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认真想
我们是一家致力于普及批判性思维与通识教育的公司。北京认真想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信用代码:91110105MA00CCN1XA)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认真想

语言和定义:总结

认真想  · 公众号  · 教育  · 2021-04-25 18:49

正文

《逻辑学导论》的第三章的内容比较多,练习题也很多。等大家有空的时候,我们一起在微信群里完成一些练习题。这个章节的知识点很重要,它是后续很多内容的基础。

本章的结构:

3.语言和定义
3.1.语言功能
3.2.情感语言、中性语言和论争
3.3.论争和含混性
3.4.定义及其用途
3.5.定义的结构:外延和内涵
3.6.属加种差定义
3.7.概要

1.语言有哪些功能?在逻辑学中,我们最关心其中的什么功能?

书上将语言分为了5种功能,1.信息性语言;2.表达性语言;3.指令性语言;4.礼节性语言;5.述行语言。
我们也是根据功能来对语言进行分类,但不是分为这5种,而是根据塞尔的研究,分为下面这5种:
·判断句:判断句的作用就是向句子的听者承诺句子内容为真。比如,“昨天晚上,办公室的大门一直没关。”或“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齐国”。
·指令句:指令句的作用是试图让句子的听者按句子内容去做事。比如,“你去把门关上!”或“麻烦让一下路。”几乎所有疑问句也是指令句,因为疑问句要求句子的听者回答问题。回答问题也算是“做事”。
·承诺句:承诺句的作用是希望句子的听者相信句子内容会被说出句子的人以行动来实现。比如,“如果你不把门关上,我就打你一顿”或“我稍后就会去把门关上,不然你可以打我一顿”。“我一定会按时还钱的。”
·表情句:表情句的作用就是表达说出句子的人的情感和态度。比如“我很抱歉”、“我很开心”、“我很难过”、“这东西真好吃”、“这里真美啊”、“这感觉真爽啊”等。
·宣告句:宣告句的作用是改变世界的状态。这听起来很神奇,人类说出的句子怎么能改变世界的状态呢?其实不难。比如,“我宣布你们结为夫妻”,“我辞职不干了”、“你被开除了”、“我国向你国宣战”、“我们分手吧”等等。这些句子一旦被合适的人说出来,就改变了世界的状态。这个世界顿时就多出一对夫妇,多了一些离职员工,多了一些战争以及多了一些失恋的伤心人。
“判断句”对应着“信息性语言”,就是断言某个命题为真。
“指令句”对应着“指令性语言”,就是要求或请求对方做出某种行为。
“表情句”对应着“表达性语言”,主要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和态度。
“宣告句”对应着“述行语言”,就是通过说出某句话来完成某个任务。
塞尔这里有个“承诺句”,这是《逻辑学导论》里没有的。这种功能和“指令句”恰好相反。指令句要求别人做某件事。“承诺句”是向别人担保自己会做某件事,差不多就是自己向自己要求做某件事。
《逻辑学导论》里还有个礼节性语言。但因为礼节性语言通常就是表达尊敬、友好等态度,所以也可以看作是表情句,可以不单独分类。
在这5种功能中,逻辑学最关心的是判断句,也就是信息性语言。
毕竟,逻辑学最关心的是论证。而论证是由命题组成的,命题就是可以被判断为真或为假的句子。
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仅仅说判断句。人们可能用同一句话表达多种多样的意思。例如:
“我爱你”这简单的一句话,可能表达了我对你的爱意,又承诺自己会照顾你一生,还判断了自己与你的关系,同时又希望你给出回应。在合适的情况下,它也能改变世界的状态,让这个世界多了一对恋人。所以,这短短的三个字可能同时是表情句、承诺句、判断句、指令句和宣告句。
但如果“我爱你”要被看做一个命题,而这个命题要形成一个论证,那么我们通常就只关心“我爱你”这个语句中的命题成分。而这句话蕴含的感情、做出的承诺、表达的指令或者宣告,先都暂且忽略。

2.当人与人之间产生分歧,有了论争时,带有情感的语言和中性的语言,分别会起到什么作用?

人与人之间有可能就某个事实产生分歧。比如,小明认为小红曾经杀过人,小强认为小红没有杀过人。小明和小强可能就小红究竟有没有杀过人,展开激烈的论争。
但在很多时候,人们之间的分歧并不仅仅是甲认为发生过A事,乙认为没有发生过A事。更多情况下,是甲和乙都承认,的确发生过A事,只是两人对A事的情感和态度完全不同。
比如,小明和小强可能都认为,小红曾经杀过人。但小明认为,小红是罪大恶极的杀人凶手。小强则认为,小红是替天行道的正义使者。
那么,小红究竟是罪大恶极的杀人凶手,还是替天行道的正义使者呢?
假设,小红杀死的人名为张三。张三是一个欺男霸女的恶人,但张三对自己的家人很好。假定小明就是张三的家人,而小强则是张三曾经害死过的人的家人。
此时,就不难理解,为何小明和小强对于小红的评价截然相反了。
在逻辑学当中,我们要提防那些带有情感色彩的语言。“罪大恶极”、“替天行道”、“杀人凶手”和“正义使者”都属于带有情感色彩的语言。“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则是相对中性的词汇。
带有情感色彩的语言,会蒙蔽我们的判断,让我们难以区分事实和对事实的情感态度。比如,当甲向乙传递一些信息时,有人会说甲是“好为人师”、“多管闲事”,有人则说甲是“传道授业”、“乐于助人”。那么甲究竟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呢?如果不注意区分带有情感的语言和中性的语言,那我们可能就区分不了事实类的命题和价值类的命题
中性的词汇则能帮助我们区分事实和对事实的情感态度。比如,中性的事实是,这本《逻辑学导论》的中译本有700多页。而“这本《逻辑学导论》的内容十分丰富”和“这本《逻辑学导论》里头废话连篇”则是对这同一个事实的不同情感态度。
在日常沟通中,一多半的语言都不是中性的,而是带有积极或消极的情感色彩。如书中所说,如果是在写诗,写一些文学作品,那带有情感色彩的语言是好事。但如果是在更认真的场景中,那么中性的词汇更能帮助我们认识真相。

3.当出现分歧和论证时,如何区分实质的论争和言辞的论争,以及看起来像是言辞之争的实质论争?

我们来看一下《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一歌的歌词。
老张开车去东北
撞了
肇事司机耍流氓
跑了
多亏一个东北人
送到医院缝五针
好了
老张请他吃顿饭
喝得少了他不干
他说
俺们那嘎都是东北人
俺们那嘎盛产高丽参
俺们那嘎猪肉炖粉条
俺们那嘎都是活雷锋
俺们那嘎没有这种人
撞了车哪能不救人
俺们那嘎山上有针蘑
那个人他不是东北人
翠花 上酸菜
在这个歌词中,我们能发现,出现了一位肇事逃逸的司机,还出现了一位帮助伤者老张去医院就医的东北人。我们暂且将这位东北人称作甲,然后将肇事逃逸的司机称作乙。
在歌词中,我们发现,甲判断乙不是东北人。
现在,假设肇事司机被警察抓获了。通过身份证等相关信息,我们发现,肇事司机户籍沈阳,从小也在沈阳长大。
再假设,甲从警察同志那里得知了肇事司机的户籍信息。请问,甲是否还是会判断乙不是东北人呢?
从歌词中,我们可以推测,即便乙的户籍是沈阳,甲也很有可能认为乙不是东北人。但是,警察同志却认为,乙就是东北人。
现在,我们问,甲和警察同志,这两人之间的分歧,是实质的分歧,还是言辞的分歧呢?
甲和警察同志对于事实的认定,并没有什么分歧。双方都认为乙曾经肇事逃逸,双方也都认为乙的户籍在沈阳。双方之所以产生了分歧,主要是因为言辞上的不一致。
甲认为,一个肇事逃逸者不能称作东北人,即便其户籍所属地是东北。而警察同志则认为,只要户籍所在地是东北,那就算作东北人。而一个东北人是否做出了违法犯罪行为,不影响此人作为东北人的身份。
这就是实质的分歧和言辞的分歧之间的区别。
言辞的分歧,通常可以通过引入新的词汇来得到解决。
比如,我们可以将“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这个意义上的东北人,称作东北人1。而将“户籍位于东北三省的人就算是东北人”这个意义上的东北人,称作东北人2。
如此一来,甲和警察同志就没有任何分歧了。两人都认为,乙是东北人2,但乙不是东北人1。
如果引入新的词汇并不能解决分歧,那么这种分歧很可能就是实质上的分歧。
书上讨论了“色情作品”的例子。我们讨论一个新的真实的例子。
我妈是一个佛教徒,学佛很多年了。而我则是一个科学主义者,并不相信任何宗教。
我曾提到,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而我妈则说,佛教不是宗教。
表面上看来,我和我妈的分歧,似乎只是对“宗教”一词的用法不同。但是,引入“宗教1”和“宗教2”甚至“宗教3”等新词汇,并不能彻底解决我和我妈之间的分歧。
比如,我妈会说,佛教是一门学问,一种教育理念,一种哲学思想,一种生活方式,佛教不是一种宗教。但我可以认可佛教作为一种复杂的信念体系和行为体系的同时,也是一种有组织的宗教。
这背后的原因是因为,除了对于“宗教”一词的用法不同之外,我妈还认为“佛教”是一种好的东西,是一种应该用褒义词形容的东西,是一种值得践行的理念或生活方式。而我则更倾向于认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如果可能的话,最好不要加入任何宗教。
所以,许多言辞的分歧,背后都有着实质的分歧。正是因为甲和乙之间存在实质的分歧,所以导致了甲选用一些偏积极和褒义的言辞,而乙选择一些偏消极和贬义的言辞。而丙可能因为处于漠不关心的立场,而选择中性的言辞。

4.根据定义的不同用途或功能,我们可以区分出哪些不同类型的定义?

书上按照定义的功能,分出了下面这5种类型的定义:
1.规定定义:规定定义其实就是起名字。刚刚我们引入“东北人1”和“东北人2”就是在进行规定定义。比如,我们规定DNA是脱氧核糖核酸,NBA是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盟。“黑洞”是引力大到连光都无法逃逸的天体。“张学友”就是一个人的名字。规定定义无所谓真假,只是方便大家称呼某个对象,而引入一个相对简短的代号。
2.词典定义:词典定义主要是为了帮助语言的初学者知道某个新词汇该怎么使用。通常是编写词典的人记录人们对某个词的用法。当然,用法会出现变化。最初,“空穴来风”是指“事出有因”的意思,后来用法变得恰好相反,变成了“无中生有”的意思。一个好的词典定义,通常会记录当下大多数人对于某个词的用法。如果做不到这点,那就不算是好的词典定义。
3.精确定义:在许多技术领域,我们需要精确的定义。比如,法律条文中对于“正当防卫”或“经济避险”等行为要有精确的定义。在搭乘公交车时,对于“免票儿童”也要有个精确定义,毕竟“儿童”这个词的词典定义是不精确的。不难看出,在科学、工程学领域,我们更需要精确定义。不同人使用的“千克”、“秒”、“米”、“焦耳”等单位时,必须严格一致。
4.理论定义:通常,一个词的定义和涉及与这个词有关系的其他的词的定义。而当这些有关系的词汇总在一起,就形成了理论。天文学理论、刑法理论、伦理学理论、化学理论、医学理论等理论中,对于许多重要的词都做出了定义。所以,当我们问“生命体”的定义是什么?这不单是在追问一个词的词典定义,而是在追问一种关于生命体的理论。同理,我们都知道“权利”这个词是审美意思,但关于“权利”的系统的理论定义,却可能引起很多人的争议。有人会说,你有X这种权利。而有人则会说,你没有X这种权利。究竟有没有?这很难说清楚。
5.说服定义:说服定义的目标并不是告诉别人某个语词的用法,而是说服别人某个语词就是这个用法。比如,把“佛教”定义成“一种值得你加入的宗教”,这显然就是说服定义。
《魔鬼辞典》可以看作一种幽默感十足的说服定义。
屈辱(abasement),名詞。 面對權力與財富時所表現出的合宜的慣性心理狀態。此情特別容易發生於員工與雇主之間。 
無頭無腦的(acephalous),形容詞。 十字軍東征的戰士在敵軍以撒拉遜彎刀輕巧無痕跡地劃過他脖子的數個小時之後隨手撥弄自己的頭髮時,才察覺到的異樣狀態。
 成就(achivement),名詞。 努力的終點與厭倦的開始。 
諺語(adage),名詞。 專供無主見的人使用的智慧公式。 
讚賞(admiration),名詞。 委婉承認他人與我們之間的相似之處的方式。 
道歉(apologize),不及物動詞。 為了明日的冒犯而打的預防針。 
掌聲(applause),名詞。 陳腔濫詞般的回音。
笨拙(artlessness),名詞。 女性透過長期的練習與研究所呈現出來的迷人特質,專門用來對付心儀的男性,後者往往將此天真爛漫的個性與孩童相比。

5.如何为语词或概念给出结构化的定义?

语词就像是数学里的集合,集合有元素和定义式,语词则有外延和内涵。偶数的外延就是-2、0、2、4、6等数字,而偶数的内涵就是“能被2整除”。根据集合的定义式,我们能知道集合内的所有元素都有什么特征,而且还能明确哪些元素属于这个集合,哪些元素不属于这个集合。同理,根据语词的内涵,我们能找到这个语词的外延。
所以,外延是指符号所指的对象,而内涵则是一种寻找出那些对象的方法。
定义符号,也就是让人们知道那些符号指代什么对象。
显然,我无法用食指指着这个世界上现存的所有人,来告诉别人“人”这个符号指代什么对象。所以,我们会借助相对抽象的内涵,来概括外延的特征,从而帮助人们知道符号所指的对象。
比如,“智能手机”这个语词,这个汉语符号,它的外延就是形形色色的智能手机。那我们怎么给“智能手机”下一个定义呢?
我们可以遵循这样一个定义公式:被定义项+系词+定义项
按照这个公式:智能手机是具有操作系统、可以通过安装新软件来扩展功能的手机。
其中,系词“是”也可以替换为冒号“:”。不过大多数人更习惯用“是”来连接定义项和被定义项。
“智能手机”则是被定义项,它是一个相对简短和不熟悉的语词。
“具有操作系统、可以通过安装新软件来扩展功能的手机”是定义项,这是一些更详细的语词。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能发现,那些形形色色的智能手机,它们的内涵就是“具有操作系统、可以通过安装新软件来扩展功能”。
而正是凭借这个内涵,我们可以找出智能手机的外延。特别是,帮助我们区分智能手机和非智能手机的外延。

6.如何应用最常用的属加种差定义方法?

下面引用一段《“论证格式”使用手册的扩展资料:澄清思想与判断》里的文字。
属加种差定义法:
这种定义方法已经流传了数千年的时间,自亚里士多德之前就有人使用这种方法。它类似大圈中套小圈。比如,三角形是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三角形的属是封闭图形,这就说明三角形属于封闭图形的范畴,它是诸多“封闭图形”中的一种,三角形的种差就是“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这个定义说明,别的封闭图形不具备这种特征,这种特征是三角形和别的封闭图形之间的差异。
同理,我们还可以将智能手机定义为能通过安装新程序来拓展新功能的手机。智能手机的属是手机,而它与别的手机不同,它能通过安装新程序来拓展新功能。“人是理性的动物”是亚里士多德给人下的经典定义。人的属是动物,但人有别的动物都没有的特征,也就是理性,这就是人这个物种所独有的种差。
在使用属加种差定义法时,切记要不能定义得过宽或过窄。比如,有人将鸟定义为会飞的动物。但像鸵鸟、企鹅等动物都是鸟,但它们却不会飞。而像蝙蝠、蜻蜓等动物都会飞,却不是鸟。而如果将鸟定义为双足卵生恒温脊椎动物,那就比较合适。因为所有的双足卵生恒温脊椎动物都是鸟,而所有的鸟也都是双足卵生恒温的脊椎动物。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当我们使用属加种差定义时,“种差”必须是那个东西的本质。所谓“本质”就是使得一个东西是这个东西的关键。人是理性动物,那么理性就是人的核心。有理性者就是人,无理性者就不是人。而如果将人定义为“双足行走的无毛动物”,哪怕所有的人都有这个特征,而所有具备这个特征的动物都是人类,这也不是一个好的定义。因为“双足行走且无毛”并不是人的本质,把鸡的毛都拔光,鸡也不会变成人,而如果让一个鸡拥有理性,拥有像人一样的认知能力,那我们的确需要考虑是不是要赋予这只鸡类似人的地位。
所以,给语词下一个属加种差定义并不难。我们只要考虑两个问题。1.要定义的那个东西,它属于哪个大圈?2.要定义的那个东西,它和那个大圈中的其他东西,有何关键的区别? 
《逻辑学导论》这本教材里,并没有重点讲“操作性定义”。但在我看来,操作性定义比属加种差定义更重要。虽然后者更泛用。因篇幅的限制,这里不再讨论操作性定义。

最后再说几句

这个章节的内容很长,不同小节之间,看似关联性不强。实际上,这个章节的内容却是后面许多章节的基础。
首先,语言不只是传递信息、判断真假的功能。所以,逻辑学关注的语言,只是语言的一小部分功能。还有大部分功能,这是逻辑学所忽视的。
那么,我们就要去思考,在我们用语言来传递思想和感情,发出指令和许下承诺时,逻辑学能做到什么?不能做到什么?
而且,当我们在判断命题是真是假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表达那个命题的语句的影响。语句会带有情感色彩,会在描述一个东西的同时还对这个东西做出了好坏评价。
同一个语句,可能同时表达多个命题。
正如《“论证格式”使用手册的扩展资料:澄清思想与判断》里提到的例子,“真男人从不流眼泪”这个语句,它可以同时表达事实类命题、价值类命题、语义类命题和政策类命题。
而不同的命题,其真值条件不一样,所以要判断它们为真或为假,我们要采取的方法也不一样。
最后,不管是这四种类型中的哪一种命题。这个命题的真值条件,都离不开组成这个命题的概念的精确含义。“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个命题是真是假?那我们首先要定义“天鹅”,还要定义“白色”,这样才能知道这个命题整体上是真是假。特别是在面对复杂的命题时,要先定义组成这个命题的概念。
这就需要用到概念定义的技术。这里提到的属加种差的定义方式,是适用面最广的定义方式,所以是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