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美术学院
微国美,微距离,欢迎订阅中国美术学院官方微信。微观国美,私享平台,以小见大,汇聚思想,将学术家族的艺术笔记,近距离地推送到您的掌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汉大学学生会  ·  金秋辩论|复赛一轮预告·武汉大学第三十六届珞 ... ·  4 天前  
北师艺家人  ·  欢迎报考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25年 ... ·  4 天前  
北师艺家人  ·  欢迎报考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25年 ... ·  4 天前  
复旦管院职业发展中心CDO  ·  校园招聘|中国外贸信托2025届校园招聘正式启动 ·  6 天前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快来围观!“感恩中国近现代科学家奖助学金”候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美术学院

西湖论艺|第二十七讲:孟京辉给杭州准备了三部戏 只带了一个演员

中国美术学院  · 公众号  · 大学校园  · 2017-04-08 22:46

正文


没排过独角戏的导演+没演过独角戏的演员


4月7日晚,中国美术学院2号楼小剧场内,座无虚席。1000多张面孔焦急等待着。这是由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的「西湖论艺」第二十七讲:独角戏的N+1种可能——一场关于戏剧的分享会。



参与分享的是两个在话剧界响当当的名字:黄湘丽的「头号粉丝」孟京辉,以及孟京辉的「缪斯女神」黄湘丽


许多人对于孟京辉的印象,可能是始于《恋爱的犀牛》。1999年的夏天,《恋爱的犀牛》在北京掀起了小剧场戏剧的狂潮,并被称为「年轻一代的爱情圣经」——犀牛饲养员马路爱上了冷心肠的明明,为了她作了一个人能所作的一切。「你永远不知道,你是我渴望已久的晴天,你是我猝不及防的暴雨;你永远不知道,你是我赖以呼吸的空气,你是我难以忍受的饥饿。」一旦回想起那些台词,可能就连带着许多人汹涌的青春。


孟京辉分享戏剧

 

孟京辉,1964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是当前亚洲剧坛最具影响力的著名实验戏剧导演,现为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代表作品有《思凡》《恋爱的犀牛》《臭虫》《琥珀》《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等等。


毫无疑问,在这次西湖论艺中,最受瞩目的还是黄湘丽的独角戏女人三部曲——《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你好,忧愁》与《九又二分之一爱情》。而这位在舞台上使出浑身解数,hold住全场,并且能够在不同性格角色间切换的短发女孩,今天也来到了论艺的现场。


孟京辉导演与黄湘丽一出场,观众们像是遇到了阔别的老友,不乏轻呼「终于见到本尊了!」


孟导开门见山,从李叔同的爱美剧时期,到九十年代的实验戏剧,用最简短的方式讲述了戏剧的发展历史,又在播放作品短篇的同时,介绍了孟京辉式的话剧特色。


1000多座位的小剧场座无虚席


「第一次想到要排一出独角戏,是在2013年的夏天。」黄湘丽用一把清丽的嗓子讲起回忆里的故事:整组演员陆续散了,有两个月左右的空闲时间。孟导看我一直闲着,忽然问我,想不想自己排一部戏?没有剧本,导演就丢给我一本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于是,一个没有排过独角戏的导演,和一个没有演过独角戏的演员,再加一个编剧,三个人每人捧着一本小说,遇到喜欢的段落就画出来,在舞台上绕。



灵感,来自少有人走的路


「我们不知道戏会成什么样,但是我们很明白,一定要排出一个不一样的独角戏。」孟京辉说,排了几次,还是感觉味道太传统。「我寻思着,如果从作曲开始,能不能走通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黄湘丽开始尝试创作,用10多首原创歌曲,最终找到了角色的入口。2013年10月10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北京蜂巢剧场首演。舞台上的黄湘丽,流畅地切换着自己的十几种人格,细腻地演绎了一个女人的一生。因为这部戏,她的才华熠熠生辉,成为备受关注的剧坛明星。


话剧演员黄湘丽


 

在冒险的路上,越走越远


闯过冒险的创作之后,他们并没有满足于当下的成功。


这个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年轻演员,和他的学长孟京辉一起,仿佛找到了一把钥匙,继续开启独角戏的魔法门。


2015年底,黄湘丽又推出了以萨冈同名小说改编的《你好,忧愁》,讲述青春期的叛逆故事。她一人分饰五角,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自由切换,献上了极具张力的舞台表现。


在来杭州前一周,黄湘丽刚刚结束了在北京的《九又二分之一》首演。16个夜晚,每场演出都不一样。「导演每天都会提出一些新的改动,有一次开演前半小时,导演忽然说要加三段台词。」黄湘丽说。


大屏幕放起了黄湘丽的话剧


进入孟京辉工作室的第九个年头,黄湘丽每年有300多天站在舞台上,累计演出超过2000场。《九又二分之一爱情》是她的第三个独角戏,在充满悸动和绝望的陌生女人、天使加魔鬼的忧愁少女之后,被誉为「独角戏女王」的黄湘丽再次不负众望,大胆塑造了一个超现实主义的故事。


如今,黄湘丽的独角戏已经成为了孟京辉工作室的一块「金字招牌」。只要她站在舞台上,台下所有的目光都会随着追光一样,注视着她的一举一动。她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的表演,她有时清亮有时嘶哑的歌唱,她灵动舒展而全力爆发的肢体,她诠释的一个个个性鲜明的角色,无不令观众惊叹赞赏,心潮澎湃。


 

杭州的观众,让人有恋爱的感觉


对于在座的铁杆老粉们来说,论坛现场最期待的当然是与孟导和丽丽之间的交流环节,不少观众都趁此机会向孟导提出了对话剧作品的疑问。


「杭州的观众热情,爱交流。」在孟京辉看来,有些地方的观众可能稍微有点「冷淡」风,不爱表达,但是杭州的观众比较狂热,让人有一种彼此在恋爱的感觉,「还不是单相思。」


现场互动环节里,大家热烈交流


 「我大一开始就希望能在杭州看到导演的戏,直到去年终于实现了。今年,我毕业两年了。」现场一位观众的提问,引得大家大笑。


在问及剧作中笑料的作用时,孟导如是说:「仅仅笑点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笑点之后的东西;戏剧需要有发展的逻辑,笑是让观众做出身体反应的陷阱。」而对于观众提出对《两只狗的生活意见》中互动环节的存疑,孟导也坦然地批评了当时的演员表演状态,「下次你再看到他们这么干,就可以用臭鸡蛋丢他们。」


观众频频被「逗乐」


在与观众的对话中,更有深层次的讨论。孟导指出,表达在艺术创作中非常重要,形式感远远大于内容本身。「我是形式主义,所以更多的是从形式出发,然后从形式走向内容,再从内容跳脱出来回到形式。」并就戏剧的三个层面,与观众进行交流。


在谈及悲喜剧时,孟导认为「悲剧是有价值的,喜剧是笑而直止的;而在现代社会恰恰会用喜剧去面对悲剧,用悲剧去面对喜剧——我其实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们希望从悲剧中得到力量。」


作为一位先锋戏剧导演,孟京辉认为年青一代的戏剧导演,可以借助的工具是多样的,需要收敛起功利心,能够在更多的实验中认识自己。「因为你失众了,所以也向前一步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一直探索到今天,孟老师依然拿年少时候的热情准备着每一场演出,无疑,话剧依然是有门槛的,这个时代或许并没有给话剧一个柔软的温床,但要达到小众影响、大众关注的目的并不矛盾。「我们先用前卫的实验来,吓唬大家,喊出 I AM HERE,再掏出真诚,拿出职业的敬畏。所以实验是一个伟大的词:它是温床,也是挡箭牌;实验既是路本身,也是理想。」


话剧作为小众的艺术,有着其独有的文化内涵以及宣传能力,在作为传媒手段的同时也是时代精神的传递,是开拓先锋思想的沃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先锋话剧的长流能在新时代中滋润遍野,无畏道阻且长。




文|陆遥 周小淳

摄|钱璐斌

编辑|廖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