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拜访过全球500多家咖啡馆,她以民宿和Airbnb为家,606天走过了26座城市,她把住过的每个家里温馨的角落和可爱的宠物画成了画,而经历的故事则被写成了文字、拍成了视频、汇集成了书……
摄
影/叶大伟 编辑/李贞 采访撰稿/郝曼宁 妆发/Sunny 部分图片提供/苹果姐姐
这就是郑辰雨(苹果姐姐)在近9年间的“业余”日常。
最近她又把李开复、比尔·盖茨等大咖的讲座画成了图文并茂的手绘笔记,在网上传开,李开复本人也发博赞美;她还把旅行融入工作,定期开展“人生体验学校”,带着成人和学生去体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比尔盖茨讲座手绘笔记(左)、李开复讲座手绘笔记(右)
你
以为她天马行空,但其实她严谨又认真:
用实实在在的脚步,去触摸心中无限大的世界。
唯有这些对人与事的“实感”,才是敬畏这世界、满足心底好奇和了解自己的最好方式。
郑辰雨有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叫“苹果姐姐”。
因为她脸圆圆的,笑起来像苹果,从高中第一次注册新浪博客,她就给自己取了这个名字。
有人认识她,是因为她花了4年多时间以民宿为家、靠着一只箱子生活、去了解99个人的99种生活方式,并把这些房东故事写进了一本叫《不租房的606天》的书;
有人认识她,是因为她被隐藏在城市街角的独立咖啡馆吸引,8年间走过了全世界500多个咖啡馆;
有人认识她,是因为她曾白天在华尔街上班,晚上在客厅的橱柜上固定画布,为十几位硅谷创始人画肖像,并在红杉资本的纽约大会上办了个人画展;
有人认识她,则是通过她践行的可持续绿色生活方式,和她从大一加入坚持至今的环保NGO工作……
她是个一直在学习、在输出的人,利用碎片时间听很多线上线下讲座,她都会带上iPad,输出一份图文并茂的视觉笔记。因为信息提炼准确、画面呈现清晰又有趣,引得李开复、冯唐都发微博表达惊喜,还成了Apple Pencil的使用案例。
这项“才能”似乎又能跟她的“学霸”属性兜拢在一起。出生于安徽的她,中学便进入省理科实验班,17岁时拿到全美排名前十的私立高中Hotchkiss的全额奖学金,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进入纽约摩根斯坦利当了金融分析师,还曾在Uber总部工作。
如今,她离开许多人眼中前途无量的金融界、跨国科技公司,住在上海,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帮很多品牌做企划和品宣,同时参与不少公益项目,致力于分享“极简、环保、深度体验”的生活方式。
606天是一个约数,真正过“不租房,住民宿”的日子,郑辰雨粗略算起来是4年半。
从17岁开始独自去美国高中留学的郑辰雨,有水瓶座天马行空的创造力,也有处女座严谨的做事风格,她每年给自己一个生活实验,比如一年100次瑜伽、100幅画、1年住民宿,并带着“研究主题”去实践。
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她从校园直抵纽约华尔街的摩根斯坦利,从一个经济学高材生变成冉冉升起的金融分析师。“大概因为工作每天面对电脑和表格,周末一有空就去逛喜欢的咖啡馆,透口气。”
于是故事开始了。2012年起,她在工作地、出差地、度假旅游地不断探访各种咖啡馆,动机只是出于热爱。别人逛咖啡馆可能拍照打卡发个朋友圈就过了,但她结合自己爱做手工的习惯,把它做成了一个艺术“项目”——Coffee Love Project。在用店标制作咖啡地图的过程中,也给了创造力一个出口。
三年后她搬到洛杉矶工作,因为在人生地不熟的大都市感到焦虑迷茫,她又启动了一个新项目:白天上班,晚上拉着箱子住进当地人的家——初衷和探访咖啡馆类似:去不同人的家里看看,也借此“到他们的心里瞧一瞧”。
“民宿不同于连锁酒店,也不同于网红地标。它们既充满个人特色,又有着人们在那里生活过的痕迹,也会吸引同频的人,让相遇加速。”
“一个房子,有了里面的人才是家。每个家的装修是主人内心的外在表达。我也去过一些网红民宿,它们拍照好看,但走不进心里,缺少了主人的灵魂。”郑辰雨在意的不是“打卡”的数量和足迹的范围,她想做一个以空间和环境为媒介、探索不同生活方式的心灵捕手。
2015年11月,在洛杉矶住进古董爱好者房东艾伦的民宿
“住进别人的家,可以最直接地感受到他们的生活方式。我遇见过很多房东,有一个爱开老爷车的律师事务所文员,他喜欢收集旧物,隔几个月就把家里重新布置一遍,把压箱底的旧物拿出来,他的家就像是有不同主题的画廊,每隔几个月去一次,都像是去看展。我的房东们很多都擅长在网上买二手旧物,和他们一起生活的日子里,我切身感受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环境资源的珍惜。他们可能是普通人,也要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奔波,但他们总有办法让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这种生活态度对我影响很大。”
2018年6月,在美国红杉国家公园与房东Sunshine的一个拥抱
从纽约、洛杉矶到旧金山,工作的变化带她去到不同的城市。住进民宿,让她在城市的不同街区,看到了生活的不同样本。此外她还利用周末和假期独自走过26座城市,住过城堡、树屋、房车、画廊……
2017年,在回国还是留在硅谷继续发展之间抉择时,她回去看望初到美国时的寄宿家庭,并对房东夫妇说起自己想把几年来住民宿的故事写成一本书,却无法从工作中抽出时间的困惑。寄宿家庭的奶奶Jean在她的手账本中留了一段话:
“辰雨,你长成大姑娘了,经历也更丰富了。请不要忘记初心,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无论是旅行还是画画,它们带给你力量,会赋予你更有意义的人生。——你的第一位民宿房东Jean”
那一刻郑辰雨心中有了答案,决定从硅谷辞职,暂时结束在美国十年的闯荡,飞回国内,在莫干山的竹林间安心书写《不租房的606天》,每天从早上7点工作到夜里1点。
“要工作以后还有机会,但写完这本书需要完整的时间和专注。这是我的心愿、我的信念,这本书是写给每个有梦想、想去实践的朋友,希望带去一份鼓励和勇气。如果不去完成,我会一直挂念着它。我想集中精力去做这件事,不想让自己后悔。”
去观察、去理解人,各式各样真实的人
《不租房的606天》的创作历时一年半,这本书让她成为众多年轻人羡慕的榜样。在一片艳羡声浪里,她其实更想说:比走出去更重要的,是去深挖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想这本书可以去点燃很多我不认识的朋友。书只是表达和分享的一种形式,我更希望能用影片呈现,这些年我一直在积累视频和图像素材,写完书后我请了一位导演,他跟着我一起出发,用40天时间重新走了一遍书中写到的房东。希望以后可以做一个电影,点燃更多人心中的那盏灯。”
2019年跨年,结束了新书在国内的分享会后,郑辰雨去伦敦待了几个月,动因是想继续学画画,用多个短期课程组成了伦敦的游学。这些课程分布在伦敦的各个区域,如果只选择一个住处,不管在哪里都要花很多时间在路上。所以她根据上课的地点,在附近选择步行可达的住处,既省下很多时间来学习,又深入体验到了伦敦各区的风貌。
“伦敦的一个房东看到我喜欢艺术,就给了我一张Tate(泰特美术馆)的会员副卡,让我可以随时去看展。当时专注在艺术学习的我恨不得每天都泡在美术馆,一天当两天用。这个房东的善举让我的艺术体验加深了很多倍。她也是个艺术收藏家,我们每天会交流艺术、画展。我觉得人生体验就是这样,缘分与必然的结合,逐渐增加它的厚度。”
她和房东做朋友,不是为了满足社交需求,是想和每个去过的地方有真实的连接;她探访一家家咖啡馆,不是为了拍美照,而是因为咖啡馆已经成为她看世界的眼睛;她给硅谷创始人画肖像并且办画展,不是为了蹭热点上头条,而是想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理解。
每种尝试都会等来一个阶段性结案报告,一场画展或一本书,一次播客节目或一部电影……
她所做的事,看似林林总总,实则殊途同归。
生活方式提案师
如今,生活方式混血儿郑辰雨暂时“定居”在上海,成立了工作室,帮新锐品牌做品宣,还给自己规划了一份新的职业蓝图:生活方式提案师。
“看过世界各地无数生活的样本后,我想根据经历积累,产出能给到别人价值的东西,让他们的生活更美好、更贴切自己内心一些。有媒体称我为‘未来生活家’,可能听起来有些空,但我期待能提供这样一个新的职业化可能性,做生活方式的提案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