纪律。
哪些新闻自带流量
30期周播直播节目,对于主创团队来说,选题压力不言而喻。
在栏目中负责选题和提纲初拟的新京报视频报道部资深记者、《洞见美国》主持人蒋鹏峰,并不讳言前期准备时的慌乱局面。
“节目初期,选题会追中美关系或者与美国相关热点新闻作为背景,确定当期节目的选题。比如:2024美国大选共和党第一次总统初选辩论、基辛格访华、美日韩戴维营峰会、雷蒙多访华、APEC中美元首会晤等。但是偶尔会有一周没有特别受关注话题,就会面临选题‘难产’。”
要保持周播的频率,坐等热点显然太过被动。
蒋鹏峰提到,《美国经济为何“绑架”了世界》《俄乌冲突如何影响美国大选》《美国枪击问题为何无解》等选题,都是大家长久关注但仍然疑惑的美国社会话题,无热点可追时,这些选题同样带来了很高的关注度。
这些从国际视角切入但又和普通大众息息相关的话题,在流量上的表现有些超过了热点新闻的相关讨论,也反击了选题一定要“蹭热点”才能“出圈”的新媒体惯性思考。
2024年2月26日,《如果特朗普回归的话,会对全球政治格局带来哪些重大变化?》播出,当期看播人数达35万。这一期的内容是在美国大选初选形势仍未曾明朗的背景下,由嘉宾湖南师范大学外交研究中心主任滕建群教授针对前总统特朗普的竞选之路,做出了具有前瞻性、预见性的分析,很多观点都在后续的美国大选过程中得到了验证,直击观众的好奇心理。
除了和大选进程关系紧密的分析类选题,复旦大学贾敏博士从美国访学归来做的两期节目,通过亲身经历,将美国民间与拜登政府的对华态度一分为二,介绍了美国民众深刻认识到“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两败”的另一面,呼唤让两国人民加强交流,提升对彼此认知的机会,这种亲身体会,也在唤起观众共情方面有着非常正面的表现。
在国际新闻的传播中,内容的深度和流量,从来不是一对矛盾。
据统计,2024年以来,《洞见美国》栏目的条均看播人数,相较于2023年上涨60%以上。就资讯平台整体而言,优质的国际评论栏目稀缺,众声喧哗之下,用户渴望有内涵、有精彩表达的栏目出现。当国际新闻内容“叫好”了,流量自然“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