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山浮生
来跟我一起打开脑洞,认识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北山浮生

如何在科技制高点竞争中获胜?这本书泄露了天机!

北山浮生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1-06-02 09: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中美博弈,谁能在科技制高点竞争中获胜?
看了《美国创新简史》,也许你就会获得答案。

2021年5月28日,在两院院士大会暨科协全国代表大会上,XXX(敏感词)发表了一番十分重要的讲话。该会议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共商推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大计的一次盛会。
上述讲话,基本可以看做是我国科技创新战略的简要展示。其中包含五部分内容:
1、回顾历史: 回顾了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
2、总结成就: 总结了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新的历史性成就;
3、分析趋势: 分析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演化趋势;
4、明确任务: 明确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重点任务;
5、提出希望: 对更好发挥两院院士和中国科协作用提出殷切希望。
该讲话充分强调了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暗流涌动。 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们必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理解了这番话,就知道科技创新战略对于我国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也不过分。有时间的话,我打算写点文章对上述讲话进行一番解读,因为这番讲话是在太重要了。
本文重点不是对该讲话进行解读,而是介绍我最近拿到的中信出版社的新书《美国创新简史》, 因为我发现这本书的结构和内容,居然和上述重要讲话内容异曲同工。
这本书的英文名是“How breakthrough science can revive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American Dream”,直译过来就是“科学的重大突破如何重启经济增长和美国梦”?作者自序的标题是“写给每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人”。
说实话,我非常想把我对上述讲话的解读文章,也起个同样的标题。
这本书的两名作者都大有来头,乔纳森·格鲁伯(Jonathan Gruber),MIT福特经济学教授,也是美国健康经济学家协会前主席。他是奥巴马医疗改革的策划师,以及《医疗改革法案》的起草人。另一位是西蒙·约翰逊(Simon Johnson),MIT库尔茨创业学教授,也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他是《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著名出版物的撰稿人,也是被广泛引用的经济博客“基线情景”的创始人。
特邀书评人也是大名鼎鼎,其中包括了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让·梯若尔、美国财政部前副部长罗杰·奥特曼,美国国家科学院科技经济政策委员会委员艾伦·杜勒伯格、奥巴马政府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艾伦·B·克鲁格。
这本书的核心目的,可以看作学术权威和政商智囊写给美国政府高层的“进言表”,书中提出一系列策略建议,希望能重振美国科技创新。
所以,这本书的内容完全可以跟上述讲话对照着看,我从中惊奇地发现, 两国的决策层对于科技创新的实质理解,居然有如此之多的相通之处。
与上述讲话类似,这本书的内容同样可以分成五部分:
1、回顾历史:美国如何从二战前科技落后的状态一路高歌猛进,变成世界科技中心和创新高地;
2、总结成就:美国科技创新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积累了哪些成功经验;
3、分析趋势: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美国的科技创新趋势发生了哪些改变,造成了哪些负面结果;
4、明确任务:为实现美国科技创新的重新繁荣,需要完成的重点任务;
5、提出希望:对更好地发挥美国联邦和各级政府在科技创新的作用提出殷切希望。
其中前三部分内容涉及到大量美国科技战略的发展历史,没看过这本书也没关系,可以在本公众号(北山浮生)系列文章《美国高科技神话》中了解个大概。需要说明的是,《美国高科技神话》是笔者在看这本书之前写作,因此部分内容有些出入,重点有所不同。
如果说有什么差别,该书对于美国政府在科技创新发挥的作用披露了更多细节。毕竟,该书作者是接近美国政治决策层的人士,掌握更多史料。
由于对史实部分我已经基本了解得大差不差,真正让我感兴趣的是4、5两部分内容。作者到底给美国政府提什么建议,来应对其他国家(主要指中国)在争夺科技制高点的挑战呢?
在我们听到的主流舆论中,美国科技创新搞得好,常被归因为美国的私企研发活力强。然而本文作者在提出具体政策建议之前,花了整整一章的篇幅,猛烈吐槽私企研发的局限性,看来是对此积怨甚深,希望得到“拨乱反正”效果。
作者将私企研发形成惊人创新成就称之为“神话”,依靠私企来引领创新驱动存在一些真理因素,但是又忽略了许多现实要素,存在严重的局限性。
书中举了个例子:美国无线广播公司研发了液晶显示屏(LCD),但是与其主要利润来源阴极射线管(CRT)电视冲突,它在后者上进行了大量专利布局,拥有成熟的产品线。日本夏普公司了解到这一技术后,如获至宝,打算与美国无线广播公司合作开发这项技术。后者拒绝了这项提议,并且将这项技术以300万美元卖给了夏普。相对于这项技术的潜在价值,这可就是卖了个白菜梆子的钱。
我们都知道夏普后来成为液晶显示的王者,带动一批日本企业成长起来横扫CRT显示器。把无线广播公司打了个稀里哗啦。但这还不是这个悲惨故事的全部,后面还有更惨的。
夏普的液晶屏最初采用无源矩阵技术,反应很慢,对于快速变化的图像来说并不适用。美国西屋公司开发了一种有源矩阵处理系统,可以显示快速变化的图像。西屋公司干了与无线广播公司类似的事情,对这项新技术不感兴趣,不愿意提供资助。项目负责人布罗迪只好出来创业,好不容易拿到3M公司一小笔投资,艰难发展。然而此时夏普液晶已经规模很大了,投资人认为布罗迪的公司无法与已经规模化的夏普抗衡,拒绝投资。虽然美国发明了液晶显示的主要技术,但是在液晶显示产业输了个精光。
这不就是 已故哈佛经济学教授克里斯坦森所说的“创新者窘境”么!所谓创新乏力,从来不是技术上的困难,而是利益分配的问题。
克里斯坦森教授在2014年6月《哈佛商业评论》还写了一篇更犀利的文章:《 资本主义的窘境》(The Capitalist’s Dilemma),对美国创新乏力的现实进行了无情抨击,直指资本主义的核心困境:
公司为什么青睐削减职位的效率提升型创新,却对能带来工作机会的市场创造型创新敬而远之?答案是一个未经验证的经济假设:资本使用效率是判断公司表现的惟一标准。这种假设根深蒂固,几乎已成为信条,它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和管理者对市场机遇的判断。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资本主义的窘境”。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这篇文章找来看看,绝对能极大颠覆主流经济学家带给大家的教条性认知。
本文作者也从他观察的角度,总结了私企研发的局限性:
1、一项技术越基础,开创性越强,潜在溢出价值越大,私企反而不愿意投入,因为他的竞争对手也会从中受益。
私企不关心一项科技进步是否有利于社会,它更希望不让其竞争对手受益。著名的例子是施乐公司研发了微机操作系统和图形用户界面,很快被微软和苹果模仿,创造了巨额财富,但是施乐从这项技术中仅获利200万美元,在八十年代放弃了计算机科学的研究。
2、私企在尝试发明失败或产生副作用时,不会告诉他人细节,导致重复努力或放弃实际有成效的努力。特别是药物研发上尤为严重。
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三洋和美国默克公司都在研究治疗冠心病的药物。三洋首先发明了药物A,默克接着发明了药物B,A和B都属于他汀类,但存在一定差别。三洋在进行大剂量实验时,发现狗出现了肠胃道病变,解释为药物A可能致癌。默克公司听到了这风声但是无法得知细节,三洋公司也拒绝透露,因此只好无限期停止药物B的研发。直到多年后,给无法治疗的高危患者使用了药物B获得成功,才重启对药物B的研发。
3、私企对开发周期较长的技术产品的投入不足,因此对 基础研究兴趣不大,而是更擅长产品开发。
这条很容易理解,如果哪个上市公司把大量收入都拿来投资长期基础研究了,导致利润表很难看,股价分分钟跌到你怀疑人生。
4、重大技术进步往往需要大量资金和长期融资,这是商业化的风险投资难以实现的,导致越是重大技术越难以跨越死亡谷。
针对上述弊端,作者提出哪些发自肺腑的建议呢?
最核心的建议就是制定产业政策,加大政府的公共投资。
产业政策遭到了中国的一部分经济学家强力批判,却成为靠近美国决策层的本书作者作为最核心的政策建议。作者用整整一章阐述了这个观点。
在二战之后的几十年里,是政府提供的公共研究经费带来了科学突破,改变了社会面貌,同时推动了美国的经济增长 。基于历史经验可知,通过扩大公共资助的科学规模可以重启美国经济增长引擎。作者认为,扩大科学投资,不仅能够为科学家创造就业,也可以为广大的美国人创造就业,从而减轻美国日益加剧的贫富差距。
其次的建议是通过调整公共投资的流向,来缩小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这样放在主流经济学家口中,妥妥地“扭曲市场配置造成低效浪费”的罪名没跑了。
作者认为,美国的创新日益向少数地区集中,造成了一部分沿海超级明星城市,但是大部分地区日趋衰落。因此作者建议公共投资向基础条件不错的中等城市倾斜。
我从中看到了中国的XXXXXXXX(可能涉及敏感词)的影子……
但是如果这些城市投资增加了,有人炒房怎么办?房价炒上去人才留不住怎么办?这在中国造成了严重问题。北京本打算让某市建设成科技创新高地,结果该市下面变着花样炒房上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搞出了房产证券化的奇葩。结果该市主要领导从上到下被大换血……
这种问题中国都搞不定,在美国打算怎么搞?
作者支了一个大招: 土地公有化,房住不炒!
政府预先把创新中心周围的地都给买下来,然后只租不售!
光这一招还不够,还要配套建设基础设施,高质量学校,用独立的决策委员会来对付根深蒂固的各种利益矛盾……
等等,这不是千年大计的核心计划吗?中国还在这试点呢,作者这俩老兄打算在美国全面铺开?这是要打算尝尝资产阶级ZZ的铁拳么……
话说回来,中国能够进行这样的长期规划,美国政府的定力和执行力么能跟上?“中国行所以我也行”系列又要出续集?
当然了,作者建议美国向中国学习科技创新政策,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科技创新就比美国强,实际上中国有更多需要向美国效仿的地方。我在( 美国高科技神话(3):人人皆知硅谷,硅谷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中写到,硅谷的成功是军事、政治、产业、学术、科研、应用、金融、文化八位一体的成果,这种社会化大协作玩创新,中国在这方面还差得很远。
如何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不是简单地通过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二分法,或者计划市场二分法能简单说清楚的,而是需要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的密切配合,因此千万不能被某些经济学家的教条所束缚,还是需要理论结合实际,实践中出真知。
《美国创新简史》来自接近美国决策层的学者,提供了很多中肯的真知灼见,给了中国科研政策的决策层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发。普通人也值得好好看看,也许这本书的内容就会在若干年后,指导你买什么股票,选择从事什么职业,规划子女教育,甚至在哪里买房。
话就只能说到这儿,更多就看你自己理解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