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凌想亲子心理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关注儿童心理的原创文字,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致力于自身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凌想亲子心理

看完这本书,困扰了我几十年的拖延症好了一半

凌想亲子心理  · 公众号  ·  · 2018-06-04 20:1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1


在一个重度拖延症患者的眼中,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一得到任务,早早完成的人,另一种是在焦虑中拖延到最后一刻的人。

很不幸,我就是后一种人。

关于拖延,最久远的记忆,是小学做暑假作业。没有一次我会提前完成,都是等到还有三四天就开学了,才心急火燎地赶写作业。

上大学时,每次写论文,几乎都要经历一个优哉游哉不着急——越来越烦躁焦虑——急急忙忙紧赶慢赶的过程。

最夸张的是,考研的时候,还有十几分钟就考试了,我一边上楼梯,还在一边翻书巩固知识点。

我都服了我自己了。


这些年来,我的抗拖大战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寻找各类技巧、方法。

各类讲拖延症的书买了不少,什么要事优先,什么四象限、吃掉那只青蛙,还有各种时间管理。

看的时候都是热血沸腾,列计划、定目标,决心从此重新做人。

结果呢,无一例外,三分钟热度,一遇到事情,还是拖延到最后一刻。

很黑色幽默的是,一本讲拖延症的书,放在书架上好几年了,我居然一直拖着没看,连书的塑封都一直没拆开。

为什么明白了这许多道理,还是解决不了我的拖延症?

看到这张图片时好激动,原来真有人和我一样!



2


第二阶段,从前几年开始,我发现技巧性的东西治标不治本,开始探究拖延背后的心理原因。

我发现,爱拖延的人,主要是两种心理在作祟。

第一种,表面上是完美主义,实际上是自我价值感低。

很多书上说,拖延是因为完美主义作祟——我做了,就有可能做得不好。我不做,你就不知道我到底能不能做好了。

完美主义的实质是对自己的苛责。

追求完美,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的背后,是他认为自己很可能会做得不够好,他不愿意让别人发现自己实际上不够好。

所以,他要一出手就一鸣惊人,语惊四座,展现出自己优秀的一面。

但实际上,他又觉得自己做不到,所以非常焦虑,迟迟不能开始行动。

另一个是无力感,其实根源还是自我价值感低。

我发现,当我面临一个有点难度的任务时,比如写一篇论文,打一个重要的电话,准备一次演讲,首先涌起的情绪就是烦躁和焦虑,下意识地想要逃避。

逃又逃不掉,只好安慰自己说:明天再说吧。

明日复明日,就这么拖延下来了。

后来,我仔细探究烦躁和焦虑背后还有什么。

我发现了无力感。

有的人,遇到的困难越多越兴奋,困难激发出了他的挑战性。

有的人,遇到一点困难,就有一种无力感,觉得好烦啊,真不想去面对,像鸵鸟一样,把头扎到沙堆里,以为这样就能让事情自然而然地过去。

为什么会有无力感?

是因为自我效能感低,潜意识里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

在他的心里,一直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声音在说:我不行,我不好,我怎么可能做到呢……

这个声音如此微弱,你几乎意识不到;却又如此强大,几乎无时不在,影响着你的每一个决定。

自我暗示的力量如此强大,所以遇到事情第一反应就是退缩,今天退到明天,明天退到后天,直到最后期限,只好硬着头皮上。

弄明白了这些深层原因,我变得更加理性、更有觉察地面对拖延了。

拖延症又犯的时候,我会看到自己的无力感、低价值感,我不再那么自责了。

我开始有意识地通过行动,一点点找回自我价值感。

但是,总感觉还是缺少力量去行动。

3


第三阶段,就是看到《正能量》这本书后。

这本书带给我一个全新的抗拖视角。

确切地说,它并不是专门讲拖延症的,它通篇讲的都是一件反常识的事情。

我们通常认为:认识决定行为。

现在,心理学家告诉你,行为也可以决定你的认知。

我们总是以为:

要改掉一个习惯、一个固有的行为模式,就要先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先用各种道理说服自己要怎样怎样做,然后才有动力去做。

现在,心理学家说:

先不用管什么心理建设,只需要让自己做出不同以往的行动,行为会影响大脑的判断,你的固有模式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这就是行为催化疗法。


具体到拖延问题。

拖延的人其实最缺乏的,就是一开始的启动力量。

一想到有那么“艰巨”的任务在等着自己,就有种老虎吃天无处下爪的无力感,就会下意识地逃避,刷手机、聊天、吃点东西,在焦虑和自责中暗暗祈祷自己有足够的力量去开始行动。

对此,心理学家给出的药方是:

这个时候,立刻行动起来,强迫自己先做其中非常简单的一小部分,让自己表现得非常积极、有行动力。

一旦开始行动,行为反馈给大脑,大脑就会得到如下结论:你是一个有行动力的人,是一个积极高效的人。

这样的意识又会作用于你的行动,你会变得更加有行动力,更加高效。

就这样,身体和大脑不断地互相正向反馈,你就真的变得很高效,很有行动力了。

4


真的是这样。

我的很多体验都印证了这个理论。

比如,开始一天的工作时,一想到有那么多事要去做,那么多问题等着我去解决,那种熟悉的烦躁和无力感就又出现了,一个声音又在诱惑我:明天再说吧,反正也没那么急。

如果真的这么任性地纵容自己,这一天就很容易荒废过去,然后又懊悔不已。

可是,如果强迫自己开始行动起来,打出一个电话,在空白文档上敲下第一行字,就像火车开始慢慢启动,不知不觉就进入了工作状态,开始忙个不停,自己也非常享受这种高效率的工作状态。

做家务也是这样。

看着乱七八糟的房间,心里就开始烦,每天看每天烦,但就是懒得去整理。

然后有一天,你整理了一下书桌,结果发现自己停不住了,又开始收拾书架、卧室、客厅,越干越起劲,最后整个家里都变得干净清爽了。

所以,再拖延时,不需要给自己做太多的心理建设,直接开始行动。

让你的身体带动大脑,而不是大脑带动身体。

当我们让自己的行动变得和以往有所不同,你会发现,行动和认知之间,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正面循环,取代了旧有的行为模式。

你不再受旧有模式的支配,开始夺回对自己的控制权。

在运用行为催化疗法时,你肯定会遇到如下问题:

1. 不要试图一下子就改变所有的行为,应该一步步来,循序渐进。

2. 不要让你的思想阻碍你的行为。如果你发现你总是认为自己做不到,那就接受这个想法,然后继续行动。

3. 偶尔做不到也是非常正常的,不要就此否定自己,继续做就是了。

4. 旧习惯总是能带来舒适感。要刻意离开自己的舒适区,不要总是想“等我准备好了再做吧”“等到合适的时机再说吧”。不管头脑怎么想,先行动起来。


5


每个人都有豁然开朗的顿悟时刻,对于拖延症,我的顿悟时刻应该就是这本书。

现在,每当我迟迟不能开始做一件事,又开始陷入那种逃避、烦躁、堕落、自责的漩涡时,一旦意识到,我马上会“强迫”自己的身体行动起来——不经过大脑的思考。

很神奇,只要一行动起来,那种层层笼罩你的愁云惨雾就消散了很多,好像自动就切换到另一个状态。接下来的事,就变得顺畅多了。

你正在阅读的这篇文章,就是这样诞生的。

因为前一天的运动量有点大,我在写文章的时候又困又累,很想睡一会儿再说——根据我对自己的了解,什么时候“再说”就不一定了,很可能今天就来不及推送了。

所以, 我决定让自己行动起来,能写一点是一点。

就这么一点一点写着,居然写完了。

然后,我发现自己也不是那么困那么累了,取而代之的是小小的成就感。

这些不断积累的成就感让我对自己更有信心,更有力量应对拖延。

是的,对付拖延症,你只需要找到一个行动的起点,从一件小事做起,让身体立刻行动起来。

就这么简单。



关于拖延,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有什么有效的方法吗?欢迎你的留言。

另外,非常推荐大家看看《正能量》这本书。

感觉书名有点把内容耽误了。其实这本书一点都不鸡汤,讲的是认知行为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非常通俗易懂。

之前我写的《 面对一地鸡毛,中年妇女如何把自己从坏情绪中拯救出来? 》,从这本书中也可以找到理论依据。

相信我,颠覆你的认知的同时,也会得到很多启发。



凌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出版人,9岁孩子的妈妈。专注儿童心理,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致力于自身成长。

微信公众号:凌想亲子心理(ID: lingxiang127)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面对一地鸡毛,中年妇女如何把自己从坏情绪中拯救出来?

怎样才能不烦不累不吼孩子?每天只需十分钟

一张纸能解决的问题,就不要吼孩子怼老公了

孩子粗心马虎能治不?能!

你以为孩子在听你说话?错了!他在听你的潜台词

每个爱吼孩子的妈妈,都应该体会一下被骂的感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