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作为世界第三极和亚洲季风区的重要引擎,青藏高原冰川消融的影响广泛,与我们生存的地理基础密切相关。🧊🧊
这几天,地球知识局有幸跟随“2024年冰峰大会暨青年科学探索活动”第二阶段科考任务,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徐柏青研究员、探险家温旭、极地未来理事长虎姣佼等十几位致力于冰川保护与气候变化的一线工作者及青年,探究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区生态气候环境的影响。👍
16号一早,球局的同事从西宁直飞果洛。从机场到大本营一路都是连绵壮美的雪山群,还看到了“网红”藏狐。第一天就是硬核任务,去海拔4300米的晓玛沟冰崩点徒步考察。冰崩是最激烈的冰川灾害,大块冰川突然塌落,周围山体也跟着遭殃。在现场,我们看见一片黑色冰碛碎屑,触目惊心。❗️
随后几天的天气状况都不佳,我们在中科院青藏所副研究员李生海、队长温旭的带领下,跟随科考队去阿尼玛卿山的各个气象站收集气象和水文数据。翻越海拔4300米的垭口时,近距离看到了神山玛卿冈日的身影,还拍到了壮观的唯格勒当雄冰川。 🗻
科考的最后一天,终于迎来了久违的蓝天。首席科学家徐柏青研究员立即规划了9架次的飞行任务,在海拔6200米的高度钻取深层冰芯,以及5750米高度的地方钻取浅层冰芯。
最艰巨的6200米钻探先遣任务,由两名藏族先锋队员乘直升机完成。降落山顶后,他们修建停机坪,搬运第一批设备和物资。直升机随后返回大本营,陆续将其他四名科考队员、生活和科研物资运抵山顶。强烈的紫外线、呼啸的狂风、零下十几度的低温、六千多米的海拔都让钻探工作进展艰难。但六位科考队员仍然成功钻取深层冰芯,到了晚上还顶着夜间零下几十度的低温在峰顶营地过夜,第二天顺利下山。 🥶🥶
另一边是5750米高度的科考项目。徐柏青研究员亲自率队,携带浅层冰芯手动钻具乘坐直升机出发。经过连续四小时不间断地的钻探工作后,成功钻取近4米的浅层冰芯和近2米的雪坑梯度样本。
历经一周的奋战,科考队带着冰芯和数据满载而归。这次任务不仅是对科学精神的体现和气候数据的更新,也深化了对黄河源的认识,为母亲河沿岸多了一重保护。
感谢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天津市极致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极地未来)的精心组织,下次青年科学探索活动,我们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