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山浮生
来跟我一起打开脑洞,认识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雷诺就出售日产股份重启与富士康的谈判 ·  21 小时前  
罗辑思维  ·  史上最强春节档:一场“理性主义”的胜利 ·  2 天前  
界面新闻  ·  2025年春节假期国内出游5.01亿人次,同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山浮生

英国脱欧到底图啥?

北山浮生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0-02-08 14:08

正文



上一篇 中,讲述了岛国与大陆经贸关系的双重范式: 产业分工范式和离岸金融范式, 并以此为分析框架,剖析了欧盟的前世今生,以及英国脱欧的来龙去脉。

这一篇着重讲一讲如下问题:

英国脱欧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 将分解为如下几个问题,分别进行阐述:

人类组织形态有哪些?
决定组织聚合或分裂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英国脱欧到底图啥?



一、人类组织的双重态


首先介绍一个对人类组织的分析模型,这个模型不仅可以用来分析国家,也可以用于分析更小尺度的人类组织,比如公司甚至家庭。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把巴尔干半岛的各种政体,划分为两大类六种类型: 优良政体,包括JUN主政体、贵族政体和皿煮政体; 恶劣政体,包括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即BAO民政体)。

他的划分依据是:

第一,看国家最高治权执行者的人数的多少,是一人、少数人或多数人;
第二,看统治者实行统治的目的是否旨在“照顾全邦共同的利益”。

柏拉图是个奴隶主又是著名的同性恋,注重精神不关注肉体享受,因此他的划分依据中,压根不考虑幸福生活从哪里来的,也就是财富是怎么出来的。

老马哥看到了利益分配的所有制基础,因此把社会形态分成原始GC主义、NL社会、FJ社会、ZB主义社会和构想中的SH主义社会以及GC主义社会。 现代西方政治学更加简单粗暴,一种是符合西方范式的皿煮政体,其他不符合这种范式统称为DC政体。

我这里不掺和政治学的浑水,借助生物学的分类,将人类组织简单分为两类:

自养型组织:

生物学中,像绿色植物那样,利用自己制造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的营养方式,叫做自养。 借助这个概念,依靠组织自身制造物质财富并维持运转的组织形态,叫做自养型组织。

比如东方大国自古以来都是以农耕生产为主,是典型的自养型组织。 在经济中,农业工业都是自养型。 存在分工交换,这是人类组织比生物复杂的地方。 工厂生产的产品虽然并不是自己消费,但是确实是自己制造财富,只不过需要通过商品交换来换取自身所需。

因此,英语中工厂和植物、庄稼都是同一个词“plant”。


异养型组织:

与自养相对,不能自己合成有机物,必须依靠摄取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的营养方式,叫做异养。 同样,依靠从组织外获取的物质财富维持运转的组织形态,叫做异养型组织。

人类对外获得现成财富的方式有很多,但归根结底是依靠武力打劫、贸易赚差价以及金融资本剥削三种方式。

比如古希腊YD城邦,其获取财富的主要方式包括: 剥削异族奴隶、组织海盗打劫、海上贸易以及金融业务,都是从城邦外部获取的,因此是一个异养型组织。 上篇中讲到的那些作为离岸金融中心的国家和地区,如中世纪的威尼斯、17世纪的荷兰以及香港,都是典型的异养型组织。

英国之所以能够崛起成为大英帝国,则是把军事、金融和生产有机结合,形成良性正反馈循环,形成了自养和异养的复合体。 大英帝国的衰落,则是自养部分逐渐凋零,异养成分逐渐占据主导的过程。

我这里仅根据利益获取方式对组织形态划分,而没有提及治理形态(利益分配方式)。 因为没有必要增加这一条件。 有什么样的利益获取方式,就会相应的分配方式,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例如,有人会问下面这个问题: 古代东方大国社会同样存在脱离生产劳动的地主官僚啊,为什么说它是自养呢?

人类社会干的事情,归根结底就是两件: 利益获取,俗称做蛋糕; 利益分配,俗称分蛋糕。

自养型组织做蛋糕和分蛋糕两件事是相互联系的,分蛋糕要有利于促进更好地做大蛋糕,因此必须具有生态思维。

异养型组织做蛋糕和分蛋糕没啥关系,只要能抢到更多蛋糕就好,不关心蛋糕是怎么做出来的,这是一种狩猎思维。

什么是生态思维? 想象一下典型的农耕民族生存方式:

人在土地上生息繁衍,人与人、人与土地是相互作用的和谐整体,人与人之间密切协作,人用各种办法让土地肥沃,土地则产出作物作为回报。 这是一种双向互动,协同共生的关系。


什么是狩猎思维? 想象一下典型的游牧民族生存方式:

天地是我活动的舞台,被征服的对象,获取猎物的狩猎场,我在其中自由驰骋,追逐获取猎物。 这是一种单向的,一方主动一方被动的关系。





YD皿煮大会


与上一讲岛国的双重态一样,这里的划分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二选一,而是两种状态的不同比例叠加。


农耕社会虽然主要依靠自养,但是也通过对外贸易从外部获得财富;
游牧民族虽然异养的成分更多,但是他们同样要进行一部分生产,纯粹靠异养的话,很难发展出太大的体量,那就成了马贼匪帮。

自养型和异养型的差异,决定了jiquan和fenquan(皿煮制 的差异。

东方大国的jiquan制据说是起源于治水的需要,后来特别适用于组织物质财富的生产,所以一直沿用下来,两千年多年来中国一直是自养型国家,并且在大部分时间都是全球财富制造中心。

物质财富的生产制造流程长且复杂,涉及分工众多,需要对各个环节进行管理,才能达到有效协作。

仅以中国古代大宗贸易品丝绸为例,从原料到成品丝绸,包含植桑——养蚕收茧——烘干——煮茧——缫丝——烘丝——成绞——络丝——并丝——捻丝——牵经——卷纬——织绸——坯绸检验——脱胶——打卷——烘干——染色——烘干——拉幅——染色成品——检验——贴绸——印花—水洗——烘干——检验等一系列过程,包括了农户养殖、缫丝厂、捻丝厂、织绸厂、印染厂之间的分工,其中还要涉及物流配送环节。

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和相应配套服务来保证连续稳定的供应链,是无法大规模开展起来的。


皿煮制据说有三个起源:

早期氏族的军事皿煮制,那时候氏族之间相互攻伐掠夺,典型的异养模式,尧舜禹时代也是这种制度;

古希腊城邦皿煮,前面已经讲过了,这里不赘述;

海盗皿煮制,跟军事皿煮类似,既然是依靠打劫获得利益分赃,自然是推选能力最强的人。 海盗皿煮制按说是古希腊城邦皿煮制的一部分, 但由于它也是现代股份制公司的起源,比如著名的东印度公司就是脱胎于此,故单列一类。

武力打劫就不提了,毕竟现在不好搞(至少不能明目张胆地一直搞)。 贸易和金融这两种从外部获得利益的方式,环节少而简单,不需要复杂协作, 如果出现供需失衡造成价格波动,更有利于通过贸易和金融获利。

因此, 异养型组织不太需要维护稳定市场环境以及配套服务,甚至需要故意制造市场波动以便牟利。


自养和异养对于稳定性的要求截然不同。 这就是为什么直到今天,制造业工厂的管理制度基本是ji权制,而银行或贸易公司的决策,通常是分行行长或各地分公司经理主要是开会表决,两者不能反过来,反过来就乱套了。

十八世纪的波兰,一个大陆国家不好搞贸易又不能打劫别人,吃饱了撑的搞什么皿煮表决,而且比英国更皿煮。虽然波兰从禀赋上看有成为大国的潜质,但是基本啥重要的事都搞不成,最后被周围国家瓜分了。别的国家都在崛起,波兰成功把自己搞没了,也算是人类历史的一大奇葩。






天堂之下,必有地狱!




坚信MZ共和的贵族们刺杀凯撒

米国国父们当年自称建立新罗马,如今米国的毛病也跟罗马共和国后期几乎一模一样,精彩大戏还在后面。


二、工业化与“利出一孔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人类组织的双重态,与上一篇提到岛国的双重态,是有呼应关系的。

岛国的产业分工范式对应自养型组织。

如果大陆形成一个强大的生产中心,且对财富流向有很强的控制力,那么岛国没有太多选择,只有选择加入这个产业分工体系,共享繁荣。

但如果大陆分裂动荡,或缺乏对财富流向的控制力,那么岛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就可以选择做一个异养型组织,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从大陆获取财富,独自享受繁荣。

从这个角度看,人类物质生产的分工越来越复杂,供应链越来越精细,相互之间连接越来越紧密成为利益共同体,是导致人类聚合成为更大组织的决定性因素,没有之一。

中国人早就明白这个道理。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法家之祖、辅佐齐桓公称霸的管仲提出“以人为本”,“废私立公”,“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从而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管仲指出: “利出于一孔,其国无敌; 出二孔者,其兵不诎; 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 出四孔者,其国必亡。 先王知其然,故塞民之养,隘其利途。 故予之在君,夺之在君,贫之在君,富之在君。 故民之戴上如日月,亲君若父母。 ”《管子·国蓄》

管仲


翻译过来就是:

所有人的利益具有相同的来源,这样的国家强大无敌; 如果有两个不同的来源,军事力量将削弱一半; 分成三个来源,就无力出兵作战; 分成四个来源,其国家一定灭亡。 先王(指周朝诸王。 周公所作《周礼》的重要内容就是限制消费。 ——引者注)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总是堵塞人们奢侈消费,限制牟取暴利的途径。 因此,予之、夺之决定于国君(国家),贫之、富之也决定于国君。 这样,人民就拥戴国君有如日月,亲近国君有如父母了。

华为公司之所以强大,就是任正非深刻理解“利出一孔才能力出一孔”的道理,让全体华为人通过公司业务的壮大获利,于是所有人的力量拧成一股绳,也就是结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是要找到所有人共同的利益基础,才能够长期统一和发展。

小体量的国家国民相似性高,很容易找到共同的利益基础,异养型组织利益从外部获取,也不容易产生内部的零和博弈,统一不太困难。 国家体量越大,国民差异性越大,自养型组织生产财富存在利益博弈,也越容易产生内部的零和博弈。

双方利益出发点相反,缺乏共同利益基础,这些都是零和博弈的表现。

例如农耕时代,你多占一点土地,就意味着要从别人那里夺取,过去农村为了争土地划界问题,经常打得鸡飞狗跳,血肉横飞; 今天的美国,更多的国际贸易让东西海岸的人获益,就意味着内陆人利益要受损,双方利益完全相反。

所以两难困境就来了: 体量越小,越不依赖自养,不容易产生内部零和博弈,体量大,必须自养,但是内部矛盾就越多,越容易产生零和博弈。

当然,也不是哪个地区都能具备异养能力,需要同时具备内外部条件:

内部条件: 自身是国际贸易的交通要道,资金流物流的咽喉,这 就把绝大多数地区排除在外。 比如中世纪的威尼斯,如今的新加坡、HK。

外部条件: 外部是分裂、动荡的,或者至少是几大巨头均衡博弈的形势,这样才需要共同能参与的自由贸易和金融中心。 比如欧洲的金融中心瑞士,就是这么来的。



这就是做金融离岸中心,所需要付出的一点点代价。

此外,国家的命运和地位还涉及到另一个问题: 国际竞争。

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竞争,越大的产业规模,越容易孕育更高级的技术; 越高级的技术,涉及到更多要素的组合,越会促进产业规模的壮大。 所以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现在,工业霸主的体量一个比一个大。

因此,要想具备更高的国际地位,体量太小可不行,而是越大越好。

所以综合来看,要想把国家拧在一起,避免分裂,还要有国际竞争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工业化。 通过各种相互交织的工业门类、复杂精细的供应链,再加上围绕庞大工业体系的各种服务配套,把大家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从而实现广义上的“利出一孔”。 两千年以来,东方大国围绕生产组织所形成的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工业化内在相融,相互促进,再加上种种内外部原因,所以东方大国成为世界上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